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设有两个电容器,它们的电容和耐压分别是C_1、U_1和C_2、U_2。把这两个电容器串联起来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由于两个电容器的带电量相等,所以实际承受的电压U_1′和U_2′与它们的电容成反比,即U_1′:U_2′=C_2:C_1。而U_1′ U_2′=U。由这两个关系,可以得到U=(C_1 C_2)/(C_2)U_1′和U=(C_1 C_2)/(C_1)U_2′。电容器C_1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就是它的耐压U_1,当U_1′=U_1时,加于串联电容器的电压也达到最大值,所以串联电容器的耐压值应该是U_m=(C_1 C_2)/(C_2)U_1。同理,又可得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甲)第二册第165页:“电容器串联后,电容减小了,但耐压能力提高了。”其它物理教材及参考读物中,在谈到电容器串联时,也有“提高耐压”之说。实际上电容器串联后能否提高耐压能力与电容器的客量、额定电压、绝缘电阻及其搭配情况等各种因素有关,本文拟就此问题作简要讨论。一、设电容分别为C_1、C_2的两个电容器串联,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如图1)。每个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分别是U_1=Q/C_1和U_2=Q/C_2,则U_1/U_2=C_2/C_1,且U=U_1+U_2=Q/C_1+Q/C_2,式中Q为电容器每个极板上所带的电量,设C_1的额定电压为U′_1,C_2的额定电压为U′_2,则C_1U′_1和  相似文献   

3.
设C_1、C_2两个电容器串联接在电压为U的恒压源上,求C_1、C_2两端的电压U_1U_2。教科书上给出的答案是: U_1=C_2/(C_1+C_2)U (1) U_2=C_1/(C_1+C_2)U (2)但实际情况是: U_1=R_1/(R_1+R_2)U (3) U_2=R_2/(R_1+R_2)U (4)这里R_1、R_2是C_1、C_2的漏电电阻。实用电容器的漏电电阻不是无穷大,而是有限值,而且随介质的不同可以相差好几个数量级。例如高压云母电容器的漏电电阻大于10~(12)欧,而低压纸质电容器则常小于10~9欧。  相似文献   

4.
如图一、二所示的电路中,电容器的连接不能简单归结为并联和串联的组合,如何计算各电容器上的电压呢?若用节点电位法来计算是比较方便的。下面以图一为例推出节点电压方程组。此电路有三个节点,任选某一节点为电位的基准点(即参考点),如C点;其余各节点相对参考点的电压即该点的电位,如U_A=U_(AC)、U_B=U_(BC).设电路稳定后各电容器上的电压分别为U_1、U_2、U_3、U_4、U_5、U_6,其正方向设如图箭头所示。根据电路图可得:  相似文献   

5.
有一道关于带电电容器的连接物理竞赛题,题目如下: 例1 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直流稳压电源的电压U=6伏,电阻R=5欧,电容器C_1=1微法,C_2=2微法,若先使电键K闭合,然后再将K断开,则断开后C_1两极板间的电压为____伏,C_2两极板间的电压为____伏。 分析 K断开前C_1带电量q_(10)=C_1U=6微库,C_2不带电,K断开后,C_1与C_2串联,多数考生仍按原来不带电的电容器串联的分压规律,得到  相似文献   

6.
《江苏教育》1983年第3期上,刊登了《介绍稳恒电流中求电势的一种方法》一文。这确是一种求电势的好方法,但对文中例二的解法,我有些不同意见。我认为其中U_L、U_M、U_N的答案是正确的,而U_0的答案是值得推敲的,因而计算各电容器的电量也就有错了。本题的关键是计算0点的电势。当K_1K_2闭合,电路达稳定后,三个电容器与0点相连三块极板的电量之和应为零。可以判断,C_1、C_2与0点相连的极板应带负电荷;C_3与0点相连的极板应带正电荷。  相似文献   

7.
在讲授电容器的连接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图一所示的元件布列图,问学生三个电容器属于什么连接方式,他们脱口答道:“C_2、C_3并联,再与C_1串联”我让大家仔细思考并对答案表示不满意,这时同学一般感到愕然,在他们看来问题似乎既简单又明显。于是,我又在原图上用色粉笔补画了图  相似文献   

