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烯制取实验中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室制取乙烯,在加热的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炭化现象,产生的气体通入滇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这些溶液的颜色就褪去.如何减轻炭化现象,如何认识这些溶液褪色的真相,笔者以中学化学教材上介绍的方法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制取乙烯时不宜用碎瓷片实验室制取乙烯,要在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放入碎瓷片.这虽可避免溶液的剧烈跳动,却由于瓷片上仍是过热的,使乙醇炭化.炭化不但消耗了乙醇、硫酸,还生成水,导致反应物浓度变小,反应温度提高,炭化更加严重,使主反应受到抑制;为了减弱炭化,抑制副反应,笔者认为可用颗粒状活性…  相似文献   

2.
1 实验探究问题 实验室制乙烯常采用乙醇和浓硫酸于170℃时的脱水反应。该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炭化比较严重,给实验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由于大量乙醇被炭化使乙烯的产气量减少;②伴随乙醇炭化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不仅污染教学环境,对乙烯的性质实验也有明显干扰;③伴随乙醇炭化还能发生一些更复杂的副反应,有资料称该实验还可能生成H2,CH4,  相似文献   

3.
1.乙醇与丙酮。错误方法之一是用单质钠,以为乙醇酵分子里羟基中的氧原子可被钠取代产生氢气,而丙酮分子中因无羟基则不能发生取代反应故无氢气放出。实验证明丙酮也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2CH_3COCH_3 2Na—→2 [CH_3COCH_2]~-Na H_2↑.错误方法之二是仿照乙醇与浓硫酸在170℃脱水生成乙烯的反应,以丙酮代替乙醇来做实验,以为不会产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的气态物质,从而达到鉴别的目的。但经实验证明,丙酮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的气态物质能很快地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水褪色,因为二分子丙酮脱去一个分  相似文献   

4.
对乙烯加成实验的绿色化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乙烯的加成实验是高中有机化学中一个典型实验,该实验旧教材往往是按以下方案进行:将体积比为1:3的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放入碎瓷片再加热至170℃制取乙烯气体,通入溴水使之褪色.  相似文献   

5.
1 问题的提出现行高中教科书化学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二册P .12 6 ,有关乙烯的演示实验共四个 (包括了实验室制法及氧化、加成反应实验 ) ,在这四个演示实验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缺少对乙烯的净化处理装置。在加热浓硫酸和乙醇混合物制备乙烯时 ,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副产品生成 ,而二氧化硫也能参于后面的褪色反应 ,若不除去 ,既影响学生对乙烯化学性质的肯定 ,又不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同时 ,乙醇会因温度高而或多或少随乙烯气体逸出 ,影响对乙烯可燃性的肯定 ;其次 ,大量水蒸汽的存在 ,也不利于乙烯的燃烧。1.2 四个实验分别演示 ,…  相似文献   

6.
乙醇与浓硫酸制乙烯的体积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化学(试用)课本下册第152页介绍了实验室制乙烯时乙醇和浓硫酸的体积比是1:3。我们用这个比例做了多次实验。制出来的气体只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却点不燃,且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仔细观察了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当混和液温度上升到150℃时液体颜色开始变黄并逐渐变为褐色,并慢慢加深,开始有少量气体逸出时,液体颜色很快就变黑了。当温度到170℃时,混和液全部变黑,有较多的气体逸出,通入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很快褪色,这时有大量气体产生,点燃时,只能  相似文献   

7.
高中化学教材中实验室制取乙烯气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反应时间较长 ,产率不高 ,温度不易控制且产生易挥发的无色液体乙醚等副产物 ;二是由于硫酸的浓度较大 ,又在加热条件下 ,从而使酒精发生炭化和氧化 ,反应混合液变黑并产生SO2 、CO2 、CO等气体 ,污染环境 ,影响实验结果 ,这主要表现在SO2 气体也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 ,影响实验的效果。同时产生的CO、SO2 等气体的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干扰了乙烯燃烧火焰的观察 ,对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结果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 ,笔者采用液体石蜡油浴加热方式 ,降低硫酸浓度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1 实验原理实验室制备乙烯是利用无水乙醇在170℃和浓硫酸作用发生消去反应而制得: 从上述副反应可以看出,利用无水洒精和浓硫酸制得的 CH_2=CH_2中混有 CH_3CH_2OCH_2CH_3,CO_2,SO_2,H_2O 以及由酒精挥发而产生的乙醇蒸气等气体杂质。在杂质气体中,SO_2也能使酸性 KMnO_4溶液和溴水褪色,这对CH_2=CH_2性质的测定有干扰,因而在进行乙烯性质实验时,应想法除去 SO_2等气体杂质。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本中演示 [实验 5 - 4],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 ,笔者无论怎么把木炭研磨 ,取何种来源的氧化铜 ,实验效果都不好。虽然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但试管内反应残留物仍呈黑色。后来试了活性炭及蔗糖被浓硫酸脱水后的炭来还原氧化铜 ,效果比木炭好一些 ,但仍不理想。最后 ,笔者选用高二学生实验做的《乙烯的制取和性质》所留下的乙醇被浓硫酸炭化所生成的碳来还原氧化铜 ,现象十分明显。试管中黑色混合物经加热后几乎全部变成红色。倒出红色残留物后 ,试管壁上还附着一层用毛刷难以刷掉的红膜。残留物经冷却后做导电实…  相似文献   

