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李攀科 《文教资料》2006,(18):17-18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本文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分别论述了在古代传统文化、近代西方文化、五四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更替中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教育作为反映一定文化的实质和结构的领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其价值或目的注重的角度固然相异.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来分析探讨中西方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及这些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贡佳  耿非非  周瑾 《考试周刊》2014,(97):21-21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材料、外形、来源和类别方面都有区别。文章主要介绍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解释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饮食方式、规范、餐具等方面的不同,并且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可以加深对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从而理解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女性境遇存在着巨大差异,其根源深植于民族性别文化体系中。论文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探寻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外来因素、社会政治结构对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影响,从而揭示以宗法制度为深层结构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宗教为核心的欧洲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境遇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探索华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挣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维环境之问,揭示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探讨了在"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在经历了性别和种族歧视后超越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成功地建构了独特的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常常以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女性形象,她尤其关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这些女性或在两种文化交锋中遭到毁灭;或背弃传统文化,完全拜倒在西方文化的脚下;或在两种文化的对照中完成精神的涅榘和新生;或成为中西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作品对不同女性命运的展现反映了赛珍珠文化立场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多样性来源于东西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汇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一种与西方截然不同审美观.在全球化时代,西方许多领域的学者已把"西方中的东方"纳入他们的研究领域中.因此,我们随处可读到西方人有关中国文化的评论.但是,作为东方学者,我们也应学会认识"东方中的西方".一切文化生来平等,不同的文化互相依存.只要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一个正确认定,我们就敢于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而丰富自我.  相似文献   

8.
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常常以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女性命运。她尤其关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她们或在两种文化交锋中遭到毁灭,或完全拜倒在西方文明的脚下,背弃传统文化,或在两种文化的对照中完成精神的涅粲和新生。不同女性命运的展现也体现出赛珍珠文化立场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悲喜剧下隐藏的不同文化内涵——探春与伊丽莎白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和婚姻一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中西方有不少反映女性爱情故事的作品.该文将对探春与伊丽莎白的不同婚姻结局从文化这一层面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凯特?肖邦的《一双丝袜》和赛珍珠的《庭院中的女人》取材于不同文化国度女性的日常生活体验.两部作品分别通过刻画女性在家庭责任与自我实现的矛盾中的挣扎与觉醒,揭示了不同时代和社会文化中女性被压抑与束缚的共同命运.在消费文化盛行的美国,桑姆斯太太的非理性欲望使她获得了短暂的自我实现与满足,而在同样处于转型年代的中国,一家之主的吴太太则在传统思想和西方价值观的融合中获得了重生.中西妇女对责任与自由的权衡虽然内涵有别,但她们的觉醒历程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不同文化下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女性自主与自由的复苏与重建.  相似文献   

11.
探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性及中西文化审美差异,论证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译介审美关注的必要性,提出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译介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玉宏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37-38,70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对新中国领导人的外交策略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借鉴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有益思想,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外交策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西传统教育思想的异同与文化模式的差异有着很大关系.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各有长短,互有优势,并呈现出鲜明的特质.分析并比较中、西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教育思想的影响,将有利于在今天的教育中审时度势.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胡适和梁漱溟的中西文化现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他们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缺陷困而必须进行革新,对传统文化都有肯定有否定。同时,他们在如何评估西方文化、如何革新中国文化的问题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他们对中西文化冲突问题的探索既有种种缺憾,也不乏真知灼见。研究、比较胡适、梁漱溟的中西文化现之长短得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两希文明发展历程的固有特点造就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而美国影片《2012》所展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及其所褒扬的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拯救精神正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主题。透过欧美电影了解西方文化,减少因中西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误解和冲突,促进中西文化深层次的交流和融会贯通,提升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研究.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饮食沿着各自不同的道路发展起来,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文章着重从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寻找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将会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并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同为人类历史上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有一些类似的优缺点,在当代都面临着强势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同时也都有各自文化面向未来如何做出抉择的相似困境,然而,二者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比较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异同,吸收伊斯兰文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以伊斯兰文化发展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为鉴,对展望中国文化的未来之路有很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对西方文化学习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的一隅。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对待中西异质文化的态度,一要学习先进,二要立足国情,三要综合创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启示是:善于辨别,重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立足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放眼世界,正确分析对待异质文化;提高素质,注重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以理性精神对待异质文化,不仅意味着治学的诚实和严谨,还意味着独立自主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空间拓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表现为起源不同、习惯不同、问候语不同、文化心理不同、文化内涵不同。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也存在相互融合的一面。基于向西方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世界需要传统节日文化多元样性考虑,应增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自豪感,在保持我国传统节日文化"DNA"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