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民族融合与古代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体育,是古代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在长期民族融合中溶汇了多种民族文化所共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武术是中华传统体育代表性项目之一。在中华武术的形成过程中,古代四域少数民族的武艺本领常常被汲取而成为武术文化的重要蛆成部分。这些少数民族在武艺方面比中原华夏民族更为优异。对此,除远古史前传说的佐证之外,本文还着重就几个民族与武术的关系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2.
论汉画中的武艺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山东、河南、江苏等十余个地区出土的有关汉画资料的分析,对与古代体育活动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的汉代武艺活动进行了分类概述。通过对其中的拳搏、射与骑射和武艺器械三个方面的归类探讨,结合当时武艺的发展概况,说明武艺活动向娱乐性发展之趋势、武艺器械的进一步丰富和更加多样化、出现了拳种分类之雏形以及民间武艺与军事武艺的逐渐分野而促使了主体向着民间武术的方向发展,是汉代武艺活动的四个最主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得出:1)“为政尚武、武人专政”的“重武轻文”时期至“既重文事、又重武备”的“文武兼备”时期,军事武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2)“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的思想导致“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形成,学校武艺教育遭遇冷落;3)设“武举”、办“武学”,古代学校武术教育走向复兴,但“文武分途、以文抑武”的社会环境没有改变;4)“军国民教育”与“国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近代学校武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尚武精神”的手段。通过古近代学校武术变革的分析,给予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启示为:学校武术的兴盛与当时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因此,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需要学校武术教育突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健学生体魄的能力;2)国家亟需加强学生道德礼仪规范,需要学校武术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礼仪道德的能力;3)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学校武术教育突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到底什么是中国武术?它产生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此类问题虽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似乎至今并没有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由此导致了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解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认为,武术不仅是现代语境下的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此研究武术的概念,首先应该对中国武术产生的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格斗技能可以理解为武术的最初源头,但中国武术直接脱胎的母体则是古代武艺。武术与武艺的最终剥离,大约发生在我国的秦末汉初时期。而作为中国武术的真正形成,则应该是在我国的宋代。  相似文献   

5.
三下面我们对敬岩的武艺稍事考述.古代武术家最重师承渊源,因为古代武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之于实践的某些特殊技术,这些技术是实证的、经验的,只能依靠言传身教、心传口授这样一类教学手段采进行传授,所以师承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戚继光曾说:“自古非师不通圣,得艺回来再看书”,这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武术家重师承的道理。对敬岩的武艺,我们不妨也根据师承关系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中国古代军事武艺的变迁机制与文化应适应表现,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法,对中国古代军事武艺发展的历史阶段、社会变迁的动因和文化适应的表现进行论述,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武艺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和转型三个阶段;政治、战争和科技是军事武艺社会变迁的动因;军事武艺文化适应的表现为分化和整合两个方面;军事武艺多元化是文...  相似文献   

7.
试论武术产生的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点认为武术产生于中国明代以前,甚至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时期。根据“武术”的真正含义,分析了从“武艺”到“武术”的发展过程和从“技击’到“套路”的形成过程,同时观照了外国的类似情况,从而得出结论:中国武术产生于明代。  相似文献   

