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文化与人最本质的关系根植于人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而产生的文化育人本质演变,经历了人类"批判生存"与"学会生存"的认知困境、品尝了人类"尝试生存"与"认知生存"的行动阻碍,最终沉淀在人类"理解生存"与"追求存在"的生命期盼中,形成了今天文化化育生命的基本向度.文化育人的本质演变遵从人类学会生存与追求存在的自然演化逻辑,在...  相似文献   

2.
蕴含生命意义的学校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的人文性、制度文化的人道性和精神文化的生命性三个基本特征.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学校文化进行诊断,主要是诊断学校文化的类型以及生命意义的体现程度.诊断结果可以为学校生命文化重构提供参考.本研究依据自主设计的问卷,在对多所学校进行诊断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两所特点不同的学校为案例,对诊断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学校生命文化,要注意营造人文乐园,重视制度上的情感关怀,在精神文化上加强文化陶冶,丰富生命体验,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评点家发掘人类潜意识最隐秘的情感体验,反思当下的生命形态和生活存在,阐释死亡书写的审美意义和叙事功能,拓展了死亡书写的存在价值.他们以死亡叙事为基点,切入人类的生命意识和透析黑色幽灵的道德言说方式,建构一幅惩恶扬善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演变图景.  相似文献   

4.
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文化制约着动物词的意义演变,而动物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也反映在所使用的文化动物词汇之中.本文从大致相同、部分相同、完全相异及语义空缺四个方面对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导致英汉动物词汇文化意义异同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5.
教师文化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意义"网络.具有生命诉求的教师文化,要求教育主体在交互活动中充分展示自由个性,追求卓越,体现生命的本真内涵.对教师文化生命品性的探寻,需要在教育活动中探索生命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启迪生命智慧,在教育目标中体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6.
学校的教育是一项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充实生命内涵,拓展生命敬礼,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工程.教师的生命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学校的生命力在于用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的根本职责在于培养学校文化,这是时代赋予校长的历史职责.  相似文献   

7.
生育文化是乡土小说常常表现的母题,在当代小说中又呈现出新的特点--超生.从传统生育文化心理和乡村生活的实际考虑,超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从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超生又是顽固、愚陋的病象反映.在不懈的生命意识追索(超生)中,他们走向了社会文明进程的对立面,把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生命乌托邦梦想演变为对女婴与妇女的摧残和戕害.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长度     
当我知道千年龟的寿命有1200岁时,真是吃惊极了:人类的寿命和它相比是多么的短暂啊!听说有的科学准备把千年龟的基因转接到人的身体上,我看没有这个必要——何必让人也像这可怜的生命一样呢?  相似文献   

