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喻和反讽作为文学修辞常用的手段,进入符号修辞的视域后,其功能也突破了语言局限,上升为表意层面的概念比喻和大规模反讽。在《周易》中,阴阳对立、八卦成列以及卦画符号本身的爻位图式从符号表意的角度看都是概念比喻的呈现。《周易》的卦序排列以及爻位时序变化则反映出一个"始、壮、究"的历程,既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符号表意中的大规模反讽。《周易》符号的理据性变化在表意实践中通过比喻、反讽以及象征等修辞手段来辅助生成,并最终在这些符号的修辞运用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我国上古时期一部以占卜形式出现,深藏玄机的伟大文化元典。虽然它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但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本文从《周易》文本的诠释入手,通过对“周”、“易”、“阴阳”、“五行”、“八卦”的考释与探究,力图印证《周易》是人生与宇宙哲学的渊深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周易》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结晶,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当现代的人们运用越来越丰富的人类认识成果来反观《周易》的时候,就不断地发现它的诸多奥秘,以至于《周易》被认为是一部蕴藏着人类高度智慧的奇书,这种智慧似乎可以囊括一切旧的、新的知识,因而显然是具有极大的神秘性。其中尤以八卦最为神秘。 八卦符号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构成原则,可以说是一种最为概括,最具规律性的符号系统。大道至简,最简单的东西往往具有最丰富的意味。因此极富哲学意味的“一、二、三”的组构符号系统,与无限时空中的万事万物相联系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面,我们来具体探究一下八卦符号系统的形成及结构:  相似文献   

4.
从白龟讲到八卦,从八卦说到《周易》,这是羲黄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值得重视的大课题。 在前一讲中,对白龟与八卦,已经做了初步的交待。这一讲,我想说说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周易》由大致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本文”<《易  相似文献   

5.
《周易》的阴阳之道对古代文学风格主流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一部形象说理的特殊的哲学著作。其基本符号“--”、“-”,《易传》赋予阴阳说,从而使这部著作成为表述自然界普遍联系的哲学范畴。将阴阳之道引申到文学领域,我们会发现《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学风格主流的深刻影响。阳刚之气与“风骨”,阴柔之美与“平淡”的艺术追求,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系列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周易》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学思想。创作风格是其一,同时涉及到形象思维等等方面。《周易》与我国古代文论的内在联系,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20,(3):107-108
<正>我们对于"革命"这个词耳熟能详,其出处在《周易·革卦·彖传》:"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其实,《周易》的成书,本身就是革命性的文化事件。《周易·系辞传》"大衍之数"章,讲的就是基于"天地之数"而演卦过程,把奇数和偶数图示化为阴阳两爻,进而从八卦演变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这样的系统虽然没有公理化,但却图示化了,把"数""象""理"融为一体。这是"人造"的系统,却基于对于天地万物的"仰观俯察"。  相似文献   

7.
<正> 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在信息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本文试图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探索《周易》太极全息思维及其在气功养生中的应用。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程颐注:“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  相似文献   

8.
张新 《现代语文》2007,(3):106-107
《周易》是汉之瑰宝,被儒家奉为经典,因此被称为《易经》.《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其中所谓的"太极"就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源,而与之相对应的太极图就是一对阴阳鱼状合二为一的圆体.太极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因此,太极图的内部是一对阴阳鱼,这一对鱼,一阴一阳,阴阳互补;"对立"存在,和谐平衡;但又合二为一,"统一"于一个圆,象征着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和谐统一的普遍规律,由此奠定了汉文化"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9.
八卦的象征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符号“—”,和“——”组成,以“—”为阳,以“——”为阴,但这两个基本元素究竟象征着什么?却是众说纷坛.范文澜认为八卦是由数字或图画文字或给纪引导出来。郭沫若认为八卦中的“—”和“——”两个符号分别是男女性器官的象征,八卦的根抵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官崇拜的了遗,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有人根据民族学的研究提出,八卦的两个基本元素只是古代巫师举行策法时用来表示奇效和偶数的符号,卦则是三个奇仍数的排列组合,此说是否可以确证,尚待研究。八…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易经》的阴阳八卦与性文化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作者从阳爻和阴爻两种线条切入、深究其理,认为《易经》并无神秘可言,只不过是上古时代一种性文化记载,是一部简明、容易的讲述阴阳互相交换的书籍,几乎可称之为《简明性知识讲义》。  相似文献   

