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穆青新闻作品,最有成就的当推人物通讯。对白描手法、典型细节、散文笔法等艺术手段的娴熟运用,使其作品极具"形"的魅力。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勿忘人民"等写作理念,使其作品在内质上具有深厚的蕴意。形质俱美使穆青人物通讯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一) 通讯写作中常常涉及到意境美的问题。这种意境美是通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的美,它能象诗歌、散文那样,让读者通过想象沉浸于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在这种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氛围中受到美的感染,进而起到转化思想、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作用。优秀的通讯作品中不乏意境美的创造。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穆青等写了总理逝世噩耗对吴吉昌的打击的情景——  相似文献   

3.
久想拜读穆青的摄影作品,很高兴在复旦新闻学院资料室翻到一本《穆青摄影选》。 穆青的名声,主要建立在他的通讯、散文成就之上。如说百读不厌略嫌夸张的话,那么,《十个共产党员》和《穆青散文选》我已看过不下十遍或二十遍了,以后还会再看。穆青的文风,窃以为偏阴柔之美,无论是《金字塔夕照》、《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  相似文献   

4.
穆青是中国当代名记者,从1942年步入新闻界以来,从写第一篇人物通讯《赵占魁》,到建国后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及新时期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优秀人物通讯,都用恰当的画面艺术,提高产品的感染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这些作品仍令我们常读常新。 一、利用画面艺术 反映时代精神 穆青在人物通讯写作中,首先注重用画面艺术,  相似文献   

5.
50年新闻作品浩如烟海,50年通讯佳作成千上万。由穆青、李庄任顾问,冯健、李峰任主编,新华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上下两册),从万千佳作中优中选优汇集名篇辑录成册,展现了全国新闻从业人员50年来孜孜取得的丰硕成果。捧读这一套被称作“重大事件集成,通讯名篇荟萃”的选集,眼前呈现出一幅新中国50年光辉绚烂的历史画卷,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飒爽英姿蕴含着催人向上的精神营养,在几个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题材重大,内容丰富,表现民族精神,记录时代变迁。展示广阔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6.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各类报道题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典型个人和典型单位。通过对先进的典型人物的报道,将对受众起到鼓舞、示范作用,对工作起到推动、促进作用。穆青同志在新闻写作领域涉猎非常广,尤以写人物通讯见长。他通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脍炙人口的人物通讯,蕴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他在数十年的新闻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并得到娴熟的运用。穆青的人物通讯之所以给人以这种强烈的“贴近感”,正是他在写作过程中时…  相似文献   

7.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通讯体裁。擅长人物通讯采写的名记者穆青曾说:‘在这样一个时代,美的事物纷至沓来,美的观念日新月异,美的理想催人奋进,美的情操感天动地。新闻记者应该睁大眼睛,去发现美、捕捉美。”  相似文献   

8.
散文式通讯,或者说用散文笔法写的通讯,是近几年新闻改革中颇为引入瞩目,且实践成果较丰厚的一个新闻品种。穆青同志是散文式通讯的积极倡导者和富有成效的实践者。1982年1月17日他在同新华社四川分社负责人谈话中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不应规格化,不应当为新闻报道设置清规戒律。”(西方)“新闻报道的形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向散文的方向,向不那么规格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改变那种沉重的  相似文献   

9.
(一) 十年前去开封,于翰园碑林,得见穆青同志题写的书碑:“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帆夜雪瓜洲渡,北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书法风骨铮铮,气度不凡。自见过这书碑之后,再读穆青同志的人物通讯(特别是收入《(?)车共产党员》(?)诸篇),我便每每想起那些隽永的诗句。这种联想何以产生?日经月累,我才发(?)(?)的人物通讯与(?)具有(?)(?)《书愤》(?)表达了陆游当时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深沉悲痛,以及他(?)(?)以求要驱逐强虏、还我河山的壮志豪情,诗风悲壮沉雄。而穆青同志给河南故  相似文献   

