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封建专制王朝,君主旨令等同于国家法令,是国务活动的重要依据。诏令的草拟、传宣、章奏的进呈等宣诏呈奏机枢之任,秦汉时由丞相独掌,南朝时则从机构组织、职掌分工上为隋唐时正式分权于三省准备好了条件。本文对这一关键时期机枢权力的演变作了一概要探究。  相似文献   

2.
十一北宋、南宋宋代武官设置的特点是皇帝加强集权,削弱大将兵权,以文臣御武事。北宋(960~1126)皇帝直接掌握军队,在中央实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志》)的统御体制。枢密院为全国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协助皇帝掌军国机务。其长官为枢密使,有时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  相似文献   

3.
唐德宗朝中枢政体的构成,历来是唐代政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皇帝与宰相仍然是德宗朝中枢政体的主体。德宗是个有主见、能独立行使皇权的皇帝,在中枢政体中的地位更为突出。“神策中尉制”的建立并不标志着宦官参预中枢,宦官始终未能进入中枢政体,但客观上对中枢政体中的宰相起着制约作用。德宗朝中枢政体是传统中枢政体的回归,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新的中枢政体形式形成。唐中央政治体制至此发生转变,权力又回到皇帝与宰相手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五代枢密直学士的出身、转迁和职权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其出身基本都是文士,并且大都是皇帝在藩或枢密使担任节度使时的幕僚。其转迁主要在中央文官系统中进行,其中翰林学士和端明殿学士被视为正途和首要之选。其主要职权则经历了从“承领文书,参掌庶务”到“升殿侍立,以备顾问”,进而又到“宿于禁中”、“主谋议”的过程。它反映了枢密直学士职权的不断加重以及与皇帝关系的不断密切。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枢密使的权力,发展到宋代,枢密直学士往往签书枢密院事,成为枢密院的实际长官。  相似文献   

5.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官方正式场合使用“皇帝”称号。而“天子”称号在史料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与“皇帝”称号并行使用。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皇帝”制度是巩固中央集权措施有关,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化因素亦不能忽视。从先秦“天命”思想演变,秦化与制度变迁等方面揭示其“皇帝”称号背后深刻的历史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刘灵芝 《历史学习》2006,(10):37-38
在中国古代,相、丞相或宰相,是秉承皇帝旨意,辅佐国政的官职。由于国政繁多,皇帝不能没有辅佐,皇权的效能是通过相权的运作来达于四方的。在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中,兵权与相权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此长彼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狄青本拱圣①兵士,累战功致位枢府②。既贵,时相或讽其去面文③者,但笑不答。仁宗皇帝·亦宣谕④之,对曰:臣非不能,故欲留以为天下士卒之劝△。上由此益爱之。  相似文献   

8.
唐代到宋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主要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相权的不断分割。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一、专制君主制和唐代相权制度的演变1.专制君主制政体的特征专制君主制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万众翘楚。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其地位和权力相当显要。丞相…  相似文献   

9.
宋朝最高统治者与百官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其中,地方长官知州罢任后和赴任前上朝谒见皇帝是制度化交流方式的重要一环。通过这种交流,皇帝可以了解外任官员的能力,强化臣僚对皇帝和王朝的拥戴,并通过与地方官员的面谈,国情民意,把相关的统治意图、政策法令贯彻下去。本文初步讨论了这种交流方式的演变及其交流的内容、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大一统”.这个大一统不仅指它统治的范围、疆域辽阔广大,更主要指它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大一统的缺点与西欧各封建国家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在监察制度方面也是十分突出的.为了维系庞大的封建官僚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如何完善监察机制、提高监察成效,必然成为历朝统治者殚精竭虑的问题.对监察的职能,元朝皇帝忽必烈说得再明白不过:中书是我的右手,枢密是我的左手,御史台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