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幸福!”当安徒生在他著名的童话《丑小鸭》中写下这一行文字的时候,他期待的又是什么样的幸福呢?是进入皇家剧院,成为哥本哈根最著名的演员?还是潜心创作,成为丹麦最好的剧作家?每个人都是一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有可能成为白天鹅。安徒生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证明:理想与努力是白天鹅的双翼,可以带我们飞得更高。(小好奇)  相似文献   

2.
〔教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师:同学们说说句子中哪些词是描写人物神态的?生:“鲁肃吃惊地说”中的“吃惊地”。生:“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着”。师:大家能按提示语的要求朗读人物的语言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学生练读)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师:你读得有声有色。同学们听他这么读,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形势这么紧张,诸葛亮怎么还笑得出来?生:诸葛亮不怕吗?生:诸葛亮真的在笑吗?师:大家读读这句话,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诸…  相似文献   

3.
【教例】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圆圆的沙粒》。(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11自然段)师:一颗圆圆的沙粒想变成珍珠,同伴们认为可能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生:同伴们认为不可能。从“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一句可以看出来。师:你能读出这句话的语气来吗?(生读)师: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出示句式:“变珍珠,哈哈,__。”  相似文献   

4.
问题教案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1.复习新词。2.回忆课文大意。二、精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三亚自然风光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大意。2.默读,用“——”画出这一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儿的。3.学生讨论交流:天与海——白鸥——椰子树——细沙4.教师引读,想像三亚的自然风光:师:三亚在哪儿?(生齐读)——师:这里的天与海是什么样的?(生齐读)——师:白鸥怎样?(生齐读)——师:椰子树怎样?(生齐读)——师:细沙怎样?(生齐读)5.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觉得三亚这里的自然风光怎样?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精读三、四自…  相似文献   

5.
正一、整体回顾,质疑了解内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生读课题)2.这句话是谁说的?汤姆爸爸在说这句话之前课文写了什么?在说这句话之后,课文又写了什么?(板书:钓鱼、放鱼)3.昨天我们已经学了钓鱼这一部分,重点研究了两个句子。(出示句子)一起读一读,从朗读中你感受到汤姆怎样的心情?(板书:惊喜)汤姆惊喜地钓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可又把它给放了,这一"钓"一"放"真有意思,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钓  相似文献   

6.
【案例】人教版第四册《丑小鸭》师:同学们,学完了课文,我们知道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历尽艰辛,终于美梦成真,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大天鹅。小朋友想像一下,丑小鸭会回家吗?回家以后会怎么样呢?生:丑小鸭会和天鹅伙伴快乐地在湖泊上生活,它再也不想见它的兄弟姐妹了。因为它们以前对它不好。师:有不同想法吗?生:不会,它现在这么漂亮了,丑小鸭会向它的兄弟姐妹们炫耀一下自己的美貌,取笑他们有眼无珠,把自己赶走。师:想像真丰富“!有眼无珠”这个词用得多好呀!一生插嘴说: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呢?那鸭场里怎么会有天鹅蛋呢?师:现在老师是要大…  相似文献   

7.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会写“灰、冰、鸭、鹅”四个生字。2.读通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3.通过对比、品读写丑小鸭丑与美的句子,初步体会丑小鸭变成天鹅后的欢快心情。二、教学过程1.直奔丑样,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一些憨态可掬的小鸭图,问:小朋友,喜欢这些小鸭子吗?为什么?(2)课件展示丑小鸭图。可是,有只小鸭子却不那么可爱,说说他长得怎样。(3)点击写丑的句子: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叫他“丑小鸭”。读出鸭子的丑。这丑样,可用什么词来概括?(又…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一、品词析句渗透学法(一)精读第一句话1.课件出示春天插图:(1)仔细观察(板书: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图画,说说自己看到的及想到的,从而理解课文。)(2)哪句话写的是这幅图?(生读第一句话)谁来说一说(板书: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正【片段一】师:词语学得不错,课文读得怎样?下面来检查一下课文的朗读。打开课文,这课有7个自然段,标上了吗?谁来读第1自然段?(生读)师:读得非常正确,你让我知道了杭州很美。谁再来读读这段?(生读)师:你让我感受这是个美丽的早晨。听老师来读读。(师示范读第1自然段)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那么这预示着故事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生:美好。师:让人满意的结局。同学们,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中,作者写景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他写景是为了后边的故事发展做铺垫的。谁来读第2自然段?(生读)  相似文献   

