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晶  冯丹娃  张睿 《情报科学》2019,37(9):17-21
【目的/意义】通过研究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质 量与效率。【方法/过程】以学者们对公共文化传播的研究为理论基础,进一步针对政府公共文化信息服务进行深入 研究;用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借助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以公众满意度为传播导向的政府公共文化信息服 务水平提升进行研究,讨论了政府如何利用电子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结果/结论】政府应提高 公众对公共文化的感知,在电子信息服务平台中单独设立公共文化版面;要满足公众的文化期望,开发多种形式的 公共文化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各地区共建政府公共文化电子信息共享云端,增强信息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2.
  玥王  雷刘   《情报科学》2018,36(12):41-45
【目的/意义】加强新型智库信息传播对提升智库的品牌和行业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方法/过程】基于扎 根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性、社交性等特点,从微信平台、用户属性、服务方式及传播效果 等4个维度构建新型智库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建立智库 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影响力的评价公式。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国内十个典型智库机 构进行实证。【结果/结论】构建的新型智库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评价 体系中服务方式和传播效果的权重较大。在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维护时,应该注重发布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加大 更新频率,鼓励用户进行转发分享。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分析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功能要素,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功能评价体系进行探索。 【过程/方法】以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平台体系及功能要素分析为基础,分析微信公众号的生态位内涵,用生态 位的视角阐释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测评体系。【结果/结论】建构资源维度、传播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为 主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功能生态位指标模型,并设计出各生态位维度的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作为图书馆公众 号功能单元的测评方法,促进图书馆公众号的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出科技期刊深化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优化其传播结构的策略,突破当前公众号发展的瓶颈。【方法】通过文献和网络调查,总结当前科技期刊在构建微信公众号传播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优化的必要性。【结果】科技期刊可以基于自身资源优势来优化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结构,通过多角度运营微信公众号激活私域流量,实现图文内容的高质量传播;打通公众号与视频号、直播之间的壁垒,触达公域流量,实现视频内容的广范围传播。【结论】科技期刊通过优化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结构,可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构建完整的科研成果呈现生态链,助力期刊在公众号发展的存量博弈中取胜,实现内容的高质量传播。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打造社会化服务平台,以开通多渠道服务模式,构建网络服务体系,提高读者服务效率。微信图书馆建设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重视。以宁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为案例,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运营。  相似文献   

6.
王微  王晰巍  贾若男  郭勇 《情报科学》2019,37(6):157-162
【目的/意义】 4G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微信的普及使用使得微信公众号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微信 公众号生态性评价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微信公众号了解自身在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推进微信公众号的建 设。【方法/过程】本研究从“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和谐发展的信息生态视角出发,运用文献分析、层 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微信公众号生态性评价指标。【结果/结论】通过对国内企业、政府和高校3个典型行 业15个具有代表性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实证分析,证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研 究在理论层面为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实践层面能够更好地指导微信公众号运营商提升 平台对外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传播力领先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传播策略,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借鉴。【方法】 以微信传播指数为标准,从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400种CSSCI来源期刊和694种CSCD来源期刊中,筛选出104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总结其建设步骤与内容生产策略。【结果】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开通、维护和提升期对应着不同的建设目标,传播力领先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主要采用了学术文章的高级搬运工、科普知识的传播者、行业资讯的传声筒和综合内容的集成体4种传播策略。【结论】 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是不断积累与修正的过程,学术期刊应在明确公众号定位和目标用户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传播策略,逐步提升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政治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发展现状,探究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期刊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为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和期刊运营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政治学类CS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23年29个政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近15000条推文及其社交媒体指标,结合政治学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指标,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政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评价指标与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单篇推文社交媒体影响力与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呈负相关,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与其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当前政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对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效果有限,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有助于期刊社交媒体账号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学术期刊利用微信平台打造期刊品牌和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以《药学进展》办刊实践为例,从微信社群促进编委交流、公众号传播编委观点以及学术活动推动行业发展这3个角度介绍微信平台在期刊品牌建构和影响力提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 《药学进展》通过微信社群和公众号的运营,强化编委与期刊之间的关联,打造精品内容,服务行业需求,从而显著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结论】 强化编委队伍建设和提高内容传播效率是学术期刊构建品牌和提升影响力的有效举措,学术期刊应增强服务和策划意识,并利用微信平台在互动性和传播效率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编委参与办刊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思路,以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方法】 采取个案研究法,总结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设计策略。【结果】 “药学学报”微信公众号通过宣传推广文章和构建期刊社群,成功地辅助《药学学报(英文版)》全面提升了影响力。【结论】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可围绕宣传期刊文章,以及运营由作者、编委、读者构成的期刊社群,以宣传期刊品牌,全面提升期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全恩  张娟 《情报科学》2018,36(7):30-35
