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变体.方言也有书写符号.桐乡方言是吴方言的次方言,属浙北片,既有吴方言的一般特征,又有其“个性”,如无摄口呼.桐乡方言的书写符号可从古字典及今之地方志中找到,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2.
江苏泰兴方言处于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交界地带,语音呈现出了吴方言向江淮方言过渡的特点。本文将泰兴方言语音与北方话、江淮方言、吴方言、晋语、客赣方言和徽语的语音特点进行比较,了解泰兴方言与其他方言语音的差别和联系,并结合泰兴历史地理概况,总结出泰兴方言的局域特征。  相似文献   

3.
吴方言称谓语在语音、词汇层面都有其区别于普通话的独特性,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更是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在具体语境中吴方言称谓语所包含的语用含义也是丰富多变的.从语用学角度看吴方言称谓语的使用有助于理解其丰富的语用内涵,进一步揭示这种语言现象在言语交际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吴方言区人们学习普通话,习惯上往往偏重于语音的辨正,常以纠正方言读音,达到普通话读音标准为满足,仅如此,这对学习普通话说来,充其量只是解决一个朗读问题.而在口语或书面语言中,仍不时会夹杂一些吴方言词语,也并不感到不妥,结果就出现了与“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不相一致的所谓普通话(自然还包括语法等问题).这原因很简单,就是由于忽视了对吴方言词语的辨正.其实,吴方言与普通话比较,不仅在语音上,就是在语汇上也明显的不同,只是不少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罢了.对于吴方言区人们来说,吴方言词语不但面广量大,而且,耳熟、口熟,听起来顺耳,说出来自然,可是给普通话学习却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活的吴方言(主要是宁波方言)和文献中的吴方言材料为依据,对《汉语大字典》不曾收录的若干吴方言词义进行抉发、诠释、举证。这样做,既便于弄清这些方言词语的源流,又可以补苴《汉语大字典》义项方面的缺漏。  相似文献   

6.
吴方言内部分歧显著,但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成分.吴语区学生在学习外语、古代汉语的时候,应充分利用自己方言中的语言因素.在学习英语时,应借助吴方言中存在的古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舌叶音、喉音等来帮助发好英语中的这些音;在学习古汉语时,也可运用吴方言中存在的大量入声字和古语词的语音词汇优势,帮助理解和掌握古汉语中的音韵和词汇知识.总之,在学习英语和古代汉语时,吴语区的学生应尽力发挥方言对英语学习和古代汉语学习的正迁移,克服普通话的语言因素对上述语言学习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7.
吴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和英语语音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区别。在英语语音习得的过程中,吴方言者往往会带有方言语音的特色,给英语语音的习得带来正迁移和负迁移影响。近年来,虽然关于吴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对吴方言内部语音特点的看法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歧。吴语区语音的特点并非完全一致,因此吴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到更小的方言地域进行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方言中存在着大量普通话中所没有的极具方言色彩的词缀,如"搿、仔、里、笃、叫"等,词缀的丰富多彩也是吴方言个性魅力的一个体现。本文选取吴方言中的一个特殊词缀"叫",分析了"叫"作为一个虚词语素充当附加式副词、附加式状态词和拟声词后缀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9.
方言是对部分古汉语的现实反映,其中吴方言更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及语音。所以,对吴方言进行共时、历时的纵横考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隶属于吴方言的温州方言中表“馊”义的[?ji^33]进行方言本字的考察,论证“馇”及“偈”较之近代及现代方言志中所使用的“蔫”更具备充当[?ji^33]的本字的资格。  相似文献   

10.
萧山话是吴方言中的一种次方言——绍兴话的一个分支。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有一个方音辨正的问题。吴方言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因此作为吴方言分支的萧山话,在方音辨正时会遇到许多问题。本文从传统音韵学入手,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通过许多具体事例论证了萧山方音的辨正问题。文章对人们认识萧山话,对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吴方言,对萧山人更好地学说普通话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大量运用吴方言,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特点。本文对鲁迅小说中的吴方言做了梳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鲁迅使用方言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印有家 《现代语文》2006,(10):88-89
所谓方言,就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按通俗说法,就是那些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以地区、族群等划分的"小众化"语言.我国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七大方言区,七大方言区内又有很多子方言区.  相似文献   

13.
现代镇江的方言自公元4世纪开始因移民的不断植入,而从吴方言演变为北方方言;又因为地理和经济的原因,在镇江一线形成吴方言与江淮方言的过渡带。在过渡带呈现出一系列相应的语言特征,其发展趋势是江淮方言成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4.
任何母语发音都会对第二语言的发音产生正负两方面的迁移,克服发音负迁移是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环节和任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语言及吴方言的发音特点,比较吴方言与英语发音音位的异同,找准吴方言对英语发音的迁移点,帮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主动克服母语及吴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干扰,通过对比教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突出英语发音的整体性,减少乃至消除母语及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15.
场口镇是杭州从属于富阳市的一个人口较多的乡镇,其方言属于吴方言太湖片临绍小片.这里的方言与富阳市区的方言有较大差异.笔者对场口镇方言的代词系统做了一个基本的整理,在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上进行初步的研究,发现:场口方言的代词系统在数量上与普通话相近,但在发音和形式上与之有异.  相似文献   

16.
泰兴方言属于江淮方言通泰片,介于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交汇处,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方言之一。从历史上看,泰兴方言多与北方方言相通,又有吴方言为基础,保存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古语词亦比较丰富。通过对泰兴方言古语词的考释,可以进一步理清方言的历史层次,揭示它的发展规律,以今证古或古今互证,对方言史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语间迁移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本从吴方言语言特点人手,在例证、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问题,并提出了教学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论述的吴语小说是指以吴方言为小说表述语言,主要描述以上海为中心的吴地世俗民情的小说。吴方言小说在十九世纪后期年代到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文坛上一度大放异彩,似流星划过天空。它作为研究吴文化的范本,永存于方言研究学者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19.
海宁方言属于吴方言,有着丰富的连读变调,海宁方言中的连读变调和声调类型,语法结构有关.本文对海宁方言两字连读变调作了初步分析,发现了不同声调连读变调的基本规律,特别提到了动宾结构字组连读变调特点和阳平阳去在变调中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直接以IPA转写进行距离计算、转写为ASJP码后进行计算、转写为修订版ASJP码进行计算的比较,发现采用修订版ASJP码后的计算效果最符合汉语方言的实际表现。同时,还分析了65个汉语方言语档的系统发育树和系统发育网络,结果显示:东北官话与闽方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远,处于其间的依次是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北方官话/中原官话、晋方言、客赣徽湘等方言、吴方言、粤方言;客赣徽湘等方言过渡性特征明显;汉语方言中接触表现突出,闽方言和吴方言内部接触相对少一些,北方方言和过渡性方言的内部接触非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