10.
一、改进目的力求揭示反应本质 ,使实验现象明显 ,操作方便 ,安全可靠 ,同时能有效防止乙烯中的少量二氧化硫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和对环境的污染 ,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二、实验用品仪器 :烧瓶、温度计、双孔橡皮塞、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橡皮管、碎瓷片、铁架台 (带铁夹和铁圈 )、酒精灯、石棉网、火柴、量筒、试管、抽滤瓶、水槽、集气瓶、三通管、止水夹。药品 :酒精与浓硫酸的混合液、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三、装置构成乙烯制取和性质实验改进后的装置如附图所示。附图 乙烯制取和性质实验装置1 …  相似文献   

11.
中学化学实验室常用浓硫酸作乙醇制备乙烯实验的催化剂、脱水剂,但实验过程中存在耗时长、试剂用量大、乙醇炭化严重、乙烯纯度不高等弊端。因此,广大的化学教师对该实验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相关的一些研究论文也时常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2.
1实验改进思路 石蜡油分解实验是高中重要的有机实验。实验原理是石蜡油蒸气遇到灼热的碎瓷片,分解产生一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等溶液褪色的气态产物,该气态产物还能用排水法收集并且可以燃烧。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可推断产物中含有与烷烃不同的烃——烯烃。该实验有助于学生认识最简单的烯烃——乙烯的主要性质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化学教学》1997年第5期刊载了谭和生老师的文章,阐述了实验室用一体积酒精与三体积硫酸混合加热制取乙烯的现象及解释,得出了“碳是制取乙烯的催化剂”的结论.笔者经反复实验及研究,认为碳在制取乙烯反应中的作用机理不应以“催化剂”一词来描述.众所周知,由乙醇制备乙烯,实质上是乙醇的脱水过程.接反应条件不同,可以发生分子内脱水而生成乙烯,也可发生分子间脱水而生成乙醚.乙醇的分子内脱水反应是消除反应.浓硫酸在此反应中起着催化剂和脱水剂的作用.乙醇在硫酸存在下,发生醇的碳氧键断裂,并在o碳原子上消除一个氢原子生…  相似文献   

14.
工业上制乙烯是由石油高温裂解而制得,在实验室中通常用乙醇被浓硫酸脱水而制得。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教材中乙烯制备的方法制取乙烯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在加热时,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溶液的温度很难上升到170℃,无法成功制备出足量的乙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无法制出足量的乙烯呢?笔者进行  相似文献   

15.
方法一:氧化铝(催化剂用)催化乙醇分解法发表者:筑波大学附中妻木贵雄前言:乙醇脱水制取乙烯的反应,通常采用浓硫酸做催化剂。“浓硫酸法”存在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浓硫酸在有机合成实验中常引起炭化现象,而炭化产生的副产物会使溶液颜色加深,不易观察反应现象。在研究对甲苯磺酸的微型合成实验过程中,发现在电磁搅拌器的作用下,将2.5ml甲苯逐滴加入到已加热到100℃的2.5ml浓硫酸中,可减轻炭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1背景溴乙烷制取乙烯作为学生学习卤代烃消去反应的典型反应,在各大版本化学教材中都有介绍,对比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课本,人教版仅给出了该反应的反应原理和乙烯的实验检测;苏教版则开展了实验的装置设计和探究.笔者按照该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溴乙烷会溶解在乙醇溶液中,且密度比氢氧化钾密度要小,出现分层现象,当温度升高后,溴乙烷来不及反应就气化成气体,造成实验获得的乙烯的量太低,并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很多化学教育工作者对该实验装置进行了相关的改进,如:加长导管起到回流冷凝作用;加入10cm以上的软橡皮管,对反应装置进行震荡,促进溴乙烷与氢氧化钾的接触;采用气—液反应的形式进行实验等.虽然这些实验改进方式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从实验装置可操作性与教学质量上考虑,还存有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里的一类重要反应,其中乙酸和乙醇作用生成乙酸乙酯则是这类反应的典型代表.按现行教材上进行乙酸乙酯制取的演示实验,存在着以下不足:其一是浓硫酸用量过大.浓硫酸作为酯化反应的催化剂,一般用量在反应物的10%左右,过多的浓硫酸不仅对酯化反应的速度增加不大,反而易产生一些副反应;其二,反应的温度不易控制.酯化反应的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超过120℃以上时,则易发生乙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生成乙醚;温度太低酯化反应的速度太慢,满足不了演示实验的要求.鉴于现行教材上乙酸乙酯制取的演示…  相似文献   

19.
“乙烯的制取及性质”实验,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偶发“爆沸”现象,为解除这一隐患,我针对这个实验发生“爆沸”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现公诸于众.一.可能发生“爆沸”的几种情况1配制“制气液”时,操作不当而“爆沸”由于浓硫酸与乙醇的混合过...  相似文献   

20.
对苏教版全国普通高中化学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中采用石棉绒作催化剂制取乙烯的实验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乙醇制取乙烯的催化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和石棉绒的催化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