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名牌大学各大学科领域的世界排名和学术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大陆部分名牌大学的理科和工科的科研产出规模虽然较大,但其中高质量论文的比例较低,同时缺乏国际级学术大师和重大原创成果;生命学科和医药学科相比世界上的高水平大学还处在起步阶段;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为此,我们建议理性看待我国名牌大学及其学科领域现阶段所处的国际地位;坚定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领域的信念,继续加大对若干所名牌大学的重点投入;明确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尽快实现由数量积累到质量提高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统计1990年-2009年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学术论文的数量、篇均引用次数和零引用论文数,从规模、质量、低质科研、活跃程度、学科结构等五方面对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基础研究的产出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比较,分析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水平及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结果显示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基础研究规模经过大幅扩张,从2006年开始进入成熟期.质量相对于世界和AAU实现阶梯式上升,与AAU的质量差距明显缩小;但工学各学科间发展不平衡,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工程学和材料科学驱动,计算机科学贡献较小.虽然学科活跃程度远高于世界一流大学,但科研低质率与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差距仍相当明显;学科结构与世界一流大学呈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依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5年最新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2015-2016)》,从定量角度对中国学科发展的质量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中国学科竞争力的分析发现,中国学科的发展已很全面,22个学科均有中国科研机构的学科进入ESI排行;已有一些中国科研机构的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甚至前列。中国科学院就有14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其中10个学科位列学科排名前1%,被评为世界顶尖学科。但多数学科的发展在世界上还较为落后,经济学与商学、免疫学、综合交叉学科、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以及空间科学6个学科领域,在本次评价时间段内还未有中国科研机构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通过与美国科研机构的学科发展质量相比发现,中国进入ESI排行的科研机构数与学科数不仅在量上与美国有一定差距,在学科发展的质上,也明显弱于美国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有21个学科进入ESI排行,是进入ESI排行学科数最多的中国科研机构。除中国科学院外,进入ESI排行的学科数在10个以上的科研机构均为高校,可见高校是中国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虽然22个学科均有中国科研机构进入ESI排行,但是中国科研机构在22个学科的排名分布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仅化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3个学科的排名整体比较靠前,中国科研机构的一流学科建设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根据ESI数据库2002年至2012年的数据,对C9高校和美、英、澳研究型大学群体ESI前1%学科的论文产出规模、影响力、学科结构等进行分析得出:C9高校的科学研究产出规模已超英、澳大学群体,学科影响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群体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发展速度很快,且学科影响力发展速度高于规模发展速度.C9高校学科结构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结构差异较大,学科结构不均衡,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生物、医学、空间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5.
以软科公布的201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与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为依据,对世界一流大学拥有的世界一流学科数量以及世界一流学科在各大学和各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统计表明:世界一流大学通常在多个学科领域拥有较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也大多分布在世界一流大学中。近年来,我国高校无论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上,还是在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整体上,我国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较多,世界一流大学较少;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拥有的世界一流学科在数量上有一定优势,但学科领域的分布不均衡,世界一流学科主要集中在工学领域。“双一流”建设后续进程中应适当调整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强化学科发展的均衡性,从重点关注一流学科“点”的建设到更加关注大学的综合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基于CSSCI数据库对"双一流"大学研究地图进行探讨,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双一流"大学研究的关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大部分高产研究机构都表现出对"双一流"大学研究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将高产作者群中各位高产作者的"双一流"大学研究成果进行前十年(1998-2007年)和后十年(2008-2017年)数据相比,发现有减少趋势和有增加趋势的高产作者人数大致相当。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相关建设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内组建"双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或者"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心等机构,其专门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服务。基于CSSCI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呈现出八个研究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治理改革、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及其评价体系、"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此外,"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学科理论、方法路径和实践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进而不断完善"双一流"大学研究内容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57所美国大学协会(AAU)成员大学337名系主任的调查数据,从学校层次、学科类别与系科规模的视角,分析比较美国一流大学系主任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选任特征,结果发现:不同层次学校的系主任其职称和获最高学位的年龄有显著差异;不同学科的系主任其性别、学历背景、职称、任期、选任方式等特征有显著差异;不同系科规模的系主任在性别、职称和任期等特征上有显著差异。