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的帮困助学工作有服务与教育的双重属性,因此以“育人”为核心开展高校帮困助学工作,既是高校的核心使命,也是实现帮困助学最终目的的必然要求。不仅培养了大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提升了“帮困”与“育人”的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2.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帮困助学的一项重大举措.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惜贷;部分大学生对助学贷款认识模糊,信用意识差;学校配合不力.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对策,如健全个人信用制度,银、校双方联手共建监控机制,大力发展生源地贷款等等.笔者认为,只要政府、银行、教育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完善对策,就一定能促进助学贷款业务健康,持续而广泛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存在贷后违约风险,大学生还款违约率居高不下,呈现出大学生诚信缺乏教育和约束力。缺乏诚信,疏忽,家庭困难,能力有限等是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原因。要培养谨守诚信和感恩意识的大学生,积极探索降低国家助学贷款贷后违约风险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这给感恩教育敲响了警钟。隐性感恩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显性感恩教育所不具备的特征和优势。高职院校应从营造感恩环境、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和发挥榜样引领等方面积极开展隐性感恩教育,推动感恩教育的顺利开展,培养出具有感恩意识、感恩情怀的优秀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回馈社会与他人意识的淡薄,使人们愈来愈重视并反思德育中的感恩教育缺失这一问题。“学会感恩、懂得关爱”,已成为学校德育现实而重要的课题。感恩教育应追寻德育秉性,应通过增强在社会环境领域对青少年感恩意识形成的指导和宣传力度,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感恩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作用,融合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渗透感恩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地为青少年创设感恩情境,培养青少年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形成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不论是资助金额还是资助范围都较之前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扩大,但是,大多数高校仍在探索、寻求能够准确而高效地认定贫困生的方法。文章就目前各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建议高校应建立统一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明确相应部门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加大有偿资助力度,在认定的过程中坚持申请者举证原则,并在助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警示教育,从而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越来越淡漠,因此,高校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进行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感恩的实质内涵,认真分析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努力探索感恩教育相应的对策,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塑造人生美好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8.
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为内容的一种人文教育,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欠缺,感恩能力匮乏,导致的原因既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同时还有大学生本人的,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力度,通过和家庭、社会联手,给大学生补上感恩一课,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和谐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质量不高,社会缺乏感恩教育的环境。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而,从理念、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入手,强化学校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质量。在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资助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开展得如何是衡量高校资助育人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成效的关键指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西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不断加大对西藏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帮助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党和政府还一直高度重视师范生的培养教育,为拉萨师专培养师范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一些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不容乐观。文章通过研究拉萨师专学生感恩教育现状,探讨感恩教育的有效路径,增强拉萨师专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高校开展感恩思想教育的意义。要弘扬中华民族知恩、感恩的传统美德,应发挥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和重视社会环境对感恩教育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理论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在感恩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博弈困境,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四个方面阐释感恩教育主体间性变化的思维转向;根据转向要求,从思想、内容、形式和师资四个方面阐述了感恩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国家资助政策存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先天不足",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存在"短视"行为,受助学生对感恩认识上的偏差等,使感恩教育遭遇困境。而利用资助体系,明确受助学生的义务,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等,使感恩在受助者承担的义务中具体化、实践化,是培养受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却面临着感恩缺失的社会问题,感恩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要开展感恩教育,一方面,要联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力量,有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其自身也应进行自我教育,才能让感恩教育真正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感恩教育,作为高校道德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教育中却显得极为薄弱。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6.
感恩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措施。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针对受资助的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责。本文通过对感恩教育内涵的梳理,进一步厘定高校辅导员开展感恩教育的原则,并结合香港梅州联会资助嘉应学院贫困学子的做法,探索提高感恩教育实效的新路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7.
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感恩行为缺失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和责任心不强等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其根源涉及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感恩文化建设,加强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施恩的教育,使他们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着力点。当前,许多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造成人格不完整,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19.
高校助学贷款制度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大举措。大部分民办高校在开展助学贷款时存在贷款学生材料与现实不符、贷款规模小、催还本息难等问题,本文从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高校助学贷款管理和诚信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新时代下的重要风尚表达,也是人们在道德层面的一种积极、博爱与认同的情感态度。感恩教育的大力实施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增强有着重要价值。然而,当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冷漠、行为自私与精神空虚等一系列感恩意识缺乏的现实不得不引起有关研究者重视。为此,笔者针对这些现状给出相应对策,以切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