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五代童子科与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童子郎”,“童子奉车郎”,“童子”等名号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唐代童子科是唐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小科目,其面向的对象为十二岁以下的儿童。童子由诸道荐举或乡贡,礼部主持考试,有时皇帝亦亲自召见,策问。童子登第一般都授官,由于其年纪尚轻,一般都会参加制举或吏部科目选,以加快晋升速度,五代童子科基本上沿袭了唐朝旧制,但在童子年龄,荐送和乡贡,考试内容及入仕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调整,唐五代童子科举的产生和发展与唐朝历代皇帝,大臣重视儿童教育紧密相关,唐五代社会教育体制的变迁与完善,为儿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童子科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唐朝设立童子科后,神童的培养与选拔及入仕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唐宋时期是童子科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不同时期通过童子科考试的儿童在待选和入仕等方面有变化。  相似文献   

3.
古代童子科的考试模式形成于宋代,考察宋代童子科的科目归属、沿革、选人以及影响等问题,将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童子科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童子科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组成部分,自唐朝正式设立后,神童的培养与选拔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唐宋时期是童子科制度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在考试等方面均出现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武举     
<正> 唐代创设的武举,属于科举制中专门选拔武艺人才的常科科目。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一、武举的内容及实施过程唐代武举属于科举制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常科科目。唐代武举考生的来源,因当时未设武学,各类学校通常亦不教授武艺,故惟有乡贡  相似文献   

6.
汉朝史籍中常见"高第"一词,通行的解释是"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官吏的考绩优等"等等。然而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却有大量"举高第"之类的词语出现,查阅相关史料,并与"举孝廉"、"举茂才"等岁科察举科目的运作程序相比较,"高第"在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确实为察举制的一种科目,并且属于常科。  相似文献   

7.
从2003年起,教育部将对现行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科目设置进行调整。 具体内容为:一、专科起点升本科按学科门类设置考试科目,取消过去按不同的生源来分别设置考试科目的办法,调整后各学科门类全国统考科目为政治、外语和1门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根据各学科门类的特点分别设置为大学语文、艺术概论、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民法、教育理论、生态学基础和医学,由考生根据  相似文献   

8.
一、考试科目 (一)高起本考试按文科、理科分别设置统考科目 文科:语文、数学、英语、史地综合 理科: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综合 (二)高起专考试按文科、理科分别设置统考科目 文科:语文、数学、英语 理科:语文、数学、英语 (三)专升本考试统考科目均为三门。两门公共课为政治、英语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确定。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为:  相似文献   

9.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方案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调查07—09年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设置现状和招生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学综合不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的原因,然后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统考和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两种考试科目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10.
《河北自学考试》2013,(10):25-25
2014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案为: (一)科目设置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按照招生专业分为文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科目组合。  相似文献   

11.
刘正平 《考试研究》2010,(3):93-103
如何对待科场怀挟是唐五代科举政策的一个内容,唐人对此的认识也处于探索阶段。允许考生怀挟书策被认为是唐帝国信心取士的体现,禁止怀挟也被认为是革除科场舞弊的重要手段。唐五代进士科允许考生怀挟的书策涵盖经、史、集和韵书、字书、类书等,间接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化建设事业。本文检讨了唐五代怀挟政策的变革历程,并结合宋代的新情况来反观之,认为科举怀挟书策的需要促进了唐五代小型类书的编撰,也间接地催生了宋代坊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主要科目的设置情况和考试结果,最为直观可据。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突现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唐代科举考试的制度较为粗略,其突出表现是:许多在后世看来属严重违规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正常,较多的状元是靠不正当竞争夺魁的。对于特别严重的违规事件亦处理颇轻,因科场案被处死的只是极个别人。这说明科举考试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远没有后世那么高,因此唐人对科举考试的公征性、严肃性期望值较低。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福建教育和科举兴起的初期,考中进士者寥寥可数,本文将唐代福建进士及第者逐一考证出来,并纠正一些地方史志的记载错误。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由形式灵活的散文到结构固定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追求公平的努力,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考试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但正因为太执著于公平,科举制度淡忘了选拔行政官员的终极目的,迷失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戕害。  相似文献   

17.
"状元"一词到晚唐才在笔记小说、诗歌等文艺性作品中出现,唐、五代,直至宋初的13科,政府从来都没有确认过一个状元,也不注重具体名次,只笼统称名次居前者为"甲科"、"高第"等,所以"状元"一词在唐、五代的史书、令中都不曾使用,墓志及韩愈、柳宗元、杜牧等著名文人作品中也不使用,科举制早期称某人为"状元"只是民间行为。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乔知之,以文辞名世。他现存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颇具风貌,能自拔流俗。本文把乔知之现存的诗歌分为女性题材、边塞题材和咏物题材三类分别探讨,指出其上承汉魏乐府古诗,典丽雅正,富含寄托的特点,认为在当时的文坛环境下,乔知之响应了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初唐诗歌向盛唐诗歌过渡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唐末到明清,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制长期并存,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考试使地方官学培养目标与科举选才直接对接,进而在学校科举合流后,又成为促进地方官学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与力量。特别是地方官学兼有的培养人才和推广教化功能,对促进地方文教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中期,以训诂考据为核心的乾嘉汉学独领学风潮流,不仅对经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还使清代中期科举考试留下鲜明的文化印记。汉学推动了科考科目的调整,五经地位明降实升。汉学试题大量增加,考官评卷偏重后场策论,以此来选拔人才。这些都使得此一时期的考试文化具有浓郁的考据学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