8.
(一)两种解法受1986年高考附加题的启示,笔者在课外布置学生一题:一个厚度为d,面积为S的空气平行板电容器,其电容为C_0,现插入一块厚度为d/2、面积为S/2,介电常为ε的电介质(如图1),由此所组成的电容器的电容为多大. 学生解题的方法有如下两种. 第一种解法:如图2所示把电容器一拆为三,C_1为面积为S/2、厚度为d/2的空气电容器;C_2为面积为S/2、厚度为d/2的充满电介质的电容器;C_3为面积为S/2、厚度为d的空气电容器,其电容大小分别为C_1=C_0,C_2=εC_0,C_3=1/2C_0·求算组合电容器的电容时,先把C_1与C_2串联,再与C_3并联.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佛山市勒流中学 528322一、设计缘由电容器的电容,是高中物理一个比较重要、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没有较好的方法和现成的教学仪器用来完成实验教学,笔者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的二分法电容定义演示仪是在直流低压(16 V 以下)进行的比较精确的定量实验,采用(库仑)二分法巧妙地解决了测量带电量难的问题.本演示仪具有安全可靠、器材易备、操作简单、现象直观清晰、结果精确、性能稳定的特点.二、原理与目的1.根据 Q=It,通过观测维持石英钟走动时间的长短,来半定量地说明电容器带电量的大小.2.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及库仑实验中的二分法来解决带电量测量难的问题.通过测出电容器的带电量分别为 Q_1=Q,Q_2=(1/2)Q,Q_3=(1/4)Q,Q_4=(1/8)Q,Q_5=(1/16)Q,Q_6=(1/32)Q 时,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 U_1,U_2,U_3,U_4,U_5,U_6,从而来探究电容器的带电量 Q 与两极间的电压 U 的定量关系,最终归纳出电容的定义式.三、材料与器材J1202型高中学生电源(1个);UT2003数字多用电表(1个);电流表(0~10 mA)(1个);石英钟(1  相似文献   

10.
两个充电电容器作各种联接时,其电量、电压的分配规律,《天津教育》1982年第五期“寻觅规律在,指点思路清”一文已做了详细讨论。本文拟就多个充电电容器串联的情况,进一步讨论如下。电容器C_1、C_2、C_3分别带电q_1,q_2、q_3后,按图1或图2所示联接起来。达静电平衡时,每个电容器极板所带电量和极板间电势差的变化,遵循下述两条规律:  相似文献   

11.
许多书认为检波电路中高频滤波元件是电容器C_2,见图1,理由是“由于电容器有通高频阻低频的作用,高频成分基本上从电容器C_2通过,剩下的音频电流通过耳机”(高中物理课本下册),这里漏掉了负载电阻R(耳机)的滤高频作用,滤高频的解释也值得商榷,问题在于把单向脉冲电流看成了交流电,然后运用电容器在交流  相似文献   

12.
设G是一个n阶2连通图,C_(max)表示G的一个最大圈,P∩C_(max)={u_0,V_0,…},u_0,V_0分C_(max)为两部分,P_1:u_0~+…V_0~-,P_2:V_0~+…U_0~-,记P_0=min{|P_1|,|P_2|},則G不是哈密尔顿的当且仅当存在PC_(max),这里,1<|P|≤|P_0|.  相似文献   

13.
若将几个电容器先带上不等量的电荷 ,再用导线将它们组成一个闭合回路 ,这时电容器上的电荷如何分配呢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一、带电电容器与非带电电容器的连接图 (一 )使电容器C1带上 q0 的电荷 ,然后把C1与C2(不带电 )按图 (一 )连接 ,当合上K时 ,电路中有稳恒电流通过 ,达到稳定后有如下关系 :q0 =q1+q2q0 =C1V1+C2 V2式中 q1和 q2 、V1和V2 分别表示C1、C2 上的电荷电量和电势差。根据基氏第二定律可知 ,V1=V2=V。由上可得 :V =q0C1+C2;q1=C1V =C1C1+C2q0 ;q2 =C2 V =C2C1+C2 q0 ;…  相似文献   

14.
例1.(第25题)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为ε,内阻为γ,当可变电阻的滑片p向b点移动时,电压表(?)的读数U_1与电压表(?)的读数U_2的变化情况是 A.U_1变大,U_2变小; B.U_1变大,U_2变大;  相似文献   

15.
1.电容器充电结束后,电路中没有电流,与电容器串联的电阻两端电压为零,可按导线处理.2.电容器和部分电路并联,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即为并联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3.电容器连接在“电桥”位置或接在两个独立的电路之间时,可在电路中选择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16.
<正>例1(电动机)如图1所示,把电阻R和电动机M串联接在电路中,已知电阻R与电动机线圈的电阻相等,接通电路后,电动机能正常工作,设电阻R和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_1和U_2,经过时间t,电流通过电阻R做功为W_1,产生的电热为Q_1,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为W_2,产生的电热为Q_2,则()。A.U_1Q_2D.W_12Rt,Q_1=I2Rt,Q_1=I2Rt;而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线圈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了反电动势  相似文献   

17.
我校原来有一台电磁振荡演示仪,其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R_1为220欧的电位器,R_2为150千欧的电位器,C_1为20μF的电解电容器,BG为3Ax31晶体三极管,以上元件均封闭在示教板内。C_2为3个(每个100μF)可以并联的电容器组(带有插头插孔),L为较笨重(十多公斤)的电感线圈,E为6V直流电源,G为灵敏电流表(小型),以上四个元件演示时接入电路。  相似文献   

18.
本节课文讨论的是理想变压器,并得出变压器工作原理的两个重要结论:(1)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U_1和副线圈两端的电压U_2之比等于原副线圈匝数n_1、n_2之比,即(U_1/U_2)=(n_1/n_2);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电容器的习题,我看到有的学生做这样的补充题:在相距为D面积为S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之间插入厚度为d(d相似文献   

20.
用推理法讨论平行板电容器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编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136页,有两个“思考与讨论”问题:1.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继续保持电容器的两板与电源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d,那么,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有何变化?2.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切断与电源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大d,则U、Q、E有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