8.
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在民族体育史与古代武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资料对上述诸民族政权时期拳搏角抵与器械武艺的发展及特色作了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指出:当代的军事武术一方面要继承古代军旅武艺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要吸收国外武技精华,为我所用。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使军事武术成为展现我军将士风采的一面旗帜,为国防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武术概念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理论体系是由武术概念为逻辑出发点,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下属概念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所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理论的缺陷导致实践的困惑.运用逻辑学原理,在批判分析原武术概念基础上,提出武术广义和狭义两个定义:广义武术概念: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狭义武术概念:武术又称武术运动,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表现为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独没有出现历史的断裂的国家。这种历史存续,产生了武术这种以言传身教为传习方式的格斗技艺。远古时期,武术早于军事武艺产生;在冷兵器时期,武术与军事武艺相互交融与促进;随着火器在军事中的普遍使用,军事武艺退出了战争舞台,武术也遭遇了第一次危机。本文以武术与集团军事间渊源关系、发展、变迁和分野的历史脉络为考证对象,进一步揭示武术的本质,为当前武术发展提供充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武术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武术审美文化的从无到有,研究它能够对武术学科的构建起到支撑作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及考古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审美意识的萌芽、形成、独立以及时代变迁进行史学维度的研究。研究认为:新石器中后期,为了安全自卫和生存需要而练就的搏击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理欲望的满足,让人们渐渐有了审美意识的萌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受“经史子集”的洗礼和熏染,成了具有哲学意味的“文化之物”,有力地促进了武术审美意识的形成;秦汉两朝,武舞的常态化和多样化带动了审美意识的快速发展;宋明以降,武术套路的虚拟化和程式化使得武术审美意识走向了成熟与独立;近现代,由民间武艺逐渐向体育过渡,增强了人们对其竞技性的审美需求;而在今天,以“读图”为主的视觉文化时代,武术的艺术化趋势又彰显其审美意识显著地发生了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历史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从搏斗形式的“武”发展成为一种术道并重的“艺”的过程中,“气”是其“神韵”的源泉、“道”是其“精神性”的根本、“心”是其“妙悟”的基础.在梳理中国武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武术发展的终极追求,“道艺并重”是武术和谐发展的精神需求,“武艺兼修”是中国武术创新发展的原点和归宿,旨在为更好地认识武术的艺术特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对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从符号学的视角对武术短兵运动进行探析。指出,短兵运动具备完整的符号学因素。其符号学特征包括器物符号和动作符号,器物符号存在错用造成符码与元语言释义困境,而不同技术符号使用群体间的偏见造成了动作符号的认知困境。从社会文化语境元语言、自携元语言、能力元语言三个方面对短兵运动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指出短兵运动存在社会文化语境元语言缺乏正确的历史认知和文化归属,自携性元语言缺陷导致可持续性发展困难,以及能力元语言培养不足方面的问题。认为,短兵运动的器物符号应突出中国元素,动作符号应体现中国刀、剑武艺的多样性;以古代个人武艺交流和武侠文化为社会文化语境元语言;修改竞赛规则完善自携性元语言;消除“侠以武犯禁”的历史偏见,促进能力元语言的培养。旨在促进武术短兵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武术史上,少林武艺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的起源问题至今仍然隐藏在历史迷雾之中。很长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少林习武开始于初唐少林僧人昙宗。明人王士性《嵩游记》就说:“自唐太宗以退王世充故赐昙宗官,僧各习武,武艺俱绝。”认为自昙宗封官以后才有“僧各习武”的局面出现。明徐学谟《少林杂诗》中也说:“怪道僧徒偏好武,昙宗曾拜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便于叙述,把孙金亮同志的《浅谈武勇、武艺、武术本质区分》一文(见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与科研》1983年第3期)简称《武勇》。《武勇》文中提出了以下几个值得商榷的论点: (一)“武勇”一词来源于原始社会。 (二)“武勇”是从实战出发的“执技论力”活动。武勇是简单动作组合。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武术与其它技击术的比较中,认为合一是武术重要的文化特征。武术合一的文化特征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观念基础之上的。武术合一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形神合一、练养合一、武艺合一、德艺合一、武道合一几个方面,而且它们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的视角,寻究明清时代大陆移民台湾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陆武术对台湾较有规模的传播始自明代,一直到清未。是三四百年前大陆移民渡海带入台湾,根植于台湾。大陆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对台湾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陆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和明郑时期的军事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清代台湾武术的形成和集成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前期,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各界习武成风,大陆武术各拳种流派在台湾广泛传播中,融合发展;清朝中叶,台湾社会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建立了以血缘族亲为群体的宗族制度,出现了返乡寻根续宗潮流,台湾武术随着族人返乡寻祖与祖籍地的武术得于交流,大陆武术也从单向传入向两岸相互交流方向发展,台湾武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南派武术体系;日据时期的台湾武术,在困境中传承缓慢发展。台湾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两岸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9.
摘要: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对理解整体中国武术文化有着现实的学术积累意义,丰富的区域研究成果对近距离地认识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地方武术文化研究”和“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两种范式的辨析以及“区域武术文化研究”的超越进路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下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对地方武术文化和区域武术文化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混淆。前者只是研究某一固定边界的区域内部的武术文化事项,而后者则是藉由某一区域透视整体性武术文化内在运行机制的一种研究范式。遗憾的是,当前很大一部分以“区域武术文化研究”为名的成果,实质却是“地方武术文化研究”。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应秉承藉由地方性知识达至整体认识的研究理念,在研究实践中,以文化场域为研究对象,从大问题出发,秉持整体观念,以客观中正的态度开展调查,努力探寻区域武术文化形成、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体育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生命追求中的“养生”运动;军事训练中的“武艺”运动;宫廷生活中的“竞技娱乐”活动;节日风俗中的“游戏娱乐”活动;学校教育中的“修身教化”活动等。同时中国古代体育所表现的独特文化精神让世人瞩目:“智力并重”的哲学意味;儒道文化精神的文脉传承;象征吉祥如意的生命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