11.
苗族地区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它浓缩着苗族的文化精髓,折射着苗族的整个历史,蕴含有丰富的苗族民俗数学文化资源,主要是苗族记数、度量衡、图腾崇拜,思维决策的数学模型,它与中国古代典籍《周易》的数学有暗合之处.不管是苗族习俗中的阴阳观念或八卦崇拜,还是《周易》中的阴阳学理论,都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思想,蕴涵有计算概率的思维决策,是指导人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要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阴阳思想是《周易》哲学的核心,虽然相较而言《易传》中阴阳思想更加成熟,但其根本仍然在《易经》之中。《易经》从编排形制到其中的符号推演再到作为载体的卦爻辞,无不透露着阴阳对立、矛盾转化的思想。而《易经》的根本目的便是以这种阴阳思想作为基本准则,用以认识宇宙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最终做到趋吉避凶。  相似文献   

13.
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李平《<周易>与<乐记>》《周易》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从中国古氏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的则为《乐记》。首先,“《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哲学之源,《周易》的诸多范畴概念对中国思想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周易》的阴阳范畴更是影响着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本文正是立足于此探讨《周易》中的阴阳观念与和谐思维的关系,认为《周易》引进阴阳范畴的取向在于和谐,并由此促成了和谐思维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道两系均以《周易》为经典。《周易》以自身的特质和内蕴包含儒道发展的种子,含有容纳儒道的基因。《周易》古经是儒道同源的思想文本,《周易》传文使儒道会通真正实现,《周易》成为儒道共同的言说框架和思想场域,《周易》中奇偶符号、阴阳之道、天人合一等都为儒道会通提供了方法、载体、根据和视域,实现了儒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16.
古易创自伏羲。《连山》、《归藏》、《周易》虽有先天后天之分、八卦方位之异 ,但其基础图像阴阳太极图是传承不易的。在老子《道德经》和孔子《周易大传》中都有其孑遗。至宋道士陈抟始将古图复原 ,并由邵雍集其大成。邵雍所以能为孔子《说卦传》做出权威注释 ,完全基于对两种太极图的认识 ,即先天古太极图是上阳下阴的反S形曲线图形 ,后天八卦太极图是左阳右阴、逆旋左行的S形图像。近年在小浪底水库修建的过程中 ,就有这样两类图像的阴阳鱼太极石面世。其一太极石的阴鱼尚有阳眼一只 ,这正是阴阳鱼太极图的源头。远古的伏羲 ,只是将这样的现成图像赋予了阴阳两仪与四象的含义。阴阳鱼太极石为河洛地区所仅有。因此 ,简约其像、高深其理的阴阳鱼太极图这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其源头就只能在河洛。  相似文献   

17.
《周易》即今人所谓《易经》,又简称《易》。它是儒家的一种重要经典。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全书最基本的是“阴”“阳”两个符号,“——”是阳,“--”是阴。由这两个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八卦互相重叠,又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本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用九》、《坤·用六》二条爻辞)爻辞,是《周易》中《经》的部份。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传》解释卦辞、爻辞以及八卦的性质和起源,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七个部份,十篇,统称《十翼》,意思是说这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当代物理学的一些成就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周易》的哲学思想做了分析,说明了《周易》八卦论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二进制来研究八卦,并探讨了二进制与八卦的内在关系,这为我们研究《周易》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八卦”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卦”本是《周易》中的八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而今它却以全新的意义频频在各种媒体上亮相.成为“点击率”颇高的词汇。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