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系主任的基本特征,可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院系学术领导者的选任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二战以来美国陆续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这并非完全是大学自然发展的结果,还有美国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出于美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政策扶植与介入.美国建设一流大学的时间段主要集中于1941-1971的30年间,以1960年的<西博格报告>为标志,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中,联邦政府均发挥重要作用.联邦政府首先通过科技政策间接地扶持了一流大学的出现,继而采取专项资助的方法帮助一批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美国政府长期稳定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不同阶段具体政策的运作方式及其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流大学通过博士毕业生就业对非一流大学及高等教育系统产生溢出效应,这种效应是在特殊的学术劳动力市场环境下,由于两类高校的博士资源供需规模错位和配置能力不平衡导致的结果。它既具有提高非一流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准,推动学科发展与范式转型,促进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正效应,也会引发“学术漂移”和代际冲突等负面效应;溢出效应的强度受到市场波动、招聘政策、高校实力、学科特性与地理空间的影响。因此,要从战略层面看待一流大学建设,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完善教师教育制度,建立人才引进的配套制度体系,精准调整博士招生规模,科学运用一流大学的溢出效应,助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InCites数据库和ESI学科分类,比较中美高校在22个学科的科研产出规模、质量、影响力差距和活跃学科分布特点。研究发现:中国C9高校科研产出规模普遍提升,但不同学科呈现不同特点;美国10所高校的科研产出规模与质量相对一致,中国C9高校存在不一致现象;美国10所高校对理学关注度已明显下降,空间科学和交叉学科变得炙手可热;中国C9高校从偏重理工向多极化转变,交叉学科关注度重现,生命科学和医学在个别高校中关注度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地方综合性大学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要有坚实的理科基础支撑,而衡量的标准是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理科人才。传统的、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理科综合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理科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中师范教育的新模式,培养高层次的理科师资人才;大力发展应用性理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台海两岸清华大学的存在是一个分裂国家存在的有趣现象。本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联系台海两岸大学发展的国际与国内环境,对两岸清华的发展状况与院系设置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清华发展更多地受到国际与国内政治波动的影响;(2)北京清华的学科建设程序是工科→理科→管理→科(人社会科学),较多重视实用学科;新竹清华的总体建设程序是工科→理科→科→管理,更多重视基础性学科。(3)新竹清华较早实行学院制及综合性学科布局;北京清华在院系设置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据此,本研究提出了改进的相关思路与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研究中,人们更多把目光集中在政府的科技政策、经费投入、办学自主权、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这些因素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专业应用学科的生成和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机制。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能够常盛不衰,与其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总是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捕捉到新的知识增长点,从而把握学术发展前沿,引领社会发展。本文试图从知识生产模式和学术发展机制上探讨研究型大学既能灵活多样又保持自身学术传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创新学科布局 规范院系设置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我国名牌大学纷纷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努力向学科布局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名牌大学的学科综合化程度还不高,学院设置大多数以一级学科为基础(59%),按学科大类设置的学院仅占31%左右;相比之下,30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学院中81%按学科大类设置。同时,我国实行本科专业目录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各自独立运行的模式,存在名称差异大、代码不统一、学科专业设置不够科学等现象。为加快我国名牌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我们借鉴美国学科专业目录(CIP)设置及世界著名大学学院设置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国家制订统一的学科专业目录,科学合理地划分学科门类,规范一级学科设置、淡化二级学科,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预留发展空间;名牌大学整合院系体制,减少学院数量,提高学院设置的学科层次,按学科大类或学科群设置学院。  相似文献   

15.
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起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我国高水平大学应根据科技发展态势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吸取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经验,以大项目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战略起点,合理配置资源,创新学科管理机制,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海洋类高等院校在办学思想、目标定位与学科专业等方面存在趋同化的弊端。海洋高等教育目标定位应以海洋特色为立足根基,各海洋类高等院校办学特色应围绕海洋特色学科与专业建设、海洋科技前沿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及区域经济服务而进行凝练。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与人文学科建设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构建大学的人文精神,必须加强人文科学建设。人文科学是从哲学高度对包括人文主义与人文学科在内的人文活动原理的系统研究理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在现代化历史条件下分蘖出来的对立统一矛盾体,二者在当代科技与人文形势下已经趋于相互渗透与依赖。大学强化人文教育,加强人文科学建设,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改革高等教育结构,打破文理分家、理工分校的局面;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建立综合性的学科和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同时还应努力营造适合大学人文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大学教育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