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和学术体系。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要注意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制、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校以"国学启蒙教育"为特色课程,开发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让师生在国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立君子品,做有民族根基的、知书达礼的辅延人。实施策略有:加大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力度,整合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的平台,提高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实施的效益,促进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开辟国学经典诵读的新途径。创新国学教育,信奉国学立品,催生学校特色,实现童蒙养正,应成为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互联网+”不仅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且也为具体学科的教学和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机。“法理学”结合实践案例探讨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等,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训练学生的法学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来,立德树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育人目标。基于此,依托“互联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结合专业特色,推进“法理学”课程育人模式的改进,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  相似文献   

4.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灵魂.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国家统一规划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课程中,国学教育内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国学校本课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为例,对小学国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目前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误区是历史虚无主义与神化泛化、功利化和教条主义与形式化;误区产生的原因是对国学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功能认识不清,在明确了国学教育的五大功能基础上提出了以“去功利化”和“道法自然”为核心的小学国学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环境管理”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教师为主导,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三个方面探索了“环境管理”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6.
乔中云 《江苏教育》2022,(34):66-67
江苏省清江中学倡导“以文化人、立己为人”的办学方略,深度探索“益清”融学活动课程建设。学校以亮化德育类活动课程,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以优化文学类活动课程,厚植学生人文底蕴;以美化艺术类活动课程,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以强化科技类活动课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础法语”是法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以“滴灌式”教育方式开展“基础法语”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秉持系统安排、循序渐进、融入渗透、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建设,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曾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一些“国学”。在某种程度上,“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的“蒙学”。但在商业大潮面前,由于潜修“国学”就必须要有静心书斋与甘坐冷板凳的准备,因此,“国学”热一度降温。尽管当前“钟情”的人不少.但以之为一生职志的人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国学     
“国学”的名称,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是在西学东渐之后才出现的名称,但国学是自古至今的客观存在。所谓国学也就是“中学”,更具体而言,从狭义上讲,是指长达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典籍,所以“国学”,就是由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的总称。  相似文献   

10.
在各学科教学中适度渗透国学文化,有助于学生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在语文学科融入国学经典,引导学生“诵经典”,丰富语言积累;“品经典”,发展表达能力;“用经典”,夯实迁移能力,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国学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积淀,是能让人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文化。让当下的学生目中有国学,心中有国学、对祖国、对国学有一种厚重的民族情怀,是历史传承的需要,也是民族发展之基。我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国学底蕴,让国学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滋养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开展了国学周活动,让学生深入认识国学、了解国学、体验国学。  相似文献   

12.
国学课程的源起
  国学概念的提出,一来源自于清光绪末年开始推动的“废科举、立学堂”、一味强调“教习西学,以富国强兵”的新式教育体制,为此政府觉得应该在新式教育中仍保留中国学问的地位,希望在西学冲击之下,学生仍要读点经书。国学概念的提出,二来源自于当时的梁启超、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党人,他们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国粹者,一国精神所寄也。其谓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国粹学报·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强调国学不等于“君”学,内涵非经学之儒家一家之学,而应“复兴古学”,意指具批判精神、反封建君主专制的诸子学。  相似文献   

13.
正自建校以来,唐山英才学校始终坚持以德治校、育人为本的原则,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特别是近几年,我校坚持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在德育中传承融合国学经典,使之与学生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特色德育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一、传承融合,国学立品,铸造学校文化特色我校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诵读《弟子规》为经,以学习其他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可是,目前小学生汉字写得歪歪扭扭、古诗文理解得浅尝辄止、传统文化学习得枯燥刻板、活动课程做得形散神无的现象时有存在。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学校构建了以国家课程、“读·国学”和“做·国学”为基本内容,包括进程、评价及其实现方式在内的“养正”课程行动图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弘扬,引领学生“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做有灵魂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5.
狗日的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青年教师》2010,(3):16-17
什么是“国学”?在网上搜索一下,有如下一段文字:“这在学术界存在着若干不同的观点。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先生称之为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先生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先生认为,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说法:钱穆先生曾经条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统、事统和学统,亦即为人、做事、治学的三大传统”。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积极开展“激光原理与技术”“神奇的激光世界”“激光技术及应用“”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lasers”等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在激光系列课程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深入思考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与教师进行专题的研讨,解决了激发“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达到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目的:以学生之间讨论、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踊跃,且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国学师资的素质不容乐观。国学师资难以胜任国学教学、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国学经典、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创生能力的现象较为严重。提高国学教育质量,解决国学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为解决国学教育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师范院校在国学师资的职前培养上应发挥主渠道作用。而师范院校要发挥在国学师资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应创建有利于国学师资培养的良好环境条件、加强自身的国学师资队伍建设,构筑“概与元”“专与融”“选与必”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采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途径,并创建具有浓郁的国学氛围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8.
国学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延伸点,国学能够存在千年可以说一定有其存在的原因,国学诵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对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完善。那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加强国学诵读理论知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做人的一个基本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按《辞海》的解释,国学又称国故学,指一国固有之学问,即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国学教育就是通过设置国学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传承的一种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20.
徐斌 《甘肃教育》2020,(4):49-49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民族精神之魂,内容广博,意蕴深刻。现代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快餐文化",更需要国学经典的浸润感染,以提高道德文化素养,完善人格教育。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定型时期,诵读国学经典,领会文化精髓有利于学生"向美向善"发展,让学生借古人的学习之道增强学习效果,借经典智慧调适心理减轻压力。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学校要组织老师根据本校实际编写适合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采用多种方式营造诵读气氛,在践行中传承国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