9.
《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根据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首次在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提出了蒙古民族传统高等教育概念,研究了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阶段,认为可以把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把一个民族的高等教育的演变放在其赖以生存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变迁中加以考察,梳理出其历史脉络.特别是从民族文化变迁的角度考察其高等教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为我们研究民族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认识工具,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把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不断探寻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西方文化演变的深层动因。受此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文学也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蕴含着深沉而深刻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内涵。人文传统和思潮流派是西方文学史发展演变中深度关联的本原性元素,因此,任何情况下的西方文学史课堂教学与教材编写的"创新"与"改革",都必须对人文传统和思潮流派的关系作深度把握。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石器时代长江、黄河两大文化体系存在着地理环境、农作物与家畜品种、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差异,房屋建筑、葬丧制度及宗教信仰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黄河文明祖先崇拜所构成的氏族团体奋斗精神,强化宗教权威崇拜所具有的内聚力,对外扩张的进取性,造成北方文化 旺盛的生命力;南方松散而缺乏向心力的氏族团体,自由随意、缺乏积极进取而保守的水稻文化,失去一种锐意进取精神,最终走向衰弱。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产生也就不是偶然了。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精华部分集中表现为哲学。中华传统哲学的最大成就是人生哲学 ,儒家的人生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为“三不朽”说。儒学之所以两千多年来具有持久和深邃的魅力 ,其重要一点就在于深切关注并回应当下的现实人生 ,为解决现实人生问题提供价值资源 ,为人类生存提供价值座标追求 ,是我们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3.
鬼神化源远流长,它与中国古代礼仪道德关系密切,它的形成是与宗教崇拜、原始信仰分不开的,是在浓厚的礼俗化氛围下通过学手段、宗教手段不断将鬼神精神进行传承和渲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话语构建必然受到汉文化观念的规约和指引,从而形成话语构建的种种文化模式。崇权文化模式,体现崇权观念,在话语构建时,总是将“权势对象”摆到首要位置,放在中心地位。这一模式的运作方式主要有权势居先、权势描述、权势掌控、权势关注、权势遮隐、权势理据等。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康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几经波折与流变,这种山水情结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信仰与日常生活。评判这种传统文化的优劣,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当下生态保护和建设结合起来,审视其地方文化的极积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圣人崇拜是中国特有的建立在理性思考上的突破了远古神灵崇拜的一种理性信仰,曾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主宰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至今仍未失去影响力。本文按历史轨迹阐述了圣人崇拜的产生、演变、发展和终结,同时也论述了圣人崇拜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仁君意象”,父亲是慈爱的统治者,与生活息息相关;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父神意象”,“父性崇拜”潜含着西方人对原始父亲(上帝)的一种传统意义的强烈崇拜和深刻敬畏,父亲意象是遥不可及的。在传统文化的演变中,父亲意象也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从“仁君意象”、“父神意象”到“人父意象”。现代父亲是一个更全面和人性化的角色,一方面他仍然要承担和传统父亲一样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按照舆论的要求,他要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事事参与。这种跨越式的转变糅合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精髓,使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父亲意象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8.
凌家滩文化的主体源于东夷部族的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中的太阳崇拜、鸟崇拜是东夷文化中最为突出和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凌家滩人的龟灵崇拜是对大汶口文化中龟灵崇拜的继承与发展;凌家滩遗址中某些器物直接脱胎于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以大汶口文化为主体,吸纳皖中地区古老的土著文化,同时融合了周边的史前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从凌家滩文化来看,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东夷族群便已较大规模地迁徙,其中南移至凌家滩的一支成为皖中地区东夷的主要族群。  相似文献   

19.
客家社会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客家社会伯公与大伯公信仰谈起,追究其在传统天神、地祗与人鬼的信仰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客家社会的信仰化不是单独存在,虽然“伯公”、“大伯公”等词的使用,是客家人特殊的用法,但是在信仰的内涵与意识上,还是整个汉人化的延续与发扬。建构出客家社会大伯公的信仰体系,不是要标举其独特性,实际上也能彰扬出整个汉人社会鬼神崇拜下的深层观念系统。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族群结构是多元的,客家族群虽然人数众多,也无法避免与其它族群化的相互融合,大伯公信仰正是族群融合重要的化指针,其发展的趋势值得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华人在东南亚的特殊化生态中,民间信仰一直是主要的精神安顿力量,从大伯公、拿督公到本头公,虽然名称与形态有些出入,但是其消灾祈福的平安心愿是一致的。祭祀圈的形成不只是在共祀的集体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对“境”的向往与追求,“境”不是单一的,有神境、祗境与鬼境的形态之分,但是在信仰内涵上又经常的交流合一,有着“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明了了三境与一境间的互动关系,方能掌握到华人信仰化的整体面貌。在东南亚华人的民族信仰,缺乏精致化教养的环境,加上各国有意或无意的排华政策,压制了华人族群整体化的维护与发扬,随着大传统的逐渐分离,小传统也是残缺不全,不仅外在器物明的亡失,内在精神明的维护也极为困难,上一代留下来的原乡生活体系,从器物层、社会层到精神层实际上都已欲振乏力,这种现象或许是无法避免的。  相似文献   

20.
Chinese soft-shelled turtles (Trionyx sinens) in culture farms using an artificial warming system in Zhejiang, China,often show typical signs of white-spot disease such as white spots on their bodies, skin lesions, anorexia and eventually death. The sick turtles were mostly 5~80 g in weight. A suspected fungai pathogen was isolated from the sick turtles and verified as Pae-cilomyces lilacinus by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of its ribosomal DNA (rDNA). Detailed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s were also conducted to confirm the white-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