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设疑提问法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开端。完美成功的设疑提问,不仅能控制课堂秩序和气氛,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浮力》一节中,教师先出示两个乒乓球 (其中之一钻一小孔,装沙后用透明胶布封住 ),提问学生:将这两个乒乓球同时放入水中,它们是“浮”还是“沉” ?同学们脱口而出:“全都浮上来。”但教师将乒乓球同时投入水中时,却出现了一个浮一个沉的情形,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设置疑点,制造矛…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课堂中能巧妙地设疑、显疑、激疑、释疑,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一、复习旧知──设疑“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将“疑”设在新;日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例题能顺利地进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课始就问:“老师这里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如果要围成一个长方形,你该挑哪些小棒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又问:“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老师抓住旧知,找出例题的生长点,为例题的教学铺路架桥。二、尝试练习──显疑教师要充分…  相似文献   

3.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主体参与,要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要能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联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下面笔者谈谈在历史课教学中有关的探索实践。1.激趣性设疑富有趣味性提问,往往…  相似文献   

4.
设疑问难是促使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有了疑,教师才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解疑,学习新知识。然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怎么去产生“疑”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去科学地设疑;学生善于问难。  相似文献   

5.
在圆柱体体积的教学中,应着重抓好下面几个问题。一、计算公式的推导。新课开始前,教师先出示一个圆柱体教具,询问学生这是什么? (圆柱体)会不会计算它的体积? (不  相似文献   

6.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问题就在于化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设疑呢?本文就设疑在化学课堂教学上的应用粗谈些看法,与各位同仁商讨。1.设疑要具有关键性和承启性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应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设疑,提出的问题必须能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烷烃性质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乙烷分子中如果两个碳原子分别拿出两个电子共用,那它的分子还能有六个氢原子吗?如果没有,那它的结构该是什么?学生们带…  相似文献   

7.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8.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运用有效的方法。我觉得大致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一、设疑探究法 “疑”就是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设疑置疑;在学生的头脑中摆设矛盾,激发他们去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它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抵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 “疑”设得好、设得妙,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积极思索探究的过程中,求异创新  相似文献   

9.
疑能引思,疑能激趣。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就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设疑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巧妙设疑,不但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历史教学实效。那么,历史教师该如何设疑呢?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是学科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突破口,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如何在中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疑”开始,靠“疑”推动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所以“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但“设疑”必须讲方法和技巧,因为只有激发学生思索的“设疑”才是成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教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学会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呢?本文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听了一节“圆柱体积”的课,一开始老师就提出:“这节课我们学习圆柱的体积,谁能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能否说说依据?”于是,有好几个学生都说:“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个学生却说出了另一种想法:“圆柱的体积=d×d×h×0.785。”并说出了他的理由:“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面积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0.785倍,把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就是这个长方体底面(正方形)的边长,所以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就等于这个长方体体积的0.785倍。”这时老师又说:  相似文献   

13.
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索。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结合个人数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几种方法。一、激“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启发学生质疑。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时,…  相似文献   

14.
S版语文新教材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目标,着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材新,教师的教法也要新,而教法的更新,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那么如何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能力训练呢?如何培养学生既能读文又能知疑,还会说理呢? 古人曰:“学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学会“知疑”才会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去思索,然后经过努力求得解决,这样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设疑。一、超前式设疑在教师讲授之前的学生预习或自学阶段设疑,确定学习目标,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所设问题宜浅显。如: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在朗读时划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并思考这些词为什么会打动你?2、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词的上阕二、引导式设疑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教师导学的过程,常采用“套句”法,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如《背影》:1、本文主要写谁?重点写了他的什么情感?2、“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作…  相似文献   

16.
我听了两个老师教圆锥的体积一课。由于老师的教学观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一个老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将已画好的三个图形贴在黑板上,首先按照教材讲述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而且是直圆锥。它们的底是圆形,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紧接着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有让学生回答,教师就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并说明圆柱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实验时,由教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把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体里,连续三次,正好把圆柱体装满。教师根据实验情况,系统地讲述,从而揭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用字母表示写为v=1/3sh,要求学生记住这个公式。最后,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那么,语文教师该怎样用“设疑引思”来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呢?本文将从设疑引思的层次性、趣味性、启发性三个方面来阐述应如何运用巧妙设疑来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这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支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但是教学的实践证明,简单的问答式提问法,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波澜,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器官遭到抑制。那么如何运用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启迪智慧,发展思维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9.
“学贵有疑”。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通过提问、析疑、解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设疑要简明具体,问题不宜太大、太笼统 有的教师虽然明白设疑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设计的问题过大、过于笼统,导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设疑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例如教学《怀疑与学问》,有的老师是这样设疑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这个提法虽然没有错误,但是问题是否过于笼统呢?我想不如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来解决。 1.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哪些?  相似文献   

20.
不少文章都提到 ,教师设疑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对教师设疑的做法表示疑问 :教师设疑的这一行为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把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到什么层次上来 ?通常理解的教师设疑是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教材的知识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我认为 ,从本质上看 ,教师设疑的行为仍然是在“授之以鱼” ,而非“授之以渔”。它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开始就损害了学生“渔”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 ,单一的教材使得学生的视野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