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一、教学设想 1.高中语文第四册共两个古代散文单元(第五、第六单元),学习这两个单元的目的是“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祭十二郎文》是其中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首先应从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安排学生自学课文,熟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相似文献   

2.
李丽 《广西教育》2014,(13):51-5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是借由文本解读实现审美体验的历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感受散文之美、品味美文之境呢?  相似文献   

3.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虽有删减,但仍是高一语文教材中一篇时间跨度长、牵扯人物多、故事情节复杂的文章。课文注释中有一些历史背景没有交代清楚,同学们在学习时产生一些理解偏差。因此,在教学中要把下列知识扩展给学生,以帮助他们理解这篇难懂的先秦历史散文。  相似文献   

4.
《劳动最有滋味》这篇课文节选自老舍先生的优秀散文《贺年》,是作者回忆小时候为筹备过年参加劳动以及在劳动中的亲身体验.内容真实感人,语言朴实,寄情深远.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呢?一、抓住关键词语《劳动最有滋味》这篇课文的语言虽十分简洁.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教案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本文是我对初一课文《春》教案设计及运用。《春》是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对这篇课文我的教学构想需要达到以下目标:一、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二、让学生初步掌握散文结构,并能模拟该文结构学写散文。三、启迪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和作文选材能力,懂得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在准备教案前,我查阅了几个不同版本关于这篇课文的点评资料,发现这些教案虽然风格各异,但教学模式均属单一的注入式,仅体现教师的单方行为而缺失学生的参与。这…  相似文献   

6.
于志成 《中学文科》2007,(11):13-13
文学作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优美抒情的诗歌、散文,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小说,一篇篇说理充分透彻的议论文……同样也是形象的反映生活,是生活的再现。作为教师仅限于讲述课本中的语言文学、篇章句段,那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想像和创设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课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更大的收获。[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极富美感的散文。朱自清先生通过描写荷塘月色中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渴望自由的情感。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这篇优美散文的内涵。文章以《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为例,对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凸现课文表达上的独特性,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实现理解文本内容与领悟独特表达方法的融合、统一,增强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课堂上以语言为载体,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获得人文熏陶和价值观培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具体到《燕子》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这些方面:一是分析这篇文章的特点,从而确立其语文价值;二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对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初级中学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收集了四篇优秀散文《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春》、《海滨仲夏夜》,并附有一篇知识短文《观察和记叙》。这个单元要求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理解观察和记叙的密切关系,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并且学习把观察所得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四篇优秀散文确实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而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也确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现在就个人学习所得写在后面: 一、观察要有目的 观察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漫无目的,随目所遇,观察到哪里就是哪里,看到什么便是什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材《黄鹂》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以文体组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赏析散文的语言。这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黄鹂》是一篇散文名作。作者笔下的黄鹂,不仅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的鸟儿,而且是艺术的化身、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作者从小黄鹂身上悟出大道理,表达了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所创造的美的意境的向往。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文当作学…  相似文献   

11.
《西湖》是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的一篇写景的散文.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虽然文字优美,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本课生字新词多,课文介绍的景点多,一时不知从何讲起.我拿着语文书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一遍一遍地琢磨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想着用什么办法去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我没有去过西湖,只是从图片或电视中欣赏过,我想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去过那里,所以真怕我不能带领学生人情入景.但越读,自己的思路越清晰,我可以和学生一起随着作者去欣赏那里的美景了.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第二次考试》是农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渎课文。这学期的讲读训练,要求在前三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培养记叙能力。第二单元作为重点单元,以记人叙事为主,记叙中又运用了议论、描写、抒情的方法。因此,这也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还应结合单元后面知识短文《谈谈散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提高他们阅读和欣赏的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首先要从这个全局考虑。其次,要考虑这篇课文的实际。(1)《第二次考试》一文中,尽管陈伊玲和苏林教授都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但中心人物是苏林教授。让学生明确中心人物与中心思想的关系,这对指导学生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确定中心人物,确定文章的主线是很重要的。(2)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文章对陈伊玲的描写,有些是直接描写,有些是通过苏林教授(也有其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而间接描写的。对陈伊玲作间接描写,既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又是刻画中心人物苏林教授的需要。让学生明确这种间接描写的作用和方法,可使学生写作记叙文时,除注意运用直接描写外,还能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思想。关于散文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的比较教学去完成。鉴于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可以确定为: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根据中心思想确定中心人物和文章主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望月》是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作家刘征的散文力作《过万重山漫想》是1998年6月第3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中新增的一篇讲读课文。新版教参中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指导比较简单。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对这篇文章开始学习都比较粗心,只是感叹“想象丰富、奇特”,并未真正悟到其中的精妙,而老师们则大都深感所掌握的资料太少,又很难找到有价值的资料,难以有效地具体指导。我在教研教改示范课上选讲了这篇课文。今特以我对本文的理解求教于同仁,恳请指导。  相似文献   

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之后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在描写美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如何使学生在作品中欣赏到景物美、语言美、情感美呢?我设计了入境表演———巧妙延伸———借鉴仿写这一思路,利用录像、图片、表演等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一、入境表演,全身心感受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养。因为…  相似文献   

16.
刘绍棠的《榆钱饭》是通过不同时期吃榆钱饭的不同情景,回忆了过去痛苦艰难的日子,颂扬了如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篇散文,从孩提时期一直写到青年、壮年,只用了二千多字,简洁而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应当从散文手法的运用上去探索,引导学生弄清散文写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提高他们阅读与欣赏散文的能力。这篇文章发表在1983年第四期的《时代的报告》上。作者以锐敏的观察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17.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散文的特点,从文本本体出发,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及其特征,运用联想迁移的方法,通过质疑、讨论、探究的手段,解读、赏析作品,逐步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标准》提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浙江版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 (《这是我小学的老师》、《我要一本书》、《燕子过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 ,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丰满高大的艺术形象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因此 ,我觉得以此为切入口 ,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 ,不失为教学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好方法。  一、欣赏画面 感知形象美本单元三篇课文图文…  相似文献   

19.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二、吃透两头说目标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  相似文献   

20.
《草原》是五年制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它的字里行间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篇进行审美教学的好文章。教师在教学时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通过思维训练,理清文章思路,训练概括能力,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一、初读课文感受美在课前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习字词和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可让他们自学思考: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