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习惯法作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元",因国家正式纠纷解决机制的推行而产生适用范围总体缩减、法律效力不断减弱的显著变迁.这种变迁具有鲜明的非均衡性和国家主导性,并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由多元并存转化为多元交错.  相似文献   

2.
国家所有权的存在是客观不争的事实,也是物权法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国家所有权不是也不应该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烙印而视之为维护私人所有权的障碍,相反,它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合乎实际的法律价值判断,也是实现物权之社会职责的重要法律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是,小土地所有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家庭经营,具有普遍的规模效益。全面解决土地所有权合理化问题,是各项改革措施产生实质性效果的必要条件。应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使得农地制度逐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乌木"的法律属性是确定"彭州乌木案"中乌木所有权的归属关键点,"彭州乌木案"中的乌木不属于埋藏物或天然孳息.该案中的"乌木"没有达到矿产资源"量"的标准,也未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矿产资源分类细目》,从而不属于矿产资源.对未达到一定量标准而被排除在矿产资源之外的物,应按照无主物先占制度确定其所有权的归属,这样处理既避免了国家与民争利,也符合古今中外的习惯法规则.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现实中,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制度缺位导致土地争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等问题,需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条件应当严格法定;取消现行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的限制性规定;构建科学、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体系;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加强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法律,从国家立法上给予农村土地市场化以规范管理,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借鉴和移植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的过程中,法律术语的误译给法学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甚至误入歧途.法律术语翻译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实现语言学和法律上的双重对等.本文从个案研究出发,尝试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法律术语的翻译,并提出了自己关于法律术语翻译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古代元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土司统治者设定“世统其兵”的土司军事制度,主动利用土司军事武术来组军征战,捍卫疆土,维护其世袭地位.因此,土司武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服从于土司军事战争的需要.土司注重军政建设,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土司军事武术的发展和繁荣.对“傣族武术”及“壮族武术”这两项具有鲜明土司特征的土司军事武术项目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土司军事武术形成的历史背景、特征及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扶贫开发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区域特殊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制度变迁相对迟缓,而且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比其他贫困地区更强,加上扶贫委托代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其扶贫效率较低;同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制度的变迁多为强制性变迁,没有经过从诱致性变迁到强制性变迁的转变过程,而且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其非正式制度存在较大摩擦,使得扶贫制度变迁的适用性较低。应加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制度的变迁速度;引导与鼓励诱致性制度变迁,增强制度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合;优化扶贫开发委托代理制度,实现"权责利"统一,提高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9.
划拨土地使用权在性质上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是国家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能的体现,有的则体现为地上权.只有用地目的具有公益性,相应的用地主体才可以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存的立法和管理体制在我国有长期存在的必要.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所谓的划拨土地隐形市场问题法律必须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建设低碳国家的法律制度构成除了涵盖传统环境法律制度外,还主要涉及产业法、能源法、财税法、金融法和贸易法等.我国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建设低碳国家的进程,但仍存在相关制度缺位、不成体系和可操作性差等缺陷,应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理念,构建低碳国家的法律体系,围绕低碳目标,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法律的可...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土地制度与以前的土地制度相比有所变化,在土地制度方面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保护私人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宋代土地私有制下的财产流转加快,土地可卖、可典、可租,形成错综复杂、交织重叠的多方面的法律关系。宋代政府制定了大量的关于土地交易的法律法规。宋代土地制度的突出表现就是宋代土地契约制度的完善,包括土地流转中的形式,绝卖、典卖、租佃契约的法律规定,还有田宅买卖契约制度中的亲邻优先权制度、官版契纸、印契、契税、过割、离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土地征用所致的农村土地价值显性化激发了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而农村土地承包权划分不清和农村"合法权威"的缺位则使得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难以有效约束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机会主义行为盛行之下,村民间为争夺土地附加价值而产生的"界畔纠纷"有其必然性。应继续做好农村土地的确权工作,建立划分明确、易于执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并通过建立惩罚和约束农民机会主义行为的法律法规、树立政府管理部门的廉政形象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文化素质,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规则在农民内心进行内化,实现法律秩序的经验效力,树立农村社会"权威",才能有效控制当前我国农村的"界畔纠纷"。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市场行为、行政行为对中国农村的日渐渗透以及农村各类土地纠纷的日益增多与频发。案例分析表明,农村土地纠纷的处置更多受到乡村既有社会秩序的制约,农民个体的行为选择也更多取决于其所最为认同的秩序基础及其所处的社会关联。“赢官司不打”,一方面反映出行政逻辑对法治逻辑的侵蚀破坏了法治在农民眼中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目前正式法律途径对土地财产权的保护不完全也限制了农民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治理不能完全寄托于法治化建设。应培育一种基于法治逻辑的新秩序,并与基于社会关联的既有乡村秩序相匹配、相融合,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多元协同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4.
国家公权力既是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建构的原动力,也是影响其行使的主要因素之一。与规范意义所有权不同,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取得采用了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的非传统方式;集体与组织的话语转换和权利主体与行使主体的虚实转换,使我国集体土地权利主体的支配意志在立法上受到技术性限制,组织中的领导权力对农民成员表决权的行使会产生制约作用;转移处分权的缺失和用途处分权的行使禁区,使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处分权能不完整,进而会削弱其收益权能。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特殊性构成了农村土地权利体系改革的约束条件,如果这一约束条件不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将很难与规范意义所有权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5.
农民增收和富裕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在新世纪必须要解决的课题。我国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和政策规定中的种种缺陷对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纵深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阻碍作用。因此,改革现有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赋予农民真正的土地永佃权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现实而合理的重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197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前 (194 9年~ 1978年 )土地政策可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徘徊时期等 4个阶段 ,土地政策在第一阶段带有明显的剥夺性、分配性、私有性和过渡性特点 ;第二阶段“一大二公”成为主要内容 ;第三阶段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第四阶段表现为徘徊性。  相似文献   

17.
良法论纲     
良法 ,是指通过实在的民主方式 ,在国人基本道德价值基础上制定的 ,科学地反映人性、国情 ,能有效约束、控制行政权力 ,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最终使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法律。创制良法的大目标是实现良法治国 ,直接目的是使人民大众热爱法律、相信法律、信仰法律 ,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通过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觉学法、懂法、信法、守法 ,建立起和睦、健康、有序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8.
公有制、私有制是在所有权领域“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且公有制处强势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私有财产得到了强有力的扩张,并在量上已与公有财产相当。这使得我们无法回避在法律上对私有制的认可,但公有制经济制度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如何将这两个问题达到统一?它们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是否一定是对立的?若能统一,该如何实现?基于现实中两的“交往”,笔认为,它们仅是形式上的差别,效能上的追求则是一致的。《中国物权法》的制定为我们重估它们的“对立”价值提供了契机,同时提出了如何将它们在法律规则上统一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体育科研的横向合作越来越频繁,其产生的科研成果的权属争议也日益增多.这些争议已对当前体育科研合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当前体育科研合作中成果权属争议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提出预防和处理权属争议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