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美是诗得以存在的本质原因。诗美是在诗创作与欣赏等多级审美运动中产生的 ,是客观的现实美通过有机体发生裂变的结果。诗美的构建过程即由物 (世界 )到人 (诗人 ) ,由人 (诗人 )到物 (文本和世界 ) ,再由物 (文本和世界 )到人 (欣赏者 ) ,由人 (欣赏者 )到物 (文本和世界 )的信息传递加工过程。本文从实践和理论上对诗美的构建进行了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科学性思考 ,认为创作和欣赏诗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重建诗美  相似文献   

2.
诗是可以解读的.正是因为诗可以解读,欣赏诗才有乐趣.诗才能够给读者美的享受。但是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需要欣赏者的创造力的特殊的艺术鉴赏活动,它比欣赏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文体更需要欣赏者参与发现和创造诗美的工作。诗歌欣赏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诗美。诗美包括诗的抒情的美和形式的美。在欣赏诗时,不要把诗的内容与形式截然分开,特别要重视诗的形式的美。诗的视觉美在现代诗歌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诗歌欣赏,无论中西都有一些共同规律。比如都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追求诗的意境美;都要驰聘想像的翅膀,获取言外之旨的蕴藉美;都要反复吟诵,领略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等。然而,欣赏西方诗与欣赏中国诗又有所不同。它同西诗本身的特点、翻译的转折以及读者欣赏习惯的差异都有关系。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说:"慢慢走,欣赏啊!"是多少岁月的沉淀,是多少阅历的累积,才在先生笔下汇成如此浓醇的文字.而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人的成长,对"美"的理解是由浅入深的. 由于疫情原因,我在线上随机采访了几位一年级的学生:什么是美?我得到的答案令人禁不住会心一笑.对于小姑娘来说,穿上裙子时最能体现"美",四个女孩...  相似文献   

5.
不是说诗贵含蓄吗?是的,确实如此。含蓄自有含蓄的美,朦胧也有朦胧的美,但明朗也有明朗的美。绚丽多彩是美,朴素无华也是美。它们是各有千秋而并非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关键是看诗是不是真正的诗。诗缘情。只有有真正的诗情,有发自诗人内心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欣赏的东西,也许是人,也许是物。有的人欣赏一本书,但与其欣赏书,还不如去欣赏它的作者;有的人欣赏诗,但与其欣赏诗,还不如去欣赏诗人;有的人欣赏曲子,但与其欣赏曲子,还不如去欣赏作曲家;但同时与其欣赏创造者,不如去欣赏自己,因为自己给了他们欣赏。而我最欣赏的是伯乐,一个懂得认识千里马的伯乐。  相似文献   

7.
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美,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是每个人的天性,美无时无刻不在激荡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身心的愉悦为基  相似文献   

8.
苏版语文教科书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每一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诵读欣赏”,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古诗欣赏。如何欣赏古诗,现介绍八种常见的方法。一、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欣赏诗从表达的方式方面来划分,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古诗也如此。抒情诗是“情绪的直写”(《郭沫若文集》第10卷第225页),是诗人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往往是借助外界事物的描绘来直接抒发诗人的感情;叙事诗是诗人满怀激情地记叙人物和事件,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叙事之中。二、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欣赏诗,不是作者的凭空想象而作,而是由人而发,由事而发,由感而发,有其创作的缘由…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而,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中去感觉美、领悟美、表达美,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美的陶冶。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中国画的绘制、欣赏与教学中,人们总是从美的角度入手,以美来形容和描述大师们的许许多多的作品,把大师们的每幅作品都看成是美的,甚至是完美无缺的.人的精神发展的潜在无限性决定了人类追求"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与"美"相伴的"丑";"美"与"丑"是共存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画才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纵观古今所有中国画的各种论述、著述均不见有关"丑"字的只言片语,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画中全部是美,而无"丑"的立足点呢?就让我们先看一下山水画中"丑"是如何表现的.  相似文献   

11.
张丽 《快乐阅读》2011,(21):9-10
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形态各异的美,挺拔雄伟的崇山峻岭,旖旎秀丽的湖光山色,英雄的业绩,壮丽的人生,难以忘怀的情思——简直美不胜收。而对美的创造则离不开语言文字,因为如此,"语文"就像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教师的责任就是带领学生去跋涉攀登,去寻幽探胜、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让学生懂得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美从何处寻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这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即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审美品格的塑造。诗歌是文学中最"美"的表现形式,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大量的诗、词作品,这为塑造学生审美品格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美、品味美、创造美,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品格。一、走进诗歌,感受诗之美。  相似文献   

14.
<正>《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第一次以一篇课文的形式出现的宋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宋词的韵律美、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呢?一、"词"与"诗"比较,体会词韵教学片断一:1.师:同学们,读着这首词,你有没有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词又有什么特点?2.指名交流。  相似文献   

15.
900多年前,宋朝文学家苏轼在"乌台诗案"后,以软禁犯人的身份被发配到黄州.他闭门深居,参禅礼佛,荡涤心灵的尘垢;纵情山水,融人自然,欣赏天地之大美.一个新我终于破茧而出,写下了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摄取一生活片断,寥寥数笔,着墨不多而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无丝毫刻意为文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正>北宋大文豪苏轼称赞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诗与画密不可分,相得益彰。而好的文章亦是如此。苏教版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一幅幅画面,生动的画面、唯美的意境让语言文字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诗可以言志,也可以抒情。可以咏物,也可以咏人。那么,我们要欣赏的就是一首咏美人的诗,这首诗出自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拜伦之手,非常地脍炙人口。 说它是首咏美人诗,不单是指诗里描绘的是位美人,这首诗的旋律、节奏及各方面都体现出美感,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优美之处。 (一)美的格律(阅读中的美感) 1.这首诗基本上都使用抑扬格(iambus)的格律形式,即由一个轻音节和一个重音节构成  相似文献   

18.
在美的欣赏中,美感是由客观对象的美所引起的,没有美的对象,便不能唤起美感。然而,仅仅有了美的对象,而没有与此对象相适应的主观条件,对象不能为主体所欣赏,也仍然不能产生美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面对同一部优美的艺术作品,有的人能感到它的美,有的人却不能感到它的美;有的人能欣赏它,有的人却不能欣赏它,这就有一个进行美的欣赏的主观条件问  相似文献   

19.
胡红梅 《现代语文》2007,(11):86-87
清代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章要象山峦一样起伏跌宕,要波澜曲折,才吸引人。既然写文章要如此,那么在欣赏文章,尤其是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如果能抓住其中的"不平"之处,自然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更迅速地进入到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美从何处寻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这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