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英汉合同中,被动语态符合措辞准确、结构严谨、格式规范的语言要求,起到了突出主题、强调施事的作用。但是,英语合同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明显比汉语中的多。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英汉被动语态在合同中功能相同,但在使用程度上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英语被动语态作为真实而准确的表达手段之一,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常见于各种英语新闻报道、科技文章及现实生活中。在英语表达中,或出于礼貌、或着重事实、或注重流畅,常常使用被动语态。解决被动语态在汉译时出现的问题,探讨英语被动语态汉译的一些技巧,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的流畅性和表现力。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被动结构。然而,英语有别于汉语的特点之一,正在于被动语态的广泛应用,而汉语则较少使用被动语态。两者有别的另一个特点是被动语态的构成各异。英语是“形合”语言,其被动语态是通过改变动词的形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被动语态结构,但在被动语态的应用上却不尽相同。在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句用得十分广泛,且往往带有明显的被动标记,而在汉语中则不然。因此,英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时,很少译成被动句。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要译成主动句、判断句、无主句和其他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使用被动结构。在这两种语言当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和使用的习惯不同,被动结构的意义和使用也不尽相同。对于同一个意思的表达,虽在同一个语境中,英语往往用被动语态表达,而汉语却不习惯于用被动语态。从汉语和英语的形成、异同点、适用场合等方面出发,对汉语和英语被动结构进行一系列的概述,以期为英语翻译技巧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被动语态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语言现象,也是英语、法语和汉语中所共有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得知英语、法语和汉语的被动语态在句法上有很多差异.正确地掌握英语、法语和汉语中的被动语态的异同,可以使人们的第二语言习得和跨文化交际更加有效,这使得对这三种语言的被动语态的比较研究变得更加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隶属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有诸多差别,两种语言的被动语态的使用更是不同。相对汉语而言,英语的被动语态使用更为普遍,所以无论是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翻译实践都常常涉及到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语翻译问题。那么,如何在尊重英汉语差异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翻译英语被动语态句呢?本文拟在英汉对比的范畴内,探讨英汉被动语态的各自特点和英语被动语态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慧 《考试周刊》2008,(12):98-99
分属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在语言构造、语言习惯及表达方式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在英汉翻译中能够灵活地转换,而英语被动句的翻译尤其成为英语学习者的一大困扰.本文通过对英语被动语态的深入分析以及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比较,探讨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英语和汉语在语态上有明显差别,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比汉语高得多.汉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较窄.由于两种语言语态上的不同之处,对于被动语态的英译汉就应特别予以注意.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汉译时不一定都要译成被动句,要运用汉语中恰当的表现手法.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了英语被动语态的译法: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译成汉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相似文献   

9.
朱晓玲 《海外英语》2012,(18):247-248,25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英语与汉语之间对比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汉被动语态之间的对比为英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该文分别对英语和汉语的结构被动式和意义被动式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特征。被动语态在英汉语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对英汉语被动语态的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中西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的认识和理解。该文以《呼啸山庄》英文本和方平的中译本(受到广大读者极大好评的、忠实于原著的译本)中典型的被动句为例,一一详解,为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甚至是思维方式差异提供理据,以此来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语态,但两种语言对被动语态的使用却常常不同。同一个语境,同样的含义,英语往往用被动语态表达,汉语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主要原因是英文考虑的重点是事情,即受动者,而汉语考虑的重点则是人,即施动者。虽然汉语中有"被"字可用来表示被动,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执着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因而一般使用主动形式。本文从结构形式、语义含义、使用语境、语用功能四个方面对英汉被动句的特征作了概述,希望通过分析比较其异同,对英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精彩之处在于表达上的多样性,无论是词汇的选择还是结构的取舍都离不开这一特点,汉语如此,英语也如此。在通常情况下,英语语言中的被动意义通常用被动语态来表达,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被动语态是被动意义表达的唯一方式,除了被动语态结构外,还有多种结构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何芳兰  黄琳 《考试周刊》2011,(34):131-132
英语中被动语态用得很广泛,而汉语中被动语态用得少。翻译成汉语时大多数的被动句可以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转换成主动句,若保留其被动语态,则除了译成汉语的"被"字句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含有被动概念的词语或句式替代。本文就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表达法进行归纳,以便翻译初学者学习。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较广。在英译汉的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被动语态的译法需要英语学习者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翻译成汉语时,有一些可以保持被动句,但也有一些可以翻译成汉语主动句。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和一些译例,探讨了英语中被动语态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精彩之处在于表达上的多样性,无论是词汇的选择还是结构的取舍都离不开这一特点,汉语如此,英语也如此.在通常情况下,英语语言中的被动意义通常用被动语态来表达,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被动语态是被动意义表达的唯一方式,除了被动语态结构外,还有多种结构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5.
《学周刊C版》2016,(25):243-244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英语的被动语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在英语中使用得非常普遍,由于西方英美语言文化的主要内涵就反映在被动语态中,因此掌握好英语的被动语态对学好英语至关重要。汉语善用主动语态,把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态特点,对学好这两种语言意义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16.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而汉语中则以主动语态为主.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必然在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译者在将英语译成汉语的时候一定要兼顾两种语言的特征,忠实、通顺地进行翻译.本文认为,绝大部分英语被动句都可以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而有的则可以保持被动形式.本文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提出了几种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现象里,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用得少。在汉语里,被动语态就用得更少。很多被动的动作往往借助于具有被动意义的单词或是用主动语态来表达。然而,在科技英语中情况就不一样了。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用得特别多,恰好跟汉语中少用被动语态的惯用法相反。而且它与生活英语、文学写作的英语,在措辞造句方面,也有不同。既然英语被动语态用得多。汉语用得少,翻译时就不能一概采用所谓“语言等值”的顺译法,必须遵循旨在使不同民族沟通思想和文化的原则。根据汉语的语法和习惯,发挥汉语的优势。用规范化的汉语表达方式,忠实而恰当地反映出原作语言的真实涵义,使译文的形式与原文的内容辩证地统一起来,收到良好翻译的效果。笔者认为,可采用下列4种译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和外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英的对比研究也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英语和汉语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但是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更为常见,如何把英语的被动语态更为灵活和自然地译成对应的汉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呼啸山庄》的两个译本(杨苡和方平),讨论英语被动结构的翻译方法,在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有许多被动语态结构的句子,例如,“他被请去作报告了”,“我受学校委托来看望大家”,“这项工作由她负责”,“他给自行车撞伤了”,等。但是,比较起来,英语中被动语态结构的使用也许较汉语更为频繁些。在使用汉语被动语态结构时,我们基本上可以做到脱口而出,运用自如。在使用英语被动语态结构时,情况就不同了,我们不仅要考虑被动语态的构成法,包括人称、数、时态、语气、疑问、否定,还要考虑使用被动语态的场合,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或者可以使用被动语态。  相似文献   

20.
马亚鸿  韩丽 《考试周刊》2010,(30):103-103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词法结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往往是很不同的。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是为了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场合都可以使用。汉语中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相对而言要狭窄得多,也不像英语中那样有固定或比较统一的构成形式。因此,在翻译英语的被动语态时应尽量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必要时亦可译成各种形式的被动句,有时也可译成无主句。本文正是以英语中被动语态翻译为例来讨论翻译技巧对于此类翻译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