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至今,德国的功能派目的论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在诺德的《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除非文学领域外,功能理论在文学翻译中也有较强的适用性,能够为文学翻译建立理论基础,使译者有章可循。本文试以"Silent Meaning"一诗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两种译本为例,以期向读者说明功能派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其核心是"目的论".根据目的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这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的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由于儿童文学本身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长期受到忽视.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我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总的来说,在学术界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地位.该文将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希望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论自问世以来,在西方译界早就遭到质疑,但是凭着目的决定手段的观点在中国译界得到广泛应用。诺德在《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中回应了目的论招致的多项批评,并且根据目的论提出了一套文学翻译理论。通过对历史上文学翻译观考察,以及目的论被应用于文学翻译中的分析,可以发现许多研究者并未认清Skopostheorie的真面目,运用此理论盲目分析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4.
卢贞媛 《海外英语》2011,(10):208-209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最重要理论。该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董秋斯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直译"方法的原因,以帮助人们对董秋斯的翻译方法做出公正地评价。  相似文献   

5.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新的西方翻译理论,它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种.目的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转向,即由原来的以语言学理论及侧重形式的理论为主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理论.本文旨在讨论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并通过例子强调: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译文潜在的功能及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性法则与化妆品说明书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的实质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目的论的首要法则"目的性法则"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文本以目的论为依据,认为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应遵循目的性法则,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在西方翻译界兴起.功能派提倡的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反应进行.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现对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包括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目的论法则、翻译原则、核心内容以及目的论产生的贡献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8.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功能派学者提出来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可以被概括为,翻译行为目的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理论认为以翻译目的为导向,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是翻译的最高法则.这一理论产生并广泛应用于翻译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文从目的论出发,研究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在美剧《权力的游戏》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和具体体现,以期对字幕翻译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马金凤  顾小燕 《教师》2016,(5):61-6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目的论",强调目标文本的功能(即"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为旅游外宣口号的翻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本文从"目的论"所包含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探讨海南旅游外宣口号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的翻译行为,而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则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所要采用的方法和策略。根据该翻译理论,评价翻译的标准不再是"等值",而是"适当",即译文满足翻译目的的程度。在目的论的关照下,通过对中成药说明书翻译的分析,说明为达到预期目的,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意译、删减等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翻译规范与严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伟芳 《培训与研究》2006,23(3):127-129
翻译规范论主要是从描写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翻译是涉及两种文化的社会文化活动,因此它必然受两种不同的文化规范限制。严复的翻译向来是翻译界评论的焦点。在他翻译里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都是受当时的翻译规范制约的结果。本文就试图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来解释严复的翻译,探讨严复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规范,以给予他的翻译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黄敏慧 《海外英语》2012,(3):123-125
小说《红楼梦》人物对话中存在着大量仿拟修辞。但是仿拟的翻译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因为有的词句在汉语中能够制造出仿拟效果,但英语中不一定存在着与它们对等的词句。该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仿拟辞格的翻译,归纳出两位译者在处理仿拟时使用的翻译方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巧妙之处。  相似文献   

13.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理论所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对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评析具有重要意义。两种翻译方法存在异同,对比《红楼梦》中“元眷省亲”一段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两种译文,杨译大致体现语义翻译而霍译则基本遵循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14.
从后结构主义看许渊冲的“创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后结构主义批评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消解了翻译领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提出了创译的新思维。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英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创译论”,为诗歌韵体翻译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又确立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这正印证了解构思潮的创译思维。  相似文献   

15.
格莱斯(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解释了人们言语表达中蕴含弦外之音的现象.在《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杨宪益和霍克斯通过运用各种译介手段,充分再现作品中人物的会话含义和小说的艺术魅力,从而成功地帮助译本读者对小说的各种语言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佛经翻译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我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刘云虹教授与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界领军学者许钧教授围绕翻译批评展开的一次对谈,表达了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包括: 一、翻译批评在当今中国的有效在场不够,翻译批评遭遇了生存危机; 二、翻译批评者的主体意识和翻译批评的历史意识这两者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三、翻译批评的学术合法性基础之一在于它是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构建之间的互动场域,必须真正发挥翻译批评在翻译理论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真正让批评介入翻译场域和系统。  相似文献   

18.
发端于符号学、又被文艺批评领域广为关注的“互文性”理论这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它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19.
金凯 《鸡西大学学报》2012,(9):107-108,116
功能派译论自诞生之初就遭到很多评判,被认为不适合文学翻译。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为功能派译论作辩护,且二者可以对"如何构建文学翻译对话"这一问题作解答。翻译的本质是对话,作为构建文化的过程,译者要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尽可能将原文中的各种话语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以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进行沟通对话。  相似文献   

20.
在戏剧翻译中,角色的性格和情节的推进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呈现;如何在译文中展现原作语言方面的丰富变化,再现原作人物各具特色的语言,就成了译文能够体现原作风貌的关键所在。翻译时,考虑到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译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原文,展现原文的特色。文章以杨宪益先生1987年翻译的《匹克梅梁》中出现的具有伦敦土语特色的词——"garn"的四种中文译法为例,分析上下文、情景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戏剧翻译中词义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