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南剧展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特定的文化现象,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符号。西南剧展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人的作用发挥出来的。爱国主义是西南剧展的精神内核,通过戏剧形式和文化主题唤醒民众的共鸣感,其本质就是要深刻内化核心价值观。西南剧展体现了以爱国为主题的“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的文化价值,成为抗战文化不同凡响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2.
西南剧展是抗战时期在桂林文化城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当时海内外对其评价:“中国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既往,共策将来,对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实具有重大贡献.”新西南剧展是广西师范大学打造的一个大学戏剧文化品牌,以重排、重演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优秀剧目为主要内容,旨在以青春激活历史,用学术引领时尚,既重现桂林文化城的辉煌壮烈,又体现今日大学生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3.
西南剧展是抗战时期在桂林文化城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当时海内外对其评价:“中国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既往,共策将来,对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实具有重大贡献.”新西南剧展是广西师范大学打造的一个大学戏剧文化品牌,以重排、重演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优秀剧目为主要内容,旨在以青春激活历史,用学术引领时尚,既重现桂林文化城的辉煌壮烈,又体现今日大学生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14,(35):F0002-F0002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重温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品格,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组织系列活动,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举办“广西高校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围绕“右江革命根据地反腐倡廉历史经验”、“邓小平治腐理论”、“邓小平与国家治理体系”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5.
1944年2~5月在桂林市举办的戏剧盛会———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上演179场戏剧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戏剧评论活动。评论活动文章数量多,参与人员层次复杂,文章形式多样。对抗战以来的戏剧运动和西南剧展上演的剧目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卓有成效的讨论和研究,肯定了举办西南剧展的重要意义,探讨了艺术规律,促进了抗战戏剧运动的深入开展和戏剧艺术的提升。总结西南剧展评论工作的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戏剧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相互影响,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下的民族存亡关头,抗战戏剧运动也产生发展起来,经过了上海、重庆、武汉、延安等地的探索、实践,并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深厚基础之上,随着桂林从抗战大后方到前线的形势转变,最终在西南剧展中达到了最高峰,成就了西南剧展作为抗战剧运最后一个高潮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2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题名20周年。课程教材研究所与北京景山学校决定:特邀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撰稿,今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开辟中国教育的新航道》一书;9月15日,与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三个面向”题词20周年纪念大会;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纪念“三个面向”题词20周年国际论坛;与“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组联合举办“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4月26日,由学校重点学科“经济思想史”主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在我校举办。出席研讨会的有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该重点学科的全体老师暨经济研究所的成员共30多人。研讨会由该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陈俊明教授主持。作为我校5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与会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0.
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江苏省鲁迅研究会、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和三江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鲁迅诞辰25周年逝世7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6年10月12日至14日在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集聚了来自省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40余人,收到会议论文20余篇。会议围绕“鲁迅与当代文化建设”的中心议题,从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富于建设性和启发性的研讨。本次研讨会的一个学术重点在于探讨鲁迅与现代性问题。南京大学包忠文教授指出,鲁迅所追求的现代性,贯穿着“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对“精神界战士”的召唤包含着对传…  相似文献   

11.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2.
"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党章的规定和党的宗旨的要求。要使"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成为现实,必须设定一些条件,这些条件使"党的干部"不想腐败"、"不必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使"党的干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边疆"内涵在不断变化,"边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领土边界线"的框架性解释,而是不断地延伸到各个领域,出现了信息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和利益边疆等内涵的扩展。面对新内涵"边疆"带来的各种冲击,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商代虽已进入文明时代,但商代社会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组织为基础的。族权在商代政治中占有突出地位,是王权的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王权起制约作用。到商代晚期,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才逐渐摆脱族权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17.
执政为民与为人民服务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的一种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向全社会提倡的一种道德思想;“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对共产党党建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1928年济南惨案后的报刊文章,可以发现当时中国舆论界对日本军阀政府与日本人民之关系的辨析,已由寄望于日本人民及在野党遏制军阀政府转向强调日本民众和军阀政府的一致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报刊舆论对日认识的发展过程,对展现这一事件的诸多面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土教育作为一种传承乡土文化的教育,它是多元文化整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乡土和天下不只是一种特指的地理空间,也是一系列符号象征。从乡土到天下,既意味着地理空间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的变化,而链接乡土与天下的纽带则是乡土教育。通过开展乡土教育,可以让个体在感知乡土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他们对乡土和天下的认同,从而真正成长为适应社会变迁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20.
“人治”与“法治”之争是辛亥革命不彻底而留下的后遗症 ,它始终贯彻于民初的政治生活之中 ,并引发出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护法斗争无一不是这种斗争发展的最高表现 ,从而出现了民初政局动荡不定 ,复辟与反复辟、造法与毁法屡见不鲜的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