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厦门外国语学校一贯坚持"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高素质国际性复合型人才。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外语是一种打开世界大门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与了解世界文明重要的手段,但是要想培养国际级的卓越人才关键还在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与综  相似文献   

2.
应改革开放之运而生,顺时代发展之势而长。厦门外国语学校创办于厦门特区成立的1981年,从日光岩下到筼筜湖畔,从筼筜湖畔到未来海岸,厦外的三十年,是伴随厦门跨越的三十年,是紧跟教育发展的三十年。厦门外国语学校是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系具有20%应届毕业生保送全国重点大学的全国17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学校秉承"进德修业"的校训,确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全面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必将引领高校全面和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构建一种基于"卓越计划"的"1214"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一个目标、二个计划、三个模块、四个重点"的"1234"思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企业专家全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专业按照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培养一线工程技术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吴会见 《考试周刊》2011,(55):163-163
新课改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高考能力考核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读信息一准确理解一灵活运用一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林端忠 《教师》2020,(7):79-80
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故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科学探究注重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讨论与总结,科学探究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与新高考改革初衷,不谋而合。基于此,文章通过几个实例,重点探讨新高考形势下高中生物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2010年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高考"文科综合"的设置是广东省实行高考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新形势下科技发展选拔人才的必然趋势。如何提高学生政治主观题的成功得分率?是我们高三广大师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主观题,千方百计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是主观题取得高分的前提,学生运用好了这几个步骤,就更有机会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高校在培养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培养和谐的人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文化育人的理念、和谐教育的理念这"三大理念",努力夯实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这"两个建设",切实提升理想信念意识、思想道德意识、心理健康意识这"三种意识",全面统筹"3+2+3"的协调发展,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深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同时对中国的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技术过硬,政治素质也过硬的新型人才,如果能够把中宣部提出的"六个为什么"融入到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必将对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原绿色 《辅导员》2010,(24):39-4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拔尖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们的教育,给我们的学校,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让我们深思为什么我国的核心技术这么少,为什么新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等一连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它叩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倍感惭愧而不禁深思。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全面创新的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整体走向。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创新实践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的关键。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3.
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是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但是,大类招生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认真对待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要注意弄清"类"的内容;二是大类招生并不适合所有的高校;三是尽管大类招生推迟了选择专业的时间,但仍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和熏陶,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增长知识。那么,在语文课上,教师怎样才能寓教于乐,实施美育教学呢?  相似文献   

15.
袁江涛 《文教资料》2010,(22):150-152
"三维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关怀。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核心问题,正确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中努力整合"三维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有一千个教师,可能会有一千种答案。叶澜教授说:"好课要体现五个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肖川教授说:"好课有三个一级指标:真诚、深刻、丰富。"我们一线教师该如何看课评课呢?返璞归真地思考,我们绕不开三个最基本的命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代数思维启蒙之课,众多独具匠心的数学  相似文献   

17.
引言:为了了解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我们随机抽取了我校三至六年级的184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1.学生们非常喜欢提问题,有许多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并且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如:秋天草为什么会枯死?天空为什么蓝色的?夏天为什么会打雷?恐龙是怎样灭绝的……2.许多学生提出了"十万个为什么"式的问题,如:黑洞是怎样形成的?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体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那么如何高效地进行高中生物实验复习?笔者从分析2010年高考生物实验试题着手,思考在生物实验复习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解题能力以从容应对高考。  相似文献   

19.
才艺教育属审美教育范畴,是通识教育的子门类。鉴于才艺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其在国内高校中的边缘地位之间的矛盾,文章选取独立学院才艺教育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三个问题——才艺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办才艺教育?怎样办好才艺教育?文章选取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的才艺选修课为例,以期论证独立学院才艺教育成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合法性和为才艺教育实践寻找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现行的课程标准把“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也说明美育符合当代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需要。既是如此,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