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汝纶与清末学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吴汝纶的《东游丛录》与癸卯学制的比较,试图发现吴汝纶及其《东游丛录》究竟在哪些方面影响着清末学制改革的。另外,《东游丛录》不仅是当时日本教育的百科全书,也是清末学制改革的优秀范本,从中折射出清末学制改革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创办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桐城学堂,是吴汝纶实施近代教育的唯一一次实践,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吴汝纶的教育思想。《办学公文稿》则凝聚了吴汝纶在中国处于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改革教育的诸多思考,是研究考察吴汝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3.
李琳琦与郑德新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吴汝纶以其对世界的了解和对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人才观,即“融中西于一冶”;新的知识观,即“合东西国学问”;新的教育观,即“开民之愚使之智”。文章分析了吴汝纶废除科举的具体主张,即“特科徒奉行故事耳”、“策论取士,亦难得真才”和“废科举,  相似文献   

4.
吴汝纶是晚期桐城古文派的代表人物 ,他以“字字有本 ,篇篇成文”为原则修成的《深州风土记》 ,与旧志体例有所不同。该志“人谱”“金石”等篇中的史学研究方法 ,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且“人谱”为吴汝纶首创。《深州风土记》为清末名志 ,这一事实批驳了章学诚“文人不可与修志”的偏见。它对直隶及后来河北的不少名志起到了示范作用 ,其影响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5.
与清末教育的主流思想“中体西用”不同,吴汝纶教育思是“中西合璧”,即为一种“合二而一”的综合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张金鹏  曲铁华 《教育评论》2023,(10):140-146
《劝学篇》“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张之洞在清朝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调和了不同思想阵营的矛盾,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为民族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健全齐备的教育体制观、调和中西的教育内容观和改革科举的人才选拔观。“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特定历史时局的产物,对加速社会变革与进步起到了实质性促进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对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重建民族教育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汝纶是晚期桐城古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字字有本,篇篇成”为原则修成的《深州风土记》,与旧志体例有所不同。该志“人谱”“金石”等篇中的史学研究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且“人谱”为吴汝纶首创。《深州风土记》为甭末名志,这一事实批驳了单学诚“人不可与修志”的偏见。它对直隶及后来河北的不少名志起了示范作用,其影响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8.
从维新运动兴起到戊戌政变之间,张之洞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时务报》维新派都倡导社会变革。深入考察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发现,在“救时”的大局下,在《时务报》时期,“求大同存大异”是张之洞处理与后者关系的准则,这使他与后者之间保持着既合作、认同,又矛盾、冲突的独特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败后,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在救亡和变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双方进行合作。张之洞在合作过程中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由于在思想等方面的矛盾,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合作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的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张之洞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进行探索。戊戌维新中,他成了维新派的同路人,尝试了自己在政治改革方面的初步想法;庚子事变后,清延发布上请实行新政,张之洞、刘坤一联街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张之洞成为新政的主角;随著日俄战争的爆发。立宪被提上议事日程,张之洞对立宪的态度一波三折,体现其“趋时附权”的政治性格。  相似文献   

11.
吴汝纶虽然在某些具体主张上与维新思潮不谋而合,甚至有超越维新思潮的地方,但从本质上分析,吴汝纶与维新派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吴汝纶属于维新派或者吴汝纶赞同维新变法的判断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清流”时期的张之洞,由名士而跻清要;督抚时期的张之洞,由洋务而成名臣。名士必有异言异行,名臣必有异常政绩。所谓内外有别,张之洞对待国人的异言异行,不一定适用于外人;文化背景不同,外人对张之洞异言异行的反应,肯定也不同于国人。无论如何,张之洞与德国人的交往史,既表现出他的为政手段,又暴露出他的对外认识和洋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1837~1909)是洋务派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利用外资”的主张,并付诸于行动。对此,经济史学界过去一概视为“对外依赖”、“对外投降”,尤为甚者,还追加过“洋奴哲学”、“卖国求荣”等大帽子。近年来,不少论者对张之洞的洋务思想和活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对于张之洞的利用外资思想和活动,一些论者已有所论及,但还不够深入和准确,因此,需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阐发和评判。一、张之洞从抵制外资到利用外资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4.
清朝末年,迫于“外患迭至,内变将作”的双重压力,清政府进行了以创建新式陆军和设立军事学堂为中心内容的军制改革。本文试就张之洞在这场改革中起的作用作一些初步探讨,并对军制改革的得失成败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15.
吴汝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是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严复早年留学英伦,接受西式教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尽管吴汝纶与严复的师承关系以及受教育的经历有较大差异,但思想观念和文化认识的趋同奠定了他俩友谊关系的基础。严复拜吴汝纶为师,服膺桐城派,擅长以桐城古文译介西学。严译西学与吴汝纶的序言,可谓珠联璧合,影响深远。与其说严复请吴汝纶作序有借重其学界名望的考虑,毋宁说是吴汝纶信奉进化论而推崇严译西学。  相似文献   

16.
清末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中国历史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过程中,张之洞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劝学篇》和“癸卯学制”集中体现了他“中体西用”的历史教育思想。他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忠君爱国的思想;历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史为体,世界史为用”;并就历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要求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推行于实践。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的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艳国 《历史学习》2010,(10):21-21
张之洞认为以“三纲五常”和“仁爱”、“忠义”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值得发扬的优秀文化;同时认为在坚持“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的前提下,吸收西方文化也是可行的,西方文化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有益补充。面对中西文化冲突碰撞,张之洞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试图寻找一条会通中西文化的有效途径,从而解决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癸卯学制的出台离不开张之洞的努力和他的“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而张之洞的诸多教育观念,如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讲究次序、突出重点的办学思想;强调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中学”的至尊地位等又通过癸卯学制,部分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重臣和洋务派健将,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他任湖广总督18年,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成为湖北武汉地区现代化的先驱及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巨擘。为推动张之洞研究,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政协武汉市文史学习委员会拟于2002年9月上旬在武汉主办“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主题有:一、张之洞与晚清政局及社会;二、张之洞与晚清两湖地区社会转型;三、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吴汝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是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严复早年留学英伦,接受西式教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尽管吴汝纶与严复的师承关系以及受教育的经历有较大差异,但思想观念和文化认识的趋同奠定了他俩友谊关系的基础。严复拜吴汝纶为师,服膺桐城派,擅长以桐城古文译介西学。严译西学与吴汝纶的序言,可谓珠联璧合,影响深远。与其说严复请吴汝纶作序有借重其学界名望的考虑,毋宁说是吴汝纶信奉进化论而推崇严译西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