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历史的传统看,影响中国几千年文艺创作的主流审美观念无疑是一种美文的观念。不但在形式上追求美,更重要的是旨在一种实用的伦理建构、载道言说的审美观念。中国电影虽从西方传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但在审美观这个层面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处于支配性的地位。从百年发展历程来看,也一直没有脱离这个传统。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农民工电影的电影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工电影是历史变迁的影像表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历史的重大变化。二是农民工电影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三是农民工电影是中国电影底层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新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3.
201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这九十年是中国从孱弱到富强的历史,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努力,而一直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前行的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社会各界也在通过不同的形式回忆和缅怀着这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记忆。结合了历史回顾和商业运作的电影作品《建党伟业》在6月刚刚开始上映,而图书市场上的各类党建读物早已升温。  相似文献   

4.
江琦珍 《声屏世界》2017,(10):41-42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的平衡,既要做到尊重历史,又要戏剧性地铺展开,达到高潮乃至落幕.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网络大电影离不开传奇故事的揭秘,离不开有深度的人格魅力和有情感寄托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场景环境的烘托.本文以热播网络电影《海昏侯传奇之猎天》为例,从故事叙述、人物塑造、场景烘托来分析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商业性电影放映,使徐园一举成为中国内地的第一家"电影院",由此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和电影商业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2001年,电影《钢的琴》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而且也获得海内外多个奖项和比较理想的票房.从表面上看,影片对下岗(失业)工人生活的题材选择和批判性表达,是对1949年后大陆电影艺术真实功能缺失的修复,但如果观照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就会发现,影片具有1990年代后兴起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作品即新左翼电影的基本属性.笔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新左翼电影特征,即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创作态度和社会批判立场,实际上源自对1930年代左翼电影精神的继承.本文以《钢的琴》为例,在讨论二者间承接关系的同时,也指出了早期左翼电影和新左翼电影在反主流表述层面相互叠加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7.
孙宝国 《视听》2016,(1):33-34
革命时代的乡土电影发展史堪称一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像编年史,它们生动描写了中国农民从个体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转变的心路历程,全面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尖锐矛盾和重大斗争。电影的制作在政策背景上明确规定了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方向;从题材内容上可划分为反映农村革命斗争、反映农村生产建设和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三大类;在形态特征上一是体现在革命浪漫主义的美学风格,二是体现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历史局限一是公式化和概念化明显,二是艺术性和观赏性欠佳。  相似文献   

8.
房慧萍 《东南传播》2022,(11):74-76
近年来,国产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青睐,一方面有中国悠远的文明历史做素材支撑,另一方面有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给予的精神指引。相较于电视专题纪录片,纪录电影并不局限于学术和文献价值的考据和证伪,更着眼于对当下现实社会的关照和启示。因此,纪录电影创作在前期调研采制阶段,就必须做好深入且扎实的历史推演和人文探究,将以古鉴今的立意自觉贯穿创作全过程。本文以纪录电影《八卦楼》的前期创作实践为例,从思路设计、内容采集、主题把握等方面入手,浅析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电影的前期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9.
照相影像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人类文化进程的生动记录和有力见证。我国的电影事业始于二十世纪初。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出现了一批代表不同思想意识、不同文化底蕴、不同风格特点的电影艺术家。他们拍摄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其中不少反映的是中国的真实历史。这些影片是真实的历史凭据,也是信息资源的“宝库”,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它能以独特的方式去教育,警示世人及其子孙后代:不要忘记历史。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电影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中国对境外影片审核与引进制度逐步放开,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正在涉足境外电影产业,而传统媒体也积极开发境外电影的电视端发行渠道.互联网视频网站在广电严控下进行OTT业务开发,也为境外电影在中国电视端播出创造可能性,互联网和云数据为电视端观看境外电影提供技术保障,智能电视和周边硬件设施将电影观众拉回客厅,而基于有线电视宽带资源的全国电影频道联盟也将继续发力,打开电视看电影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好人>也是一本谈历史的书.现在的读史,多是借古说今.臧否古人,得今人之是非.中国历史纵横数千年,博大精深,太繁杂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都有,都能在今天找到对接点.无论当下语境方便谈的不方便谈的,均可拿古人说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你怎么说.这几年,此类图书着实出了不少,但别指望从这些大作里找到系统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理论体系、哲学体系.能写得好玩,留下一些让人难忘的警句,就算不错了.  相似文献   

