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生代散文是90年代众多散文类型中的一个分支,相较于此前散文的语言方式,它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征.在世界汉语文学界掀起了新的散文气象。新生代散文作家们处在一个逐渐开放、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加之大部分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文学观念及审美理念,具有不同于传统散文的艺术风格及价值观念。另外,他们在思维方式和写作策略上有极强的探索意识,勇于冲破各种固有的散文观念及模式的桎梏.将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淋漓尽致地流淌于散文作品中。  相似文献   

2.
郭保林是当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极具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浓烈的情感渗透.充满了忧患意识、宗教意识、沧桑意识和赤子之情;二是清醒的文体意识.无论近诗,近史.像赋,像论,都富有审美趣味;三是自觉的修辞意识.具有“修辞立其诚”的创作起点,“变通以趋时”的修辞策略,“言曲而中”的表现目的。  相似文献   

3.
散文中的诗性问题是一个相当古老,同时又关乎散文未来的发展、品位提高的问题;要理直气壮地倡扬散文的审美诗性,又要尽可能地为散文的诗性“去蔽”;诗和散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诸种文体中两者又最为接近;散文的诗性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内在的整体性和综合的美;散文的诗性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主体诗性、文化诗性、修辞诗性;散文的诗性是一种度量,是以诗性来度量散文的质量,特别是内在的质量达到了何种高度;散文的诗性不仅能有效抵御现代技术文明加诸人类的危害,还是提升和问离日常生活的审美手段。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是九十年代文坛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文化涵量大、涉及面广、视野开阔,具有深厚的意蕴,堪称文化散文。本论文就是从人生意识、文化人格、人类归宿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余秋雨散文对文化的观照问题。进而阐述了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的交融中,努力实现着一个文学家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在散文教学中,只有善识文眼,才能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散文的意境、神韵和主旨;只有理清线索,才能理解散文的结构特点,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而对散文开头和结尾的分析同样重要,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握散文结构艺术的特色,也能使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散文教学中,还应善于分析散文的伏笔与照应、衔接与过渡等方面,使散文教学既突出重点,又能从整体上把握散文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6.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索,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沲变幼与人生体验的深入,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1988年以前,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在的禅思,“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弹味的自然物象,1988年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来,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超越现世人生,“安妥”自己的灵魂,建橡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散文境界,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创作具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方面艺术成就独特.对我国散文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苏轼散文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自然天成、闲适旷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完美人格的创作追求等三个方面探索分析了苏轼散文的文化品格,探讨了苏轼散文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形成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8.
英语散文与汉语散文同体现人类思想的深度与自然的和谐,同时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两类散文在语言方面各有千秋。翻译当使译文无译文之斧凿之迹,而似读译者所著之散文,似译语完全入味,当能产生化境之效。英语散文翻译成汉语时,需要实现几个方面的转化:散词与四字词的转换、层级与流散的转化、静态与动态的转化、背景与主题的转化以及骈句的适当使用。  相似文献   

9.
纵观简媜散文,生命性一直是贯穿简媜散文的精魂之所在,然而简媜散文生命意识的凸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死亡意识为观照,死亡是促使简媜走上创作道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然而,简媜散文中呈现的死亡意识不但没有消磨其散文的生命力度,相反,在其试图超越死亡意识的过程中,更显其生命意识。生的存在因为死才有意义,生与死共同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二元世界观。死亡意识如同一个隐匿的幽灵时常在简媜的散文中显现,如在其散文创作中,多以黑色为色调,多喜欢用带有“鬼气”死亡意象的形容词句,但简媜内心向上的生命力度使其以己微弱之躯超越死亡,并最终能够超越死亡阴影。  相似文献   

10.
散文创作理论问题的讨论,其焦点仍是散文的特征问题,应重新认识散文的本体特征,开放性,自由性,在自由的创伤中更加自由地表现个性 和心灵。  相似文献   

11.
素素散文论     
素素是中国当代文坛比较活跃的散文家之一。素素散文最重要的艺术特点在于,她紧紧抓住了“真”,在其散文中凸显出主体意识。尽管是女作家,不过素素散文的视野广阔,不仅包括婚姻家庭类女作家通常涉猎的内容,而且还有对中西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反思的文化散文。其散文是当代散文领域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2.
素素散文论     
素素是中国当代文坛比较活跃的散文家之一.素素散文最重要的艺术特点在于,她紧紧抓住了"真",在其散文中凸显出主体意识.尽管是女作家,不过素素散文的视野广阔,不仅包括婚姻家庭类女作家通常涉猎的内容,而且还有对中西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反思的文化散文.其散文是当代散文领域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苇岸及其生态散文创作是较为独特的存在。他的《大地上的事情》等散文是特别精粹的生态散文。他对大自然饱含爱心的书写,对现代文明负面性因素的峻厉批判,都显示出了明确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散文生长的社会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散文”是诞生于90年代的散文文体,同时也作为一个文学词汇而存在。它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十年之后并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文化分化中知识分子的处境所致;2.对中国文化精神重构的呼唤;3.自觉与非自觉社会文化认同意识下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我国现代散文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林语堂以闲适散文为主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现代散文园地提供了一个新的品种。这一流派在现代文学史上乃至对现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和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融合了中西方智慧的学养内涵和知性表达;二是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三是开辟了现代散文文体探索的新路。  相似文献   

16.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7.
傅亮的仕宦情怀决定了其散文颇多政治色彩较强的侍奉之作,内容平浅无奇。而复杂多变的官场叉催生出其深刻的忧惧意识,表现在文章中便多见忧患之思,颇具情感深度。概括而言,傅亮的散文典雅质朴,代表了刘宋早期散文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8.
傅亮的仕宦情怀决定了其散文颇多政治色彩较强的侍奉之作,内容平浅无奇。而复杂多变的官场又催生出其深刻的忧惧意识,表现在文章中便多见忧患之思,颇具情感深度。概括而言,傅亮的散文典雅质朴,代表了刘宋早期散文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独立的散文理论出现较迟。宋代是一个散文意识日趋自觉、散文理论范畴日趋明确的时期,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坛盟主,不仅撰就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而且有大量专为散文创作阐发的见解,其中不少论说还表露出着意区分诗歌与散文的意识,显现出对散文独有的文体特质的体悟。以文字而体现生命不朽的原则贯穿于他对散文特殊功能的阐述中,致用与说经则是他认为散文最重要的两大社会功能。对于散文在表现上的特质,欧阳修的认识重心落在“论议多所发明”这一点上。他提出论议发明必须区别于哗众取宠、求奇取胜的表现方式,并力主散文的论议以明晰精要为胜。  相似文献   

20.
纪游散文是关于作家旅行见闻思感的真实记录,它即离不开眼中之景,更离不开心中之景,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较强的纪游意识,也创作出不少纪游散文佳作。这些纪游散文在继承了中国古代纪游散文优良的传统抽时,又突破了以往的山民景抒怀传统,以现代意识烛照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复杂内容,可以说,不论时代多么的不同,也不论作家的创作有多少差异,但为了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和人类不停的漂泊,流浪,歌吟,寻找和追求着,这是20世纪中国纪游散文演进的基本精神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