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是于老师二十多年前上的课。这个课例不知被多少人赞美过,写文章引用过。它的确是大家公认的古诗教学的经典。这节课好在哪里呢?好在深入浅出,变抽象为形象。于老师巧妙地运用板画演绎了一堂令学生永生难忘、也令听课的老师和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古诗教学课。师“: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见图1)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  相似文献   

2.
赵丽敏 《天津教育》2001,(12):38-39
微格情境这节课是五年级的一节语文阅读课,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课前,曲老师布置学生:下节课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分析,由同学当老师,老师当助手,希望大家认真准备。同学们听了都十分兴奋。上课铃响过之后,曲老师说完“开场白”,姜莉莉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走上讲台,说:“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我今天主持学习、分析这首古诗的头两句。下面,首先请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先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听清楚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后,小组讨论开始。姜莉莉学着曲老师的样子,在小组间巡视,时而驻足听听小组的讨论。全班…  相似文献   

3.
一于永正老师上的古诗《草》是一节令人拍案叫绝的课,是古诗教学中的一朵奇葩。李伯棠老师称之为“一件教学艺术的珍品”,高林生老师称之为“古诗教学之中的精品”,如果让我说,我会称之为“古诗教学中的极品”。于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寓庄于谐,寓教于嬉,奇思妙想,有情有趣”,可谓精彩之至。但为课锦上添花的还有学生的精彩。于老师让学生联系第四句想一想边教边悟2003年第10期当代教育科学“烧不尽”的意思,学生灵机一动,说是“地下的草根没有烧着”。于老师表示赞同后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作为地面,又在地下画了草根表示“烧不尽…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诗两首》一课,品读两首诗。一起来读课题。  相似文献   

5.
马建 《河北教育》2007,(12):30-31
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其间几节一年级数学课上的学生发言令听课老师颇为捧腹,笑过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特级教师黄厚江在其执教的古典诗歌示范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立足于文本,教学生用“古诗的方式”学习古诗。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学语文,一直是黄厚江老师所坚持的教学理念,在他执教的这节示范课中,完美地展现出其根据古诗的规律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剖析黄厚江老师的这个课例,或许能够给我们当前模糊低效的语文课堂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研究课上,我校马俊林老师上的古诗《示儿》一课,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其中几个小小的教学片断。 马老师首先在黑板上挂上了他的书法作品《示儿》,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诗人陆游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初读了古诗并结合书上的注释初步理解了诗意后,马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经他精简过的《示儿》:  相似文献   

8.
《四川教育》2012,(4):28
主持人:曾经观摩过很多名师的课,单从教学结构设计讲,我十分欣赏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他在设计《枫桥夜泊》时,可谓匠心独运。第一个环节是"启——夜半钟声越千年",第二环节是"承——张继独听寒山钟",第三环节是"升——夜半钟声化愁眠",第四个环节是"转——月落时分听钟声",第五个环节是"合——钟声悠悠情满天"。整个课堂,以经典文化为浸润学生心灵的内容,让人享受中国古诗的博大与幽曲。各位老师一定设计过令自己自豪的课,或者观摩过其他教师的优质课,当我们以课程视野来审查,是否可以从案例中佐证怎样的教学设计是课程视野下优化的教学设计呢?  相似文献   

9.
古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据统计,在整个小学阶段(六年制),共安排23课40首古诗内容。但古诗怎样教,不少老师对此认识还比较模糊,教法还不够得当。有的是采取老师讲一点、学生记一点、课后背一点的方法,把有关的知识内容灌进学生的头脑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笔者最近听了一位老师的古诗教学课(六年制十一册16课),很有新意,颇受启发。归纳起来,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我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回到告别 20多年的母校去听课,当时,我很高兴,因为听课的老师中,有 20多年前曾教过我的老师。他的课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听完我老师的课,我愕然了。   我的老师的课,竟与 20多年前我听的课几乎一模一样。无论是教学语言、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就连导入的方式,提的问题,也完全是 20年前的照搬。唯一不同的是,随着老师年岁的增大,当年让我刻骨铭心的神彩飞扬,变成了让今天的学生昏昏欲睡的苦口婆心。   由此,我联想到这些年来,我听过的许多课,好些…  相似文献   

11.
正古诗因它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音律的整饬等特点,决定了"读"是学好古诗的基础。可惜当下古诗教学中的"读"却走向了两个"极端"。在平常的古诗教学课中,老师们担心学生对古诗字词理解不到位,担心对古诗情感感受不到位,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反复、繁琐、零散地组织学生去理字义,说句意,讲诗意,挤掉了学生"读"诗的时间;而在一些展示课、竞赛课中,老师们为了体现课改精神,组织反复读,换角色读……可谓"热  相似文献   

12.
去年底,我们在湖北省荆门市观摩了徐州市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语文讲读课,教学古诗《草》。在将要结课的“巩固知识”这一环节,于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段表演,至今记忆犹新。现实录这一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3.
吴彬 《安徽教育》2013,(4):22-23
<正>近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硕果累累,但古诗教学改革乏善可陈。古诗教学千课一面,同质化倾向明显,年段的特征不能体现,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尤其是高段古诗教学,过深过细地分析古诗内涵,上成古诗鉴赏课;不能利用诗歌本身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情感。这种教学必须得  相似文献   

14.
近观汪老师,气质如山谷幽兰,恬静端庄;再品她的古诗教学.灵秀大气,别有一番韵味,叫人沉醉. 开课之前,我揣度汪老师的<别董大>会是一节时下流行的"送别主题"古诗组合课.  相似文献   

15.
在执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时,王自老师课前预设的教学难点为:在两首古诗的对比朗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知晓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对出生于和平年代、从未体验过骨肉离别、国土沦丧痛苦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难题。王自老师以自己深厚的化底蕴,娴熟的教学技巧,在提问深浅度上拿捏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6.
从事语文教学十几载,听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公开课。于永正老师的课朴实、自然,窦桂梅老师的课深情、智慧,令我记忆深刻。原因不仅仅是专家名气大,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课堂亮点频多。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部编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本,共编进古诗六首,我们应该认真领会编写意图,研究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方法,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怎样教低年级学生学古诗?我们到小学听了十几位有经验的老师的课,觉得这些同志有好多可取的做法。现列举于下: 一、巧设引言,唤起兴趣。  相似文献   

18.
徐莉剑 《辅导员》2014,(15):101
正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生。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古诗词诵读经典已成热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多形式、化零为整的无负担、无压力式"每日经典诵读"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持续有效的目的。一、自由式背诵古人云:少年背书,如刻于石。少年时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将古诗的背诵渗透在每天的空隙中,让学生在反复的、无意识的朗读中,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背诵。每周一首古诗,选择一位"小老师"提前布置好任务,做好准备,课前三分钟由小老师跟大家做个简单的汇报,讲解一下作者和诗的大致意思。这一周的每节语文课前一、两分钟,小老师都会主动领大家读这首古诗。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领读古诗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除了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外我还在早读中出操时、  相似文献   

19.
一、激发学趣,初读古诗   课前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开始了古诗背诵比赛.张老师分组选代表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组代表刚起个头.全组同学立刻齐声响应.张老师请同学说喜欢这些古诗的理由,孩子们纷纷说:"我两三岁就会背了"、"这首古诗很美"、"背起来很顺口"、"这首诗写得有趣"等等.在轻松的课前热身活动中,孩子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被进一步激发.正式上课.张老师在表扬了孩子们后,出示并板书课题,然后请学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