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资源建设、用户服务、科学交流、综合应用4方面架构了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建设模式,为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馆藏化建设与服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宁  许润原 《情报探索》2012,(11):38-40
阐述了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相关概念和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提出了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评估背景下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高校评估对数字馆藏建设的影响、数字馆藏发展政策的制定、多样化数字资源的构建、数字馆藏的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高校评估背景下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建设,以期引起对建设高质量数字馆藏的重视,为数字资源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体系,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数字资源采购流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信息技术、出版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体系结构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资源的采购流程与印刷型文献的采购流程有很大不同,需要处理的可变因素更多.本文对数字资源的采购流程,数字资源采购的原则,数字资源的收集、试用、评估、谈判、订购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常娥  魏彬 《情报杂志》2012,31(2):163-167
为向用户提供具有较高质量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检索服务,促进网络原生信息资源利用的优化和良性循环,针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劣多优少的特点,采用定量评价法,建立了包括文章总数、浏览次数、回帖数、下载次数、存在时间等指标在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网络和实地两种调查方法求得各指标权重,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数字资源:规划、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健  孙济庆 《现代情报》2011,31(2):44-46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数字资源在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规划与选择数字资源已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校研究型图书馆的角度出发,结合实践经验,就如何规划、评价与选择数字资源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数字资源评价与传统馆藏评价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怡菁 《现代情报》2005,25(7):24-25
分析数字资源区别于传统馆藏资源的特点.比较数字资源评价与传统馆藏评价在评价范围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区别与联系。指出认识这些区别,将有助于图书馆针对不同馆藏资源采取不同的选择标准,使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更符合资源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成瑶 《中国科技信息》2007,(20):121-121,124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是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师生读者的重要信息参考源。方便、快捷、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宗旨。本文提出新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考,其目的是满足读者网络在线的数字信息需求,促进馆藏数字资源的利用和服务手段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国外原生数字资源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欧亮 《情报探索》2011,(2):76-78
分别从准备阶段、收集加工阶段、分类阶段、存储和保存阶段、用户获取原生数字资源阶段,对国外原生数字资源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简要介绍了合作对原生数字资源研究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朱紫阳 《情报探索》2013,(11):74-76,80
分析利用信息构建理论指导高校馆藏建设的必要性,认为信息构建理论对于馆藏建设的指导可以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特色数字馆藏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对如何解决高校特色数字馆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学科馆员应致力于研究学科资源、特色数字馆藏建设模式应与时俱进、特色数字馆藏建设需要处理好存取和拥有的关系、合理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若滨  肖红  司铁英 《现代情报》2011,31(2):139-143
本文介绍了国家图书馆馆藏视听文献的历史,同时也对馆藏文献的种类、载体及其载体设备进行了简单的叙述,对从未接触过此类载体和设备的人是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尤其是那些传统载体及其设备,也是不多见的描述和介绍。对于载体的保存措施本文也做了阐述,集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在探讨长期保存和数字化道路上,是经历和经验的总结。本文讲述了国家图书馆视听数字馆藏的建设,除了介绍馆藏视听文献的数字化,对馆内各种讲座视频及其数字化也做了评述,并列出具体数字化技术参数。最后是对推进馆藏视听文献数字化及其存储的设想,流媒体推荐AVC MPEG4格式,网络存储推荐SAN架构,光盘存储推荐24K金盘。以上的观点和分析,希望能为其他单位的试听文献数字化提供几点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晓湘 《现代情报》2012,32(12):61-64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及其区域联盟坚持共知、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推动了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数字资源建设进程,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数字资源的整体建设、教育优质资源建设、特色化建设,实现与学校发展目标同步发展的战略转型。新建本科院校仍需进一步构建基于用户的数字资源集成化服务体系,对接重点学科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建立"拥有"与"利用"协调发展的数字资源馆藏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刘净净  郭飞 《现代情报》2012,32(10):114-116
随着馆藏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理论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但实践应用研究却相对不足,特别是艺术高校的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北京服装学院作为全国惟一以服装命名、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艺术馆藏。本文对该馆及其他艺术高校图书馆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本体探讨及差异性分析解析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艺术高校数字馆藏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从数字出版的特点出发,根据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探讨高校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有效模式。认为在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除了以资源采购商身份支撑数字出版外,更应该以盘活高校现有资源、汇聚网络零散资源、挖掘馆藏特色资源、集纳高校原创资源的模式直接参与数字出版,从而提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区别于文献资源集合,网络音频资源集合的组织具有更强的个性化特征,其用户偏好的揭示不仅可拓展数字资源集合组织行为规律,亦有助于网络音频资源服务水平的提升。[方法/过程]选择代表性网络音频资源分享平台中的用户自组织音频资源集合作为样本,通过对音频资源集合名称的高频热词分析,探究用户创建网络音频资源集合逻辑与组织偏好。[结果/结论]相较于文献资源集合组织中对文献资源类型、学科领域等的强调,用户在创建网络音频资源集合时具有优先情感表达(内部归因),其次进行风格、主题、语种描述(外部归因)的组织规律和行为偏好。  相似文献   

16.
杨斌 《情报探索》2021,(1):115-119
[目的/意义]旨在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分析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提出了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依次按总体设计、结构模型、递阶层次结构建立、判断矩阵构建及一致性检验、合成权重及层次总排序确定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评价指标,利用神经网络评价方法对确定的指标进行评价,以完成整个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评价体系的构建。[结果/结论]构建了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评价体系,为数字图书馆共建共享活动提供基础和保证,促使资源共享扩大,推动了图书馆资源共享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图书馆与实验室在数字资源建设、管理方面各有所长,集成其数字资源不仅必要而且可行。通过将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融入实验室、实验室数字资源纳入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共建特色数据库等模式,以实现图书馆与实验室之间的数字资源集成。采用采购集成、资源集成等一系列策略,提高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时代的采编模式与信息资源的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晓华  侯曼玲 《情报科学》2002,20(8):825-827
针对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采编工作的特点,认为必须尽快更新信息采集模式,利用先进的网络工具,有效利用商家的随书数据源及网上数据资源,提高采编工作效率,实现采编手段现代化。同时,优化信息采编的管理机制,建立信息采编的专家指导机制,更新采编人员的知识结构,并提出了积极探索馆藏资源利用的规律,建立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共建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论数字图书馆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Two main forms of digital libraries are proposed, that is, the digital library based on digitizing the current collections of traditional libraries and the network library constructed by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directl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wo kinds of digital libraries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ideas of its ow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