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作为文学史上的一种概括,评论界早有定论:闻捷是具有小说家气质的诗人;但作为一个命题,把这种概括具体展开,我们讨论得似乎还不够深入。说闻捷具有小说家气质,力据当然是他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不过这并非问题的全部,或者说,用叙事诗来证明诗人的小说家气质终究是过于便利了。所以,在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感兴趣的,是闻捷的抒情诗,确切地说,是他在五十年代中期发表的抒情短诗,以为从这个特别的范畴来看诗人的小说家气质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2.
打工诗歌由于打工诗人对底层现实的"非代言式"表述而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呈现打工者生存痛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郑小琼的激情式,其特点是对强烈痛苦情感的直白宣泄;另一种是谢湘南的冷静式,其特点是以凝炼的意象冷静地抒发感受.但持两种写法的诗人在对苦难的认识上并无太大差异,都有将苦难神圣化的特点.打工诗人应...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是一位诗人、作家、艺术家、小说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吉檀迦利》这部宗教抒情哲学诗集。是泰戈尔向神敬献的“生命之歌”,是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东方实践,是人类对生命、生存的大爱淋漓尽致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B·华兹华斯》是英国移民小说家V·S·奈保尔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集《米格尔街》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是20世纪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岛上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以乞丐诗人的身份孤独生活,承受世俗伦理与殖民文化的压力,以审美追求谱写了荒诞英雄式的生存诗篇。从存在主义视角对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的分析,为解读奈保尔小说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法国,作为诗人的雨果家喻户晓,然后才是戏剧家和小说家.这种认识符合其创作实际.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首先是一个小说家,其次才是戏剧家和诗人.导致这种误读的因素有:不同文学体裁在翻译时的语言难易程度,社会历史的需要和文学接受心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海子事故是一种生存论存在论意义上的精神现象,究其生存论意义上的原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原因。综观海子的诗作,从麦地抒情短诗到鸿篇巨制“太阳.七部书”,麦地———太阳形成他辗转漂泊的精神脉索。“桃源”情结与现代理性的冲突首先表现为诗人凌厉的审父意识:被信仰抓住的理性诗人最初也许只能通过语言艺术向着自我意识的深层掘进,当其精神性的掘进快达到某一临界条件时,转而钻进另一种心智训练活动———哲学。海子事故无疑再度宣告了现代人价值的陨落和精神的破产,说明了自近代以来推动我们的思想和信念已陷入深刻危机。  相似文献   

7.
《游思集》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印度诗人、小说家泰戈尔的散文诗集。这本散文诗集里的作品都没有题目,本篇是其第三辑的第一篇。这是一幅神韵飞动的春之彩绘,是一曲热情洋溢的春之赞歌。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娴熟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完成了独特的春女神的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8.
一 尽管当代新写实小说家的创作重于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本相,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旨在文体实验,但他们中的一些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审美观照的视点,从社会问题转向民俗事象。这是当代小说创作比较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这类小说都不同程度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在新的叙事方式上进行直接的民俗描写,表现民俗生活相。与新时期文  相似文献   

9.
高启一生经历了由追求济世心态向追求个性自由心态再向宿命论者心态转化这样三个阶段,前一个转化在元末完成,诗人在这一转化中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在文学创作中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其归隐更多的是诗人自发的选择;后一个转化在明初完成,诗人在政治高压和个体自我实现的矛盾中逐渐变得迷茫和矛盾,并最终放弃个体自我实现的努力,成为一个宿命论者,此时的归隐则主要是被动的全身避害。这三种心态前后相续,体现出社会变革期文人的尴尬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
保尔·瓦莱里是20世纪的一位大诗人、大批评家,他说:"随着波德莱尔,法国诗歌终于走出了国界。"号称法国第一诗人的维克多·雨果当时在法国之外并不以诗知名,而首先是被当做一位小说家的。雨果的小说很多,例如《巴黎圣母院》《悲  相似文献   

11.
<正>《芦花荡》是被誉为"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孙犁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使残酷的战争变得极富诗情画意。武汉大学林焕标、卢斯飞说:"它们(景物描写)绝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所以从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为此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话题导入《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孙犁的小说,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白洋淀》一样,全篇都洋溢着诗情画意,作  相似文献   

12.
作为写作现象的“流浪”,大体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游历行为本身,另一种表达叫“行万里路”,二是指一种失“根”后的习理状态,对于写作来说可称之为“流浪意识”;三是指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自我放逐”,远离主流化中心,走向生活边缘,也正是这些内涵将诗悬置于现实生活之上,使诗人游离于常态人生之外,流浪成为诗与诗人最具特征的外在形式,诗人因流浪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赋予作品以苦难和勇毅双重品格,诗人在黑暗中摸索,坚定而执着,最终凝聚为永恒的诗魂,这就是诗和诗人的神圣力量。  相似文献   

13.
正诗人剑男认为:人只有在"不断返回故乡的途中,才能更加清晰地看见生命中光亮的部分,看见自己的来路和初心。"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他的这种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于是,近几年来他不断地将自己的诗歌视野定位到故乡幕阜山,通过对田园的另一种指认来完成对漫游命运的精神救赎。应该说,故乡情结尤其是诗人对于故乡的情结乃是文学之光中最深沉也最柔软的一束,因为它凝聚着诗人永远无法逃脱的归根心理和本能冲动。尽管剑男在  相似文献   

14.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受庄子哲学思想影响的古代诗人,往往采取坚持理想、不变初衷、执着地走着既定道路、顽强地回击命运挑战的态度,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就是如此。面对掌权者的排挤、迫害,他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只要“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命运的播弄反倒给他创造出另一种生活乐趣,他极力去追求和领悟另一种生活美。从京城眨到杭州,他说:  相似文献   

15.
林骅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0):53-55
纪晓岚是诗人、小说家,更是杰出的编辑专家。他的后半生奉旨致力于《四库全书》收集、整理、校勘工作,对《四库全书》的完成和中国古籍的收藏作出卓越贡献。他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最大的目录书,其学术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16.
秋夜     
编者推荐:鲁迅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杂文家,也是诗人。《秋夜》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既有诗的美质,又不受格律局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漫自由"。就让我们走近《秋夜》,走近鲁迅,走近散文诗吧。  相似文献   

17.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从童年时代起,就在其母亲(一个诗人和小说家的姐姐)教导下开始阅读和写诗。到中学时,他已写了数  相似文献   

18.
[引言] 宋代诗人苏轼在一首描写庐山的诗中说得极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座山,从正面看去是一个样,从侧面看去是另一个样,从高处看去则又是别一种景象。为何?道理非常简单:山,是立体的,世间一切皆立体。  相似文献   

19.
人际关系是很多小说家热衷探讨的主题,如哈代、曼斯菲尔德、劳伦斯等。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被称为英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其短短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从而跻身于英国文学史上经典诗人的行列;而其创作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则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在艾米莉的作品中,始终蕴含着诗的激情、诗的精神;透射出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应和哲学的思考。也许这正是艾米莉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作者的美学探索和追求。一艾米莉·勃朗特在尚未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之前,首先就是一位诗人。她的诗歌创作始于幼年。她平生共创作了一百九十三首诗。这些诗大都是年轻的作者苦闷思想和单纯生活的反映,体现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