10.
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事件或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一篇好的通讯能够反映时代的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给人以理性的深层次上的思索。一篇好的通讯能够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化手段去表现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正是由于通讯的写作比其它新闻体裁更为复杂,所以,通讯写作的思维形式也应别具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吴辉 《新闻与写作》2002,(11):35-36
穆青同志是我国当代享有盛誉的名记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通讯力作问世,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而且闪现着灿烂的艺术光辉。穆青的成功与其不断开拓创新的品格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位名记者,他一面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记录时代的脚步,另一方面,在新闻写作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就是其中的一笔。他说:“对新闻写作的某些要求我们不必过分拘泥。”“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传统,充分吸收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穆青的新闻作品集,取名为《穆青散文选》,由此可见,这些作品不仅是精彩的新闻报道,而且是优秀的散文华章。综观穆青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闻通讯作品,它们的散文特色主要表现在结构自由;感情丰富;文采飞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通讯的主题,即通讯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文以意为主。”衡量一篇通讯写得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因此,提炼和深化通讯主题是写好通讯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提炼主题?首先要追求“高”与“阔”的认识境界。“高”即立意高远,“阔”即思路开阔。即要把采访来的材料,放在特定的形势下,站在时代、全局的高度,找出它们在此时此地所显示的特征,进而挖掘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思想。穆青同志写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就是一篇主题深刻、针对性很强的优秀通讯。这篇通讯通过77岁的老共产党员潘从正长年累月坚持植  相似文献   

13.
人物通讯是对“新闻人物”的报道。“新闻人物”则是典型性、新鲜性、个性显著的人物。 典型性使“新闻人物”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趋势,反映了时代精神。正如穆青所说,“人物通讯贵在表现时代精神,难在预示历史趋势。”以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见穆青《十个共产党员》)为例,文中的吴吉昌在“文革”中的遭遇,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文革”中被视为  相似文献   

14.
穆青同志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说:“我们在采写人物通讯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运用质朴的白描手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新闻界,从事党的新闻工作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记者编辑为数不是很多,其中75岁高龄的穆青同志格外引人注目、令人尊敬。穆青同志以充沛的精力和高度的政治热情,作为中国历史见证人、记录者,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无疑是新闻文库中一笔熠熠闪光的财富。穆青同志所写的新时期人物通讯,经过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这是他在  相似文献   

16.
十年前去开封,于翰园碑林,得见穆青同志题写的书碑: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北马秋风大散关。……书法风骨铮铮,气度不凡。自见过这书碑之后,再读穆青同志的人物通讯(特别是收入《十个共产党员》一书的诸篇),我便每每想起那些隽永的诗句。这种联想何以产  相似文献   

17.
首先,我代表新华社党组对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穆青通讯》、《穆青散文》、《穆青论新闻》向全国发行表示热烈祝贺,向为编辑出版这三本书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冯健等老同志和新华出版社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意境美,是写活写美通讯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将通讯演绎为优美散文的成功阶梯。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作为散文美的灵魂,是作者的情与描绘的客观的境(景)交相融合而熔铸在作品中的优美的艺术境界,即所谓内情与外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搭着时代的脉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用自己的笔,写出对社会有强烈启迪作用的新闻作品,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根本职责。24年前,采写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三位老记者穆青、冯健、周原,最近又重访兰考,怀着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怀着对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的无限思念,写出了又一篇新闻力作——《人民呼唤焦裕禄》。七月八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六千多字感人肺腑的长篇通讯后,首都各报和地方报纸纷纷在显著版面予以全文登载,有的报纸还为此配发了评论。中央有的领导同志几次称赞这篇通讯“写得很好”;许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反复阅读这篇通讯,对照自己找差距。据了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对穆青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涑水情》两篇通讯进行剖析,以发掘其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人民情结,探讨情感因素在文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穆青在塑造人物情感时写作方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