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潼关大约始建于东汉中末叶,是我国著名的险关要塞,曾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潼关一带自西汉时设立船司空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政区隶属多变。自明代始有潼关志书以来,先后已经有7部有关潼关的志书问世。  相似文献   

2.
《山坡羊·潼关怀古》小令选自《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是作者去陕西赈灾,路经潼关时写的.作者面对潼关这个古来兵家必争的政治军事要冲,抒发了他同情苦难民众之情:封建最高统治者你争我夺,改朝换代,无论谁兴谁亡,到头来只有老百姓遭殃.  相似文献   

3.
军事后勤是国防事业的血脉,两汉的后勤保障体制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形势的变迁,两汉的军事后勤存在明显差别。东汉在军费筹措、军工生产、物资储备及后勤运筹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滑坡,这是东汉对外战争胜少负多的重要原因。东汉军事后勤的衰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军制改革、治国理念,乃至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军事后勤是国防事业的血脉,两汉的后勤保障体制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形势的变迁,两汉的军事后勤存在明显差别。东汉在军费筹措、军工生产、物资储备及后勤运筹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滑坡。这是东汉对外战争胜少负多的重要原因。东汉军事后勤的衰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军制改革、治国理念,乃至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他是东汉三国间历史转变时期的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曹操不仅在政治、军事、组织、文化诸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而且在经济上也做出了  相似文献   

6.
沙盘漫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军事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指挥员们站在一个地形模型前研究作战方案。这个模型就是沙盘。我国最早有历史记载的沙盘可能是在东汉。据记载,东汉名将马援曾经被汉光武帝刘秀派  相似文献   

7.
管凌 《学语文(初中版)》2006,(1):F0002-F0002
东汉末年,曹操和韩遂、马超在潼关作战,韩遂、马超开始处于优势。曹操用反问计使韩遂,马超失和内乱后,曹操用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韩遂,马超打败。  相似文献   

8.
漫话潼关     
在我国古代以险要的形势和特殊的战略地位而驰名的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东端,秦晋豫三省交会处。潼关南障秦岭,北濒黄河,东连函谷,西拱华山,是个主要由自然山川形成的军事要塞。它依东可以攻西,据西可以凌东,仗北可以阻南,凭南可以御北。四面八方,无不有险可依,地理形势十分特殊,曾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  相似文献   

9.
一明末农民战争,世人每乐道荥阳大会。实则,荥阳大会只是起义军初期的一次重要军事会议,而更重要的,当推永宁会议。永宁会议是起义后期各路领袖齐集永宁研究对明王朝发动决定性进攻的一次重要军事会议。两者相较,后者的重要性较前者有过之殆无不及。从荥阳大会到永宁大会,标志着农民起义的一个飞跃。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各路起义军连续失利,官军气焰嚣张,张献忠为了保存实力,投降了明朝,使明朝得以全力进攻李自成。当年八月,李自成败于南郑,遂撤兵北上,想与集结于潼关外的罗汝才等部起义军会合。及进至潼关南源,始知罗汝才已经战败南撤,潼关外无人接应。十月,李自成陷入洪承畴、孙传庭所设埋伏,进退维谷,只得潜入商、雒山中,收集余众,徐图再起。当年冬,罗汝才也投降了明朝,一时革命形势,处于低潮。  相似文献   

10.
许莹 《巢湖师专学报》2000,2(2):107-110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艺术典型诸葛亮,不仅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是运作类公共关系的高手,本以赤壁之战前夕的政治军事形势为背景,阐述了诸葛亮在舌战群儒,说服争取孙权,智激周瑜,联吴抗曹过程中的高超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   

11.
有的学者在谈崤函古道先后兴替的古关隘时,只谈潼关、新旧函谷关三座雄关,而不谈雁翎关.崤函古道实际上应有"四关":潼关、雁翎关、新旧函谷.此四关在古代战争形态与军事交通关系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12.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不少读者不明白,作者为何有这样沉重的责任感呢?这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加以理解。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为此景所动,“山…  相似文献   

13.
东汉碑刻是个生动而丰富的语言宝库,其种类多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历史、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神仙鬼怪等东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东汉碑刻如此兴盛是与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其目的主要是彰功表绩,向社会宣扬孝道、展示亡者的德勋。碑文须面向大众,要让普通百姓基本读懂,这就决定了撰碑者在行文时无论是用俗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历年来的考古发现考证了邓城、樊城的演进历程。邓城至少从西周中期就作为邓国都城建于今樊城西北的现址,直到西汉晚期一直是汉水北岸的政治、军事中心,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下降为一般的县城,其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渐被樊城取代。樊城并非西周晚期仲山甫封地,而只是东汉以后逐步兴起的军事重镇。汉水北岸的城市中心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完成了从邓城向樊城的转移。邓城是襄樊的城市之根。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集中概括地描写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魏、蜀、吴三足鼎立形势的形成,直至三国归晋这一历史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矛盾斗争,并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塑造了几百个栩  相似文献   

16.
东汉筹边失当有三:其一是对武装力量进行压缩,对兵役制度进行调整,削弱了边防军事实力和战略后备力量;其二是“以夷制度”,羁縻失当,民族矛盾激化;其三是放弃边防经济开发,使得边郡空虚,经济萧条,筹边经费日增,国家财政中的军费负担增加。其结果是加重了东汉政治、经济、军事危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内忧外患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东汉衰亡。  相似文献   

17.
班固和崔骃作为东汉明章时期的文学名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读《答宾戏》和《达旨》,可以发现班固功名意识强烈,崔骃则相对淡薄。这种差异源于二人家世背景、人生经历和个性的不同,并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班固和崔骃经历了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外戚与宦官之争,他们的人生选择对东汉中后期士人具有初始意义,是东汉中后期士人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9.
<正>《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故事。华佗作为东汉末年的名医,在《三国演义》里也有出场。小说中,医术高超的神医华佗最终却死于自己的病人之手,这是怎么回事呢?神医华佗也遇“医闹”《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讲述了曹操与华佗医患纠纷的始末。曹操有头痛的疾病,遍求良医治疗,一直没有效果。  相似文献   

20.
阿祥 《小学生导读》2013,(10):21-21
有个姓王的秀才到京城长安赶考。一日,来到京城西面的潼关,他知道离京城不远了,不禁喜上眉梢,挥毫作诗一首:拉马来到潼关,不知是何地面。待我下马观看,只见三个大字——潼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