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对如今我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关注,但是如何关注现实和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出场是现如今马克思研究学术界中所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对话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范式,通过对话,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现实之间产生对话。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对话范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的方法。同时,对话范式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也在我国的中国化及当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都在发生深刻变革.与之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题的变革,必将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当然,若仅看到哲学主题的变化,不可能真正发现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形态,还应该从变革方法论的视角寻找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形态”,即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这种方法和路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形态建构”研究不能代替“范式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研究也不能取代“形态建构”研究,两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时下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开辟了国内哲学研究领域的新大陆。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研究、解答马克思政治哲学问题域的起点。基于政治与哲学的互动关系,以狭义与广义、微观与宏观、价值与事实、理想与现实为研究视角,从而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多重理论意蕴,探析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有三大主导性范式———传统“教科书”范式、“实践唯物主义”范式和“回到马克思”范式。这三大范式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谱系的内在脉络 ,各种范式之间虽然具有不可通约性 ,但具有理论互补性与超越性。这样 ,清理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谱系 ,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部门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综合创新的重要范式之一.部门哲学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超越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而向生活实践回归的结果;研究对象的领域化与专门化、研究层面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研究性质的交叉性与中介性及综合性是部门哲学的基本特征;部门哲学在理论与实践、文本与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视域融合”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部门哲学的主要不足在于难以处理好部门性与整体性、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在社会问题日益领域化、复杂化的背景下,部门哲学仍将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和“前沿”.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多种形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是学界在研究马克思经典作家原始文本文献和反思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范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目前,该范式有两大代表性的研究重镇:一是以南京大学哲学系为研究基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文本研究学派”,至今经历了孙伯(矮)先生、张异宾教授和张亮、胡大平等中青年学者三个发展时期;另一个是以北京大学聂锦芳、王东等执旗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他们分别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当然,这一研究范式目前尚存在着国际化程度不高、大众化不足和学术梯队后继乏人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实的社会运动正在经历一个从神到人再到个人的过程。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实践的需要,必须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个体哲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留下了宝贵的有关个体的哲学思想。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个体哲学,需要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原著,倾听时代的呼声,吸收现代西方哲学和有关个体心理研究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创新问题,国内学者所提出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系之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和“非体系化”问题,从两个层面得以展开:(1)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体系,需要不需要建构一个科学而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2)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科学体系。二是“哲学观之争”。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等问题的不同理解,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当代形态的理论表达形式问题上。三是“研究范式之争”。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论表述而言,实际上可以归约为“超越”与“反思”两种不同的方式。前者主张反思性建构,纯属一种理性化表述,而后者则主张批判性建构,是一种实践性表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探索的逻辑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探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形态的不断探求、时代形态的不断建构和中国形态不断彰显的逻辑进程.不断深化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形态建构与重大基础理论双向推进、不断转化研究范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关注现实问题,然而如何关注现实与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在我们的时代“出场”,这是当代学界研究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和焦点.“对话”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研究范式,使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对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与中国现实对话.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话范式作为国内学界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无疑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探讨的出发点、考察人的视角、思维方式、社会历史观、认识论、社会发展目标的设定及哲学体系建构范式等方面,这些方面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当代意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是整体的建构。以往学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世界观的学问,或看成认识论,或看成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学说,都不能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为“纲”,以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为“目”的系统化的学说。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关键是要把握其哲学的逻辑体系及其意义延伸。  相似文献   

15.
深刻变化的时代需要我们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哲学思维,而创造出这样一种哲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理论维度,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哲学传统。就此而言,当代中国的哲学创造,就是建构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中国梦在哲学创新、实践转向、价值目标方面表达了这种回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7.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和核心范畴。改革开放30年,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本文梳理了学界从经验常识性范式、知识论范式、生存论本体论范式、艺术活动范式以及交往纬度、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历史观、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总体性等角度对实践概念的解读,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归纳,以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及范式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日益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通过探讨中国现实问题,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性质问题,在范式上采用"西方中心主义"、"中国中心主义"和"历史主义",尤其是通过"中国模式"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研究,对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哲学创新和发展的实现形式。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既以承认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存在为前提,又以"中国历史"向着"世界历史"的根本转换为背景,既是中国哲学面向世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更是中国哲学在各个民族的哲学逐渐融合为"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的一般哲学"的大潮中浴火重生的过程。实现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必须以其对"哲学",包括"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及其现代性的充分理解和反思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范式及其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否则就会因民族性的丧失,泯灭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意义;必须以解决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为旨归,以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为中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理论视域,牢牢把握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大势和趋向,实现从被迫现代性或追随现代性到引领现代性的历史转换,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在强调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克服地方性知识的局限性,否则只能是在片面强调民族自我的同时,放弃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着政治化、知识化和低俗化的"非哲学"施教方式,要彻底转变这种旧的教育观念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本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新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真精神,又直面了当下我国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