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说“嫖姚”     
“嫖姚”,叠的联绵字,其基本含义为轻扬,它本无正字,不但写法多样,而且含义亦多,使用广泛,可连语、可单用、亦可重言,该系列的多形多义联绵字,字音都不出叠韵宵部的范围,是联绵字之典型。  相似文献   

2.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古今词义不同,是由于发展和变化。我再三强调,研究古代汉语要有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有很多相同之点。在词义方面,有很多跟古汉语还是一样的,例如天、地、人、牛、马等。可是还有很多的词义不一样。我就讲词义,也就是词义的发展和变化。发展与变化不同。发展指的是一般所谓引申,就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字,原来没有这个意义,后来产生了新的意思,但是原来的意思还存在,这就是发展。例如“口”字,口是嘴的意思,指身体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说嘴不说“口”)。但后来有个引申意思,比如:山口、  相似文献   

4.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略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涵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除了我们熟知的动词义之外.“控”出现了一系列的“××控”用法.这一用法源于日语“コ ソ”,取英文单词complex(情结)的第一个音节,用以指称对某人或事物痴迷的人。喜欢的人或事物要置于“控”字之前。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控”,使这个字有了更为丰盈的意义空间和更为斑斓的语言景观。如果我们梳理一下“控”的“前世今生”。可以发现一条曲折的脉络——先是日语借自英语.后又被汉语引入.在网络的助推下以风起云涌之势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6.
释“玉”     
葛力力 《文教资料》2011,(29):25-26
为了深入探讨“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作者从甲骨文入手.对“玉”字在纵向的字族发展与词族义的横向扩大.尤其是对词义的文化内涵做了一番探寻,对玉族词语做了一个较完整的叙述归纳.有利于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词语“玉”和玉文化.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的“望”字,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编者也许认为它是一个人所共知的熟字,所以未加注释。一般选本都把这个字释为“远望”、“望见”、“看见”。从词义上说,我不否认“望”字有“远望”、“望见”、  相似文献   

8.
突破语言文字障碍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提高阅读能力。分析造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范畴,适当运用“六书”析字的方法,是突破汉字词义的途径之一。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的“坐”,就不能理解为我们今天的“坐”这个动作。从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大字典》中“除”字义项众多,看起来纷繁复杂但实际上是个互有联系的严整系统,并非杂乱无章。为了能以简驭繁地掌握“除”的义项,本文将运用词义引申的规律以厘清“除”字词义引申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期对“除”字词义方面有一系统认识,也对词义引申有具体可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论《释名》的“同字为训”-兼论词义引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图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函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圃)”字是否具有颜色词义在学界有颇多争议,而且在同意“(国)”字具有颜色义的学者中,观点也是分成“赤色”和“黄色”两派.本文首先从字形演变的角度论证“(圃)”字释为“戠”的合理性,使各家争论的前提提到了验证.接着分析各家争论的焦点是“戠”与“埴”的关系问题,最后论证在考察“戠”字颜色词义的时候不必联系“埴”字,而“戠”字代表的颜色词义是赤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词族的角度对吴方言中以“吃”作为构成成分的词语,即“吃”字的同素词族进行了考察与描写,并通过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归蚋出这个词族在词义引申、词法和词义的理据性方面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答读者问     
下面依次回答南坪钱耀汉、金堂陈家西,德阳刘宏志、雷波唐王鲁等四位同志提出的问题。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课《手》一文中出现的“秉”字,是从人的名字“陈秉正”而来,并未用“秉”的词义,看来只要求学生认识这个“秉”字就行了。“秉”字是一个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互联网及报刊媒体中悄然出现了一大批与“宅”相关的新词新语。时代赋予了“宅”字新义。本文从“宅”字的词义衍生模式的特点、“宅”的词义演变和词性以及“宅”字新义产生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等方面对“宅”字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秦莉 《文教资料》2007,(2):75-76
本文立足于学习活动的发生、发展,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学”字所指称活动的产生根源“、学”字词义的产生和发展动力以及相应的学习文化现象。通过对“学”字的分析来说明汉语词汇词义发展的一般轨迹。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词汇的临时变异与历时变化良山语言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信息体系,汉语也不例外.自古及今,汉语无论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图就词义方面,从微观义素分析的角度看看这种演变是怎样进行的。首先以“建”字为例,史前时代“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林同志的《怜”苍苔,还是“怜”屐齿?——我对“怜”字的训释》一文(见《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五期),颇受启发。我不辞浅陋,也来谈谈这个“怜”字。“怜”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词。要掌握一个词,首先就得理解词义。“诃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因此,词汇中就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字典、辞书就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汉语助词“却”、“将”、“个”、“着”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去探求促使汉语实词虚化的动因:一是句法位置、组合功能德改变而引起的词义变化;二是从某个词义的引申变化导致的句法功能、组合功能的改变又反过来引起词义的进一步变化;三是其他因素如语言的接触、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以及方言等社会因素也会对语法化的发展过程施加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查贵刊三期所载《文义之间》一文中说:“文言的文义之间,必须注意的是与现代普通话不同的情况,因而有两种情况,由于不容易出错,我们就可以看作无关紧要。……一种是古今词义没有变化的,如‘水’‘火’‘嫁’‘娶’‘红’‘黄’之类,既然词义没有变化,望文生义也就可以通行无阻了”(着重点系我所加) 这里面把“红”字算作古今词义没有变化的词,我是不能苟同的。理由有二: 古文的“红”和现代汉语的“红”虽然都可表示颜色,但所指颜色的轻重不同。古汉语的“红”专指粉红、浅红、桃红;现代汉语的“红”可以泛指一切红颜色。再说清楚一点,古汉语的“红”字的概念的外延小,现代汉语的“红”字外延大。在古汉语中,表示今天所说的“红”的概念的字,是“赤”、“丹”、“朱”;只是在唐朝以后,有时才用红泛指一般的红颜色。所以,古代以至近代,把红旗叫“赤旗”“赤帜”,把红心叫“赤心”  相似文献   

20.
形声字的“声符”表意是形声字意义和“声符”意义互相制约、双向选择促成的。从词义的发展变化和字的孳乳衍生方面做动态考察,可以发现,由于字的移用、借用,往往造成形声字本义和“声符”本义的移位、错位,致使二联系的脱节。而词义引申、分化的多层面、多向度、多环节又决定了由此而衍生的形声字的“声符”表意的淡化、模糊,造成声符表意的日益复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