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与电视媒体的热闹喧嚣相比,电视批评却时时陷入"失语"状态.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除电视批评的环境尚不够良好之外,电视批评本身的理论建构极其薄弱不能不说是更为根本的因素.如何建构中国电视批评理论,以推动健康、有力、活跃的电视批评?  相似文献   

2.
现代修辞学的观念普及与方法延展,日益影响到媒介批评实践。大众媒体的话语符号特征,为媒介修辞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作为有效的理论工具,它开启了有关传播观念、文本结构及话语伦理的新视界。媒介批评中的修辞分析方法,既是文类释读、语境认证,也是意义阐发。  相似文献   

3.
陈琰  高智阳 《传媒观察》2024,(3):102-109
根据苏珊·桑塔格的迷影理论,早期的电影迷恋将观影仪式化,是对观影行为本身的迷恋,最初的电影批评也是在电影迷恋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数字时代的来临让电影批评和网络接轨,并显露出社群化、精英化的“后迷影”特征;而如今,由于电影审美趣味和观看方式的变迁,网络影评总体呈现出一种“再媒介化”的趋向,以传统迷影和后迷影为代表的“电影迷恋”已经转化为大众狂欢式的“符号迷恋”。  相似文献   

4.
赵慧平的理论批评论集《批评的视界》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作为读者,我有不少话要在这里陈述。《批评的视界》虽以单篇文章排列的结构编成,但书中的对象指向却非常明确,就是文艺批评的理论与具体的批评实践。书中对文艺批评的理论阐述,不仅构成了系统,而且也显示了特有的创见。在文集中有多篇文字是分析文艺批评现状  相似文献   

5.
舆 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也是媒体的一项神圣的社会责任。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 ,随着媒体的“批评意识”不断提高 ,一方面批评报道的数量不断增多 ,另一方面 ,其舆论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和影响程度却越来越小 ,这是从业者必须认真反思的一个现象。我想 ,这种现象固然与其它社会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 ,也与批评报道质量参差不齐、报道的功利色彩太浓不无关系。批评报道指标化批评是一种人性的需要 ,是一种社会需要 ,同样也是媒体存在的一种需要。作为媒体本身 ,其批评行为必须与前二者的需要达到高度统一才能达到批评的效…  相似文献   

6.
季靖 《新闻界》2006,(4):82-83
“符号消费”作为消费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由社会学家让·波得里亚(1996)首先提出,波得里亚认为商品不仅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有符号价值。所谓符号价值(波得里亚,1996),是指物或消费品在被作为一种符号进行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因素来计价的,而不是根据该物所包含的劳动价值来计价的。这就是同样的商品,品牌产品价格总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理由。符号消费(周晓虹,2005)就是一种主要消费商品符号价值的社会行为,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  相似文献   

7.
任昕 《中国图书评论》2014,(12):109-114
一 误读是与人类一切理解和阐释行为与生俱来的,误读的历史贯穿着文学阅读和批评的历史,但人类对误读的认识和接受却并非误读本身那样普遍。 直到20世纪,在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中,误读还大多以负面身份出现,因其本身负有“错误”的特质,误读似乎天然地带有原罪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Saussure的二元符号观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从符号学角度解析信息的概念,提出信息作为符号处于能指与所指、文字和内容、共时性与历时性、消息和意义之间的边缘领域。通过区分信息作为符号的不同角色,分析其对情报学理论的影响,并从符号学视角考察情报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佳宇 《国际新闻界》2012,(4):51-56,101
以时代杂志图片新闻《家中的达赖喇嘛》为例,通过整合视觉语法、社会实践分析法理论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并在之基础上对图片新闻中的视觉符号的多模态批评性分析做了实证研究。研究可以将传统批评语言学分析的视野扩展到多模态符号的研究。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我们不仅可以"阅读"图片,而且能"批评"图片。同时,通过对某些西方媒体利用图片新闻的方式刻意美化达赖、歪曲事实本来面目之行径的揭露,为我国应对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传媒领域的意识形态操控提供实证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颜色作为全世界都通用的最简单的也是最直观的符号,却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往往代表了不同的潜在含义。相同的颜色本体往往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意指和代指也意义相去。而对于这种语言的误导机制,中国文化对颜色有一种独到的理解,颜色并不是本身颜色的含义,更多的是其潜在意义,一种社会约定俗成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解读当代大学生的符号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消费"作为消费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由社会学家让·波得里亚(1996)首先提出,波得里亚认为商品不仅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有符号价值.所谓符号价值(波得里亚,1996),是指物或消费品在被作为一种符号进行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因素来计价的,而不是根据该物所包含的劳动价值来计价的.这就是同样的商品,品牌产品价格总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理由.符号消费(周晓虹,2005)就是一种主要消费商品符号价值的社会行为,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相似文献   