10.
一、深情导入,在音乐声中想象幸福师:(板书课题,生跟着写),齐读课题.(生齐读)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泉水?(生自由轻声读)师:(若有所思)为什么读得这么轻?生1:(有见地)因为泉水是白水,所以我要轻轻读.生2:(激动)我知道,因为泉水是纯洁的白水,没有被污染,读的轻是怕别人又来污染……师:(微笑着赞赏)真是一个个思维活跃、爱护环境的好孩子!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活动引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少年雏鹰争章”活动有哪些章吗?你得过什么章?生:活动有礼貌章、安全章……我得过文明章、阅读章……师: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大家看,这是什么章?(出示课件:“信用章”图片)怎样才能得到“信用章”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讲信用》。(板书课题)2.看课题质疑,探究学习方法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什么是讲信用?生2:为什么要讲信用?生3:怎样做到讲信用?生4:讲信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生1:读课…  相似文献   

12.
课前谈话唤醒阅读记忆师:最近中国有一件大喜事,有个人获得了一个很重要的奖。你知道是哪件事吗?生: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师:好!那么,你们平时喜欢读小说吗?读过哪些?(生交流)师:你们读小说的时候,一般会关注什么?(生先后回答:内容、人物、小说带给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二、走进《三字经》——一个故事一句话1.师结合图片讲述仲尼师项橐的故事师:这么长的一个故事,其实可以缩成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出示句子,指名读)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得有味道一些。如:用上手势,把第一个字的读音拉长,再读慢一点……2.师生对读,逐渐引背师: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对,《三字经》。熟悉吗?谁来背一背?三、诵读《三字经》——一个主题一段话  相似文献   

14.
片段一 :层层剥笋探究悟理(生读钓鱼、放鱼的段落)师 :“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鲈鱼 ,爸爸却让放掉 ,他是不喜欢这条鱼吗?生 :不是 ,我觉得爸爸很喜欢。师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1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生2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生3 :我觉得这两句话中的“欣赏”“盯” ,既写出了父亲看鱼 ,又写出了他的心情很高兴。生4 :如果父亲不喜欢他就不会看了又看。师 :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父亲既然这么喜欢这条鱼 ,却非要让“我”将鱼放掉 ,你觉得父亲的做法对吗?(生读书 ,分小组讨论 ;师抽生回答)生1 :我觉得父亲做得对 ,…  相似文献   

15.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帮小松鼠找花生果好不好?(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松鼠为什么找花生果.谁能说一说呢?(指名说.) (3)那么小松鼠是怎么找花生果的呢?它找到花生果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二、研读课文 (1)首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句话是写小松鼠怎么找花生果的.(指名读.) 出示: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板书:每天都去.)  相似文献   

16.
第二课时一、激趣,整体感知1.设问导入(1)同学们,你们看,他是谁?(课件1)马良还有个名字叫什么?(引出“神笔”)马良的笔神在哪儿?马良用他的神笔都为谁画呢?(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假如》这首诗中有一个小姐姐(课件2),她非常想拥有一支像马良那样的神笔。那么,她有了神笔了吗?她会用神笔给谁画?画什么呢?(板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假如》。2.通读全文(1)自由轻声地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小姐姐想用神笔给谁画?画什么?(2)教师引读: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谁画?画什么?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还要给谁画?画什么?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  相似文献   

17.
【课堂实录】师:自然界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课件播放各种声音)生1:我听到了鸟叫,想到了鸟在树上叫喳喳。生2:我听到风在呼呼地吹。生3:我还听到了小溪在哗哗地流淌。师:这么多美妙的声音,我们如同进入了一个广阔的音乐厅。就让我们一起在这广阔的音乐厅里听一听秋的声音吧。(板书课题:听听,秋的声音)(齐读课题)师:打开课文,听老师读课文,感受一下秋天有哪些美妙的声音?(范读课文)师:你们想读这篇课文吗?生(齐):想。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带有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和同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读一读师:徐老师很小就喜欢背古诗,先背一首给你们听听,喜不喜欢?生:喜欢。(师边背边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能读一读这首诗吗?(生自由读古诗)师:还没有完全读出诗的韵味,看样子对这首诗还不太理解。有哪些问题,可以提一提,问题搞懂了,自然就会把诗读得有韵味了。师:能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生纷纷举手提出许多问题)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读了《黄鹤楼送别》你就会懂了。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读了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师随即指导,尤…  相似文献   

19.
【问题思索】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师:竟然是什么意思?生1:想不到。师:想不到什么?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师:怎么轻?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20.
<正>【情景呈现】板块一:师:(出示: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这句话中有一些表示颜色的词,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师:这三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当中,你最想读哪一个词?为什么?生:我最想读蓝湛湛,天空很蓝很蓝,很漂亮。师:是啊,看,(图片)晴朗的天空很蓝很蓝,这就叫——生(齐):蓝湛湛。板块二:师:这三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生1:都是表示颜色。生2:后两个字都一样。生3:都是表示颜色很美很美。师:你也会说这样的表示颜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