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山水”(六年制小语课本第11册)是篇‘看图学文’课文。本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抓住特征,描写细腻,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在阅读课文时,细心的同学曾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写,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二、三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不符?  相似文献   

2.
贵刊 1993年第 3期发表的 刘岩波老 师的《桂林 山水为何 先写“水”后写“山”》一文中,第2自然段提出:“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写,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二、三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不符?”对此,笔者以为,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并不与文章的标题存在“符不符”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桂林山水很美 ,《桂林山水》也写得很美。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 ,对桂林山水留下一个深刻美好的整体印象 ,产生“我想去桂林”的渴望 ,让学生能够“在旅游中学习” ?笔者认为板书是个关键。这篇课文的板书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设计。一、板书整体构图再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桂林山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山与水天衣无缝的完美结合 ,山与水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也就是“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就像阳朔碧莲峰下的一首著名的石刻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映山浮水 ,无水无山不入神。”这…  相似文献   

4.
巧设障碍,激发学生求新求异。这里的障碍是指疑难,或“激将法”。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故意设难,“挑刺”,激发学生“异想天开”。如教《桂林山水》一课,课文中“桂林的山真奇、真秀、真险和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时,我向学生提出文中的‘真’字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这一连六个‘真’字,都可换成‘很’字。”有的说“真”字还可变成“非常”、“特  相似文献   

5.
上《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学生蔡思思问大家:“课文中讲到的‘西湖’、‘泰山’和‘香山’在哪个省,谁知道?”“‘西湖’在浙江省啊。”好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来。毕竟这是自己家乡的风景区,他们喊了以后还得意洋洋。“那‘泰山’和‘香山’呢?”这下没人吱声了。大家都看着我,蔡思思也转身看着我,看她眼神就知道在等着我把“答案”告诉大家。如果是过去,尤其是“初为人师”那些年,我肯定会把这个“答案”认认真真、详详细细地“教”给他们。我那时常常想,教师嘛,这是最能体现“价值”和“能力”的关键时刻啊。可现在,我不想这样做了,…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例子:著名教师支玉恒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问学生:“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写得最美?”然后他让学生自由议论。有的认为写“山”的那一段最美,它写出了山的奇、秀、险;有的认为写“水”的那一段最美,它写出了水的静、清、绿;还有学生认为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得最美。这个意见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我们来看《桂林山水》的第四自然段: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段将桂林那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  相似文献   

7.
以下片断是有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 :教师 :“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 ,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 ,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 :“‘一溪河水 ,清浅 ,鲜洁 ,’我认为这句很简洁。”教师赞赏地重复 :“简洁。”学生 :“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 :“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教师 :“大家对喜欢的句子理解得真好。老师最喜欢第三句 :‘假如没有趵突泉 ,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妩媚这个词写得很传神 ,你们怎么体会这一句…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9.
以下片断是一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教师:“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一溪河水,清浅、鲜洁’,我认为这句很简洁。”教师赞赏地重复:“简洁。”学生:“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话意识”,为她的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言语霸权的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盘…  相似文献   

10.
有些课文的题目,看起来似乎一般,但如果细细地加以品味的话,却可以领悟出深刻的旨意来。在总结《钻石》(小语八册)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课文要取‘钻石’为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课文写的是这位姑娘把拾到的一  相似文献   

11.
错位的求证     
朱华贤 《湖南教育》2005,(19):27-27
一位教师在执教《桂林山水甲天下》时说“: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说说桂林山水是不是真的甲天下。”稍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所以,可以说,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老师肯定道“:对,桂林的水静、清、绿,可以说桂林水真的甲天下。谁再来说说,桂林的山是不是真的甲天下?…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14.
我在讲《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时,关于“读书这件事是分几层意思说的”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是分两层意思说的:第一层讲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第二层是讲不要专看文学书。而第二层又分别讲了要了解科学常识和看看世界旅行记。这种意见跟参考书,跟后面一篇课文《读书笔记》的内容都不相同。我请这个学生讲出理由来,他说:“课文第三段开头有个‘其次’,就是第二的意思。如果说读书讲了三层意思,那么第三自然段讲的“看看世界旅行记”应是第三层,那就要用‘再次’。很显然,这个‘其次’是第二层意思‘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当中的第二点。”  相似文献   

15.
教学《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临近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课文中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我国有那么多的风景名胜,有很多比北大荒好的地方。”对于学生的提问,我首先肯定她提得好,而后要求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同学们开始认真读课文了。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起小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北大荒很可爱,作者也陶醉在北大荒的美景之中,这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来。但要说哪儿也比不上,这有点夸张,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就比它美!”这个学生一回答完,引得班中好几个同学也随声附和。多么聪明善思的学生!他们能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真…  相似文献   

16.
一、示范引导,举一反三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水和写山两个段落在写法上是相似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写水部分的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首先抓住写水的特点的词(静、清、绿),再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及为什么这样写,然后再体会作者怎样用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最后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自学写山的部分。二、借机渗透、适时点拨如初读了《猫》这篇课文之后,依据课文第一段的构段特点,我启发学生选用了围绕总起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在汇报讨论时,有的学生把写猫“老实”…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在执教《桂林山水》时说:“上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请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稍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所以,可以说,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老师肯定道“:对,桂林水的静、清、绿,可以说桂林水真的甲天下。谁再来说说,桂林的山是不是真的甲天下?”一学生马上说:从第三自然段可以看…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高大的背影》一课时,有学生问:“课文中大娘称呼踏平板三轮的叔叔,为什么有时称‘您’,有时称‘你’?”我一面表扬这位学生认真的读书态度,一面出示一组问题,供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1.课文“您”“你”称呼的变化共有几次?分别在课文上用笔做上记号。 2.大娘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您”,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你”?  相似文献   

19.
看图学文《桂林山水》是进入五年级的第一组课文,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总体结构形式较为简单、直接、明了,课文展示于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图文相结合的美丽的桂林山水风景图。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抓住漓江的水:静、静、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部分,课文内容首尾相呼应,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人题,最后把“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空中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合为一体,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根据国家被委颁布实施的素质教育,“以注重开发受教…  相似文献   

20.
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之后,我习惯性地进入下一环节,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课文在‘法庭上’这一段中两次提到惊堂木,可第二次为什么称惊堂木为‘那块木板’呢?”当时,我的心头猛地一惊,呀!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怎么理解?我先赞扬学生学课文认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