12.
人类通过符号传递信息,作为信息的载体,符号的作用至关重要,失去了符号的承载,一切传播行为都不能实现。符号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特质,符号本身是物质的,它所传递的信息不同于它本身,而且这种信息不具有个别意义,不是个人赋予它的意义,这个意义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彼此认可的。比如说汉语的“苹果”一词,它是两个语言文字符号,通过听觉和视觉能够感知,“苹果”所代表的意义是一种水果,是所有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这个意义既不同于这两个汉字的书写形式本身,也不同于它们“ping guo”的发音。  相似文献   

13.
电视是借助电子技术手段传播视频和音频信息的,电视的文本(其含义是指符号系统,事物本身的形态,另外,本文仅论述电视新闻为主,暂不涉及电视广告、专题艺术片)是通过观众观看其内容,释解符号而得以把握和最终实现的。这里电视画面所提供的视觉材料是观众视觉思维的依赖物。反过来,观众视觉思维的状况如何,对电视新闻价值实现程度如何有着直接的影响。“视觉思维”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的提出,其范畴属于审美直觉心理学,它是研究人的视觉器官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的有关思维活动。该理论无疑对电视新闻的研究有着直接而又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2,(4)
批评话语分析是作为可对新闻进行有别于量化研究的另一种文本分析方法引入传播学科的,契合了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其本身是语言学在“语言转向”和“话语转向”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后又嫁接了一些社会批评理论,扩展了自身的研究范围,从而极大提升了跨学科的知名度。它在中文传播学界的译介和运用,实际上需要跨语言、跨学科以及跨文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脱离了其产生和应用的原生语境。批判话语分析应该摆脱“工具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桎梏,以获得中国化、主体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强调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批评修辞学大体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的传统意识形态批评,二是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的自身批评。  相似文献   

16.
智媒体已成为未来媒介生态发展的主要趋势。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这一生态中的主要元动力,可为万物建立各类不同模态的连接。如此看似无所不能的技术所引发的社会效应亟须相应的理论阐释,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提醒人们透过符号标签等外在型塑去认知物质本身的特性进而对其进行主体性、创造性运用,这或许可为我们解读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的滥觞提供一个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17.
佘柯 《全国新书目》2008,(19):68-69
批评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在西方流行的概念。它是关于批评的理论,关注的是批评的形成过程和运作方式,拙评本身的特征和价值。"知识分子图书馆"系列就是一套当代西方批评理论家的"自选集",1999年译介到中国以来,在理论界和知识分子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图书馆。最近这套丛书又有5本新作问世,分别是三好将夫的《日美文化冲突》、约翰·卡洛斯·罗的《美国研究的未  相似文献   

18.
柳兴龙 《大观周刊》2012,(28):50-50
随着艺术品消费的发展,艺术经济活动的多样化,消费人群的大众化,艺术品消费需要艺术批评作为有力的舆论影响消费者和收藏者。本文就对其艺术批评与艺术品消费的关系进行论述,并从艺术批评的概念入手;从现象到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媒体通过媒体语言与符号的建构产生社会性意义,并试图影响作为客体的媒体阅听人。本文意图通过分析报刊媒体语言符号的产制过程,帮助读者认识媒体的运作机制。最后,提出了阅读和批评报刊媒体语言的方法,为报刊新闻读者提供综合评估报刊新闻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的媒介理论大师,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地球村"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断和媒介四定律的论述,在当代社会有现实意义。网络媒介发达的今天,媒介面临形态变化和内容的道德批评。本文结合其理论,就当下的媒介形态文化进行道德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