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德育的隐性教育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显性教育的强调也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近些年,研究隐性教育的学者虽然多了起来,但这些研究片面强调隐性教育作用者居多,有“矫弯过正”的嫌疑。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探索出一条“双腿走路”、“两翼互动”、“彰显特色”的高校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显性德育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而对于隐性德育,人们还关注得不多、研究得不够。随着现代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隐性德育的问题已被提了出来。 一、隐性德育的概念   1隐性德育概念的界定   隐性德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2隐性德育的结构   隐性德育要素构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存在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双主互动”之中的要素,称主体性要素;另一类是存在于…  相似文献   

3.
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种方式。显性德育在我国的特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显性德育的缺点日渐显露,与此同时隐性德育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通过中英两国隐性德育方式的比较,旨在对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索,借鉴英国隐性德育的成功经验,创新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显性德育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而隐性德育人们关注得不多,研究得不够。随着现代理论研究的深入,隐性德育的问题已提了出来,本文就隐性德育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高校中主要以显性德育为主,这种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显性德育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逆反的心理,为德育工作的展开产生一些阻力。而高校隐性德育以戎隐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点逐渐被高校领导者和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德育中形成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高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隐性德育课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中心地位。我们通常所称的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即显性课程,也称常规课程、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德育课程,即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意识和心理反应,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综观我国学校德育,其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以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为主,其次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再次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品德教育,这些都属于显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因为灌输的成分较大,教学内容与手段相对滞后,削弱了德育的实效。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求,需要转变传统的“小德育”观念,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大德育”的视野中。这除了要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更要关注以往被忽视的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种德育方式。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自身的品德、教材、教法以及课堂气氛等,为学生营造一种道德氛围,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的内涵和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德育分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隐性德育作为完整德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表明隐性德育也是一支重要的德育力量。学校德育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使两者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校主要通过进行课堂教学、建立隐性课程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学校主要通过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国学校应以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参考,并结合我国国情,通过重视非德育课程、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创设学校环境、开展实践活动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设计个案研究主要通过揭示隐性课程在显性课程中的功能实现方式和“嘉庚精神”的内涵研究,探讨如何把“嘉庚精神”纳入课堂,在德育课程中结合校园文化、人文精神、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体现的“嘉庚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人格方面的感化影响,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嘉庚精神”的隐性教育功能,从而达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创新结合。  相似文献   

12.
德育实效性低下是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隐性教育可以避免显性教育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课堂中蕴含的隐性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室布置、教师人格、人际关系、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等四个方面,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应重视并利用课堂中隐藏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隐性课程的概念是对现代整体教育理念的积极体现,它的引入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隐性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影响,它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对学生德育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与德育的关系、隐性课程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隐性课程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探究隐性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试图进一步发挥隐性课程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隐性教育因素一般是与显性教育因素相对的概念,常常用在德育工作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之中。本文则认为"隐性教育因素与显性教育因素的利用,不一定仅限于德育领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也同样适用并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据此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相对隐性教育因素的开发,依赖于教师对于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领悟以及小学数学教师刻意创设的"新"与"奇"。  相似文献   

15.
隐性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对被教育对象的方式方法和教育效果上看,它和显性德育具有显著的不同。隐性德育以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和丰富的形态特征,与显性德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有效地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能否从根本上遏止道德滑坡,实现"以德治国"的关键.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反思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结构,整体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在改进和加强德育正规课程、显性课程的同时,充分重视和优化非正规课程、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使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功能互补,尤其要加强隐性课程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从德育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和心理机制来看,学校德育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类。隐性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将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等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感知道德经验、形成道德品质的德育过程。隐性德育具有内容综合性、德育环境多样性、学生主体决定性、德育方式浸润性、结果非预料性等特征,与显性德育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  相似文献   

18.
在军校德育工作方法的选择上,相对于那种系统讲解道德知识、背记道德信条的显性教育和种种形式主义做法,本人认为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效果更加持久和可靠。军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主要有:环境陶冶法、情境感染法、活动激情法。  相似文献   

19.
韩国道德教育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学校德育教育突出民族性、坚持开放性、重视系统性、注重实践性并倡导综合性。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吸收儒家化精华,正确处理东西方关系,充实新内容;赋予“忠”以时代意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其德育能力;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显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隐性德育课程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挥着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探究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功能,注重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融合与渗透,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