12.
王雁 《青年记者》2017,(27):78-79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是借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组合而成的象征符号与意理信念.在好莱坞,电影的商品属性是第一位的,同时,好莱坞也是美国文化和精神的直接表现和象征.综观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元素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中美两国关系的阴晴变化中,好莱坞也顺势做出种种变化,这种意识形态的政治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意识形态是反思和评估好莱坞电影展现中国文化意图的一个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3.
廉晓洁  焦阳 《出版广角》2015,(9):100-101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是文化传播领域最能代表时代文明的媒介形态之一.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一部影片就是国家社会生活行为方式的展示窗,是整个国家价值观的缩影,也是对外交流和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好莱坞电影的强势输出,对很多国家的电影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以吕克·贝松为代表的当代法国电影新模式,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从法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过程入手,分析法国电影的经验与教训,以期给中国电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这九十年是中国从孱弱到富强的历史,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努力,而一直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前行的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社会各界也在通过不同的形式回忆和缅怀着这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记忆。结合了历史回顾和商业运作的电影作品《建党伟业》在6月刚刚开始上映,而图书市场上的各类党建读物早已升温。  相似文献   

15.
1905年,中国第一部京剧影片《定军山》的诞生,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门。一百年的光阴里,一张张凝固了时间和空间的胶片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里,一幕幕有着时代烙印的场景中,定格与见证着中国百年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在12月28日中国电影百年庆典即将拉开帷幕的前夕,在北京电影学院一这所中国惟一培养电影专业人材的高等学校,记者走访了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侯克明,面对面听侯院长从一位电影人的视角,畅谈了他对百年电影中“档案”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6.
颜霁琪 《大观周刊》2011,(12):46-46
中国历史上仕女图众多,从现存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看,各个时代画家对女性美有不同的追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朝代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以后,公权力开始以一种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完全不同的观念与方式介入电影业,并施加强有力的影响与控制,电影传播也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样态,其中有几种则体现着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生成条件与发展概貌.其中,露天电影是新中国电影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播形态,更多时候扮演着民间基层议事场所的角色.内部电影也是中国独有的电影传播现象,是建国后公共权力渗透与控制大众传媒的一个反映."红头文件"电影则是公共权力利用组织传播来控制和影响大众传播的一种做法.对这些电影传播形态进行反思,具有一定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哪苏元、胡菊彬合著的《中国无声电影史》,是我电影中心在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也是近年来我国电影史研究中的一个新收获。这是目前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的学术专著。作者从客观实际出发,除了将电影的传入作为一种酝酿与准备外,分五个时期具体描述了中国无声电影从产生到发展直至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性描述中,作者试图探寻中国无声电影的内部规律,对中国电影早期发展的历史特点进行理论概括。长期以来,我国电影史研究工作一向比较薄弱,对中国无声电影尤其重视不够,从未对其进行过专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无论从电影产业、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成为国际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商业大片的公映,在带来超高票房,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对"大片时代"的大制作电影产生质疑,华莱坞电影陷入一种"人人看人人骂"的窘境。事实证明,盲目跟风,仅通过大制作高科技等表面方式与好莱坞抗衡早已是行不通的,想要将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贴上"华莱坞"标签,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条属于华莱坞自己的电影之路。从早期《小城之春》、《红高粱》的经典电影,到近一些《小武》、《桃姐》的颇受好评,人文电影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镜子,也是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看伊朗电影是一次心灵被照亮的过程,看中国“第六代”却是一种绝望的悲凉。当中国观众从另一个国度的电影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时候,中国电影创作者同样能得到启发,特别是对那些争议极大的“第六代”导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