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丽娟  席乐 《文教资料》2011,(28):73-74
"边缘化"最早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即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所排斥、不包容。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格局中的边缘化存在状态,其判断标准并非是依据市场化的程度,而是根据受众的接受程度、态度,以及当代艺术创作者的状况来区分的。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进入物质时代的同时,精神生活困惑,信仰迷失,而中国当代艺术正以独特的身份进入到与人类文明的对话空间,并产生巨大影响。它对社会现实发问,对当代人产生质疑,它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文章通过“新生代”、“玩世现实主义”、“波谱”等艺术现象阐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解构性策略,从艺术实践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文化身份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西方艺术在中国发展的近百年来,无论是中国的艺术教育还是艺术市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当代艺术这路如何继续发展如何再续辉煌,成为美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如何建设“中国当代艺术”的笔谈讨论进行探析,提出对美术文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艺术源于生活。在任何历史阶段,艺术都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人与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也与人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这种个人经验,除了包括一定艺术上的经验,还包括其世界观、人生观或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的思考及探试。行进中的中国当代艺术所关注的问题也一直随着社会的进程而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现代建筑、现代文化、现代生活方式将以往的许多东西进行解构与重组,在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个多元化的格局。当然这其中蕴藏着无限的新的生机,同时也反映出新的矛盾与困惑:当代艺术何去何从?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不可逃避的摆在艺术工作者面前。文章以得体的事例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在与传统文化艺术几近断层的背景下,在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催生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先天的不足和本体性缺失的症候。在艺术市场化和符号化、概念化的趋势中越来越暴露出其精神性的缺失。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建和民族身份的确立应当基于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新认知和借鉴,创造出艺术的内在精神、外在形式与符号之间有机统一的中国自身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发展愈加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如何找到自己艺术发展的定位恰恰是一种视角的出发点问题。更好的与自身文化结合,与当代艺术前进方向一致,笔者认为要更加注重视角的把握,以一种正确的理念给视角定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艺术借用已有的多重“能指”,转向“所指”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中的“大叙事”和“小叙事”。它既不像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大叙事和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叙事,也不像后现代艺术那样消解大叙事而只关注小叙事。中国当代艺术更主要的还是要让艺术回到艺术本身来探讨各种内容,这里的艺术本身包括了中国传统的“与六籍同功”的内容,也包括了“成教化、助人论”的思想。这些内容需要被转化为具有当代性的意识。这里使用“能指”、“所指”、“大叙事”、“小叙事”以及“主体叙事”等概念,其目的就是把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语境凸显出来,显示其时间意识与当代意识的两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8.
作为创造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中国古代文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就是对“仕途”的执著和对艺术、尤其是山水画艺术的痴迷。与其对仕途的执著相对应,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画创作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审美范畴。其间一定有更深层的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原因。探究这些深层原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特征、把握中国古代文人以及山水画家人格的深层机制,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艺术创作的本质和中国人的艺术精神,汲取当代艺术创造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9.
艺术报道不仅仅传递着关于艺术的信息,也建构甚至定义了艺术的现实;不仅仅记录了艺术的今天,也塑造了艺术的历史。大众传媒限定了人们应当看见什么样的艺术以及如何看待艺术。《南方周末》当代艺术报道建构了中国当代艺术主流化、职业化和具有积极社会介入性的整体形象。这既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状况的反映,也体现了媒体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方向的应然性期待,更暗含着在新闻事实的选择、建构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塑造。  相似文献   

10.
当代艺术需要建立一个批评的制度,这个制度不仅仅指涉艺术理论家或艺术批评家,它还要指涉受众群体。这实际上是要求中国当代艺术承担起培养大众认知艺术的能力,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公共领域的批评制度。公共批评制度的建立主要是辨别和防止艺术骗局的行为和事件。  相似文献   

11.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现代文化及艺术风靡一时。它们消解价值,丧失价值判断,被称作“胡来艺术”。中国文化与艺术如何在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碰撞中逐步摆脱边缘化危机,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迎来新的辉煌,成为每个年轻的学者、艺术家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化“三纲八目”的和谐之境,“修齐治平”的担当精神以及水、节、中、庸、孝、和等概念、范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不应该被当作历史垃圾而抛弃。相反,包括中国书法艺术在内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应该得到继承弘扬,因为她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指纹、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耿聪 《华章》2013,(15)
当代艺术变的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表现形式及艺术媒介、艺术理念也更趋自由和多样。西方文化并不能代表绝对的优秀但至少帮助了我们反思,带给我们正视自身命运的勇气,当代中国艺术是在这种命运关切中发展起来的,而行为艺术则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支流。而模仿欧美前卫激进的中国后现代行为艺术,虽然曾一度来势凶猛,但由于中国优秀文化基础的深厚,其空洞,无聊颓废“作品”得不到公众的认同和赞美,很难形成气候,真正得行为艺术是应该源于中国文化脉络,反映当代生活,充满中国当代精神,同时又具有开放胸襟的原创的中国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当代艺术想要继续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单纯模仿借鉴西方的艺术创作方式是行不通的,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需要借用和转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视觉符号,创造属于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14.
玩世现实主义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一种重要的艺术现象,是中国当代艺术在新的历史文化情境中自然变异的结果。它以玩世不恭、嘲讽调侃的艺术风格表达了新生代艺术家对当下生存状态的近距离关注,以及对政治意识形态和商业意识形态的双重消解。本文揭示了玩世现实主义的文化立场和现实诉求,并力图作出客观、中肯的学术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方式”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借用中国传统化资源的视觉元素,并把它转换成符合当代艺术语境的艺术形式,使人们在欣赏当代艺术的同时,又能领悟作品中化的根源和脉络。“中国方式”的当代艺术呈现出了中国传统化的价值和魅力。本通过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分析,发掘和阐释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职业技术》2007,(7):59-61
进入新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很快.在这一形势下,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业内业外人士广为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传统审美,受传统文化语境影响,主张精英作为典型形象。非审美,受后现代主义影响,主张消解中心主义,提倡对他者的关注。审丑,是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当代性,体现了艺术家对中国当下文化命运的关注,批判意识强烈。对审美,非审美,审丑文化观念的把握,更能够有效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化语境,建构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艺术观念、思想,发挥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8.
艺术展览作为艺术家和美术作品的重要载体,记录着艺术发展过程。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只是相对于中国这个独特的国度,正由一个单一的以主题为先导的展览方式走向成熟,走向多元。多元化是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现代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世界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的当代艺术设计与传统的艺术领域相比,更多的与西方艺术设计接轨,也显得更加的国际化。在中国飞速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文化转型,所以中国当代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传统文化削弱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文化转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传统文化的削弱不代表消亡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设计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并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1.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文化内涵是任何优秀设计作品不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意笔人物画是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视觉艺术,其繁荣和发展却迟至“洋为中用”观念盛行、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二十世纪初期,而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哲学思想、文艺理论以及国际当代艺术信息的影响,中国意笔人物画开始呈“井喷式”多元发展形态,虽然其中对新材料、新技法以及西方艺术观念的追捧给中国意笔人物画带来画种身份和特征消解的困惑,但是“宁要创不完美的新,也不要守完美的旧”才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