【目的/意义】微信公众号的复杂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符合人际交流特点。论文在经典 SIR模型基础上 构建微信公众号传播网络并研究其传播机制,对微信后台进行信息监管及传播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 基于 SIR的信息传播 BA无标度网络模型,并提出影响其传播的因素,通过 Netlogo仿真工具实现信息传播复杂网 络影响因素的仿真。【结果/结论】实验表明目前阶段对微信公众号网络的监控难度很大,不应该仅通过“意见领袖” 或阻碍“再次传播”来控制,而应多采取“揭露真相”或“疏导”等方式进行引导。此外,对不同信息在微信公众平台 网络中进行目标配送,会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用户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的需求,为提升用户满意度及优化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在网络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提炼出30个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采用Kano模型分析、混合类分析及Better-Worse系数分析方法,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进行需求属性归类及优先级排序。【结果】在30个服务功能中,6个属于期望型需求,7个属于必备型需求,7个属于魅力型需求,10个属于无差异型需求。【结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根据不同的服务功能需求类型和优先级优化功能设计,并追踪其变化方向,在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基础上提高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H5+微信”的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索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转型和媒体融合之路,提升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的策划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传播水平。【方法】 采用“H5+微信”的媒体融合模式对刊物宣传、专题组稿、增强出版、新闻事件深度报道、热点抓取、会议和活动宣传、为广告客户提供增值数字广告和服务等进行探索和实践。【结果】 在“煤传媒”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中融入“H5+微信”的媒体融合模式,取得了比常规微信宣传方式更好的传播效果。【结论】 “H5+微信”的媒体融合模式可大幅提高科技期刊数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的水平,有效提升期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朱鹏威 《情报科学》2019,37(2):133-137
【目的/意义】在调查研究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服务现状,了解图书馆微信用户行为特点的前提 下,以用户信息行为为着力点进行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研究。【方法/过程】从信息需求、信息查寻行为、信息选择行 为、信息利用行为、信息交互行为等5个维度分析微信用户信息行为。【结果/结论】提出图书馆微信服务改进策略和 构建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版式设计方法,提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方法】 从跨学科的视角,总结微信公众号设计与运营的经验,提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排版策略。【结果】 通过分析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排版现状,总结微信公众号排版技巧,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文章排版提供参考。【结论】 科技期刊应当以微信公众号定位建立阅读视觉流程,善于使用辅助排版工具,从受众需求的视角进行版式设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图书出版行业中私域流量运营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学术期刊运营中,为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增强关系强度、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私域流量的发展及其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结合学术期刊用户的特点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私域流量运营的经验,提出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的传播策略。【结果】《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通过在传播媒介、传播关系、传播内容和传播场域4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高效传播,使期刊影响力得到提升。【结论】在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应利用用户的关系资源,塑造关键意见消费者,并通过布局热点话题以及创新专题,提升与用户的关系强度;重点运营多资源用户,通过维系情感加强用户对期刊的归属感;积极打通“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通道,利用视频号推荐算法实现引流。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析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完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功能,提升服务效果。【方法】基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调查情况,总结和分析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结果】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命名未能体现期刊品牌、使用偏重科技类期刊、功能与结构参次不齐、信息服务未多样化、内容受制于传统纸版期刊。【结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在体现学术期刊品牌、加快认证进程、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推送效果、加大平台宣传、提升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努力。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分析《中国心血管杂志》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和传播能力,为今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也为同行创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网络媒体平台提供参考。【方法】 借助微信数据统计功能,对2013年7月22日至2015年1月31日《中国心血管杂志》公众号的用户属性和增长、图文群发效果、与用户互动情况等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截至2015年1月31日,《中国心血管杂志》公众号累积用户数为8452人,男性多于女性,用户数排前5位的省市依次为北京、广东、山东、江苏和上海;每日净增关注人数平均15人,单日净增关注人数最高82人。公众号已向用户发送消息132条,接收用户消息5141条。【结论】创建微信公众号,并规律性、持续性更新,实现与订阅用户有效互动,利于科技期刊内容推广和影响力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内容运营中的规律性因素,为科技期刊有效开发社交平台、提升推送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与建议。【方法】 基于大样本调查的方法,利用内容分析、统计研究等社会科学方法,考察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推送服务的整体状况、推送文章的内容特色。【结果】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内容类型相对固定,专业性色彩较浓;但推送服务总体上不活跃。利用纸刊内容的比例与推送服务的活跃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科技期刊开展推送服务、提升传播力的前提是信息的持续供给。而纸刊刊载的研究成果及其合理转化,恰是维系推送内容运营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期刊微信推送文章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试图找出影响学术期刊微信推送文章传播效果的因素,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引入新闻编辑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微信传播力指数(WCI) ”为标准,将排名前50%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和后50%的微信公众号分为A、B两组,对A、B两组的微信文章进行比较,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等,分析了72个学术期刊公众号中的1222篇文章。【结果】 发现传播效果好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时使用了更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更重视内容的筛选和修饰。【结论】 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出加快了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学术期刊应更加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学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