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冰山原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类似于中国水墨画的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  相似文献   

2.
刘文风 《语文知识》2003,(10):13-13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1932年在其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他形象地把文学创作比作冰山。他说,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八分之七。作家在创作中将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使读者通过看得见的八分之一去体验看不见的八分之七,这并不会使作品显得单薄,反而会使作品深厚起来。在冰山理论的  相似文献   

3.
在作品<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倾力为读者塑造出了一位勇于挑战、永不言弃的"硬汉"形象,电视剧<士兵突击>更是将这种"硬汉"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主人公许三多,成才的"突击"经历更像一座露出水面八分之一冰山,让观众在不断探索的同时获得了洗礼.  相似文献   

4.
一、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换元”思考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曾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诉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海面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再造想象的空间,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其实,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建构者,注意隐性资源的开发;要求教师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注意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陈明耀 《中学教育》2003,(11):45-46,42
海明威说 :“作品有如冰山 ,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 ,其余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这“冰山论”还可作另一种理解 ,即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总认为作文难写 ,老师常认为作文难教 ,其实显现的作文难只是“冰山”的“八分之一” ,隐藏在作文难下面的是学生的写作心理 ,也可说“冰山”的“八分之七”。为了在平时观察基础上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写作心理 ,我对我校初一年级五个教学班学生作了一次写作心理的调查 ,调查由问卷和座谈两种形式组成。回收有效问卷后 ,归类汇总并作如下研究与探索 :一、写作心理现状分析1、畏难心理 :这是现在初中生中较…  相似文献   

7.
“冰山原理”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 30年代所创作的西班牙斗牛士专著《死在午后》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而提出的理论。他说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他借助这一形象的比喻 ,道出了作家不仅必须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生活积累 ,还要使自己的作品有含蓄简约、精练深沉的艺术特征。在新世纪语文教学中 ,我认为语文教师也应运用“冰山原理”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以达到朴实简洁、意味深长的教学效果。本文着重论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冰山原理”来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的几个成功范例。空白艺术 耐…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6期有这样一段论述: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以孩童的眼光、诗人的灵感、哲人的睿智去感受、理解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索、发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意义上的"冰山理论"强调的是存在于水下的八分之一的"冰山"即潜意识对于人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点将会与海明威对于"冰山理论"在主要人物塑造上的应用分析相契合。  相似文献   

10.
<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以"冰山"为喻,他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还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可见,作者善于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隐藏在文字背后,使情感充沛  相似文献   

11.
陈静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38-139
在美国众多的伟大作家中,海明威以其独特的"冰山"风格而著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老人与海》最能体现他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本文试通过深入剖析《老人与海》,分析海明威"冰山"风格产生的内外因,阐明"冰山"风格的表现手法(省略、象征)和语言风格(简练、白描、个性化),以及海明威"冰山"风格在美国及世界文学上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海明威"冰山"原理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受意象派影响,海明威的小说和弗罗斯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符合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从"客观描述、简单语言,背景意识和独特象征"三大方面足以呈现弗罗斯特诗歌中体现出的"冰山原则"。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水下看不见的八分之七。因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鉴赏》2007,(5):26-30
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解读,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文学解读,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完全可以用欣赏、怀疑、研究的目光去审视作品。文学解读,不是只关注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的八分之一,而是更关注水中的冰山的八分之七,不是只取花而不取其实。这就是用文学的眼光解读文学。  相似文献   

16.
文学解读,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文学解读,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完全可以用欣赏、怀疑、研究的目光去审视作品。文学解读,不是只关注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的八分之一,而是更关注水中的冰山的八分之七,不是只取"花"而不取其实。这就是用文学的眼光解读文学。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 ,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 ,敲得巧 ,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一、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 ,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 ,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 ,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 ,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作品风格以"冰山风格"著称,其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就是"冰山理论"写作手法的代表之一,深受评论界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以《老人与海》为例,深入探索和剖析冰山理论的出现,冰山理论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应用与体现,最后介绍冰山理论写作手法的研究意义,为解读和理解海明威的小说作品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坛上极具个性的作家,海明威于1932年在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老人与海》则将冰山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本文以《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简洁的文字风格和大量的白描、象征写作手法,来展现其以少胜多的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由于我们广大教师认识的模糊和实践的浮躁,导致了语文课的失真和变味,课堂缺乏实效性。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本文提出"冰山理论",试从教师、学生、文本和课堂四方面找出"冰山理论"与语文教学中的共同点,挖掘课堂中的"冰山",使之为我们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