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雅、俗文学的对立、融合历史悠久,唐以后较为明显,宋元以来俗文学强烈地冲击着雅文学。明末至清中叶,雅文学与俗文学尖锐斗争,使得俗文学突飞猛进,在当时的文坛占据了主要地位。嘉靖以前,士大夫正统文学拒绝接受俗文学影响而日趋凝固和僵化。压制不行,就改用渗透,力图将封建正统思想灌输到俗文学的体系中去。至明代中后期,雅俗文学既有尖锐的对立又有大规模的相互渗透,从而使俗文学盛行一时,并促进了拟话本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作为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的杨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秉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对杨慎典籍的校勘整理;二是对杨慎诗学和文学创作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对杨慎俗文学的研究成绩较大;三是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包括杨慎哲学、考据学和古音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在元以前一直以雅文学为主流,而元代则以俗文学为主流。元代俗文学的主流地位表现创作主体的平民化、文学体裁的叙事化、审美情趣的世俗化、文学功能的娱乐性及欣赏主体的大众化等诸多方面。俗文学之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既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自身演化的结果,也与元蒙王朝异族统治带来的众多“异质”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解读《文心雕龙.乐府》篇可看出刘勰对以乐府民歌为代表的俗文学是持蔑视、排斥的态度,这与他宗经的儒家道统思想、尚文采轻质朴的时代文风及担忧俗文学对雅文学的过分冲击有关。虽在特定的框架范围内,刘勰对俗文学也做出了某些肯定,但终是为了提升雅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5.
1988年一年里,许多同志对文坛自1986年以来处于冷寂状态发表文章,慨叹雅文学(也称严肃文学、纯文学等)失去了市场,失去了轰动效应,批判俗文学(也称消遣文学、大众文学等)夺走了读者,毒害了读者。这个文坛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必须思辨的问题:一是雅文学为什么失宠?二是怎样看俗文学的崛起?由此而又引发出一个问题:文学是否应该走“雅俗共赏”之路?  相似文献   

6.
近一百年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上。这一时期杨慎文学研究可以看做是明清时期杨慎文学研究的余绪,虽然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大都未能摆脱前人的藩篱。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对杨慎的研究愈来愈全面。其中50—70年代杨慎研究相对沉寂,从70年代末开始杨慎研究逐渐得热起来,特别是80年代可以说是杨慎研究的一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来杨慎研究方兴未艾。本文从生平与著述整理、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理论、古音学与修辞学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杨慎研究加以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产生的俗文学概念,经历了萌兴、发展、繁荣、消歇、回归的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民间文学、雅文学纠缠不清,未能建构起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始终得不到学界的肯定,于学科边缘中徘徊挣扎。本文从俗文学与民间文学、雅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寻求俗文学学科在当今新形势下存在的合理性,以期能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大众文学热点,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精神需求,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媚俗倾向,缺乏更高的艺术追求。这种现象恰与雅文学创作中忽视阅读对象的倾向形成两极。但是,雅文学中也出现向大众文学创作介入渗透的倾向,即在接受借鉴俗文学传统的形式技巧同时,试图打破和改造其已趋程式化的模式。雅俗文学之间若能互补融合,对文学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俗文学是相对于雅文学而言的,它来自于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和话本小说;来自于民间的传奇故事;来自于西方的推理小说,侦破小说、惊险小说.通俗文学与雅文学在性质上的主要区别在于:“雅文学是人学,灵魂之学;俗文学属于故事学.”①雅文学以人物为情节的重心,而故事情节退居为次要位置,俗文学以情节作为作品的重心,以其曲折、离奇、紧张的悬念、快捷的节奏取悦于读者.  相似文献   

10.
明代状元杨慎谪滇游历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云南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诗词作品。通过对杨慎部分诗词名篇的梳理、评介和赏析,可以让世人通过他的诗文更全面地认识到云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将其运用在旅游服务实践中,以提升云南旅游的文化形象,促进云南旅游文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通俗”起家的文学巨树,分成俗文学与雅文学两个枝杈,俗文学经流变发展形成四大子系;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曲艺文学及现代化音像传媒中属于大众通俗文艺的部分。要将雅俗文学作精确的分界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可定义它们为“雅文学”与“俗文学”;在现代文学时段中,则可定义为“知识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目前,因循文化市场的规律,两个文学分支渐有靠拢的趋向,甚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适俗”但不“媚俗”。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12.
雅与俗观念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观念,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雅文学与俗文学一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在俗与雅的影响,嬗变和演进的交替中,中国文学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主流文体越来越通俗化,文学消费主体越来越大众化,这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和基本规律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学史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描述,对当下中国文学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刘丽芳 《教师》2016,(5):18-19
雅、俗是文学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两者有对立互补的关系。从中国文学的发展来看,文学的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因为存在雅文学的俗化,以及俗文学的雅化。本文首先指出了传统文学的雅俗之辩,之后研究了雅俗文学的互动问题,最后指出了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文学的雅俗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丹铅总录》是明代文献学家杨慎的一部杂考笔记汇编。本文论述了杨慎的文献学思想和方法。杨慎的文献学思想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充满着辩证法的思维;杨慎在运用文献考证研究的方法上,不仅能吸取前人之长,而且在重视子部、俗文学与金石方志等资料方面独有建树。  相似文献   

15.
姚瑶 《语文新圃》2010,(2):22-23
有人说,俗文学是一种消费文学,我承认。有人说,俗文学是不上大雅之堂的,应该站在雅文学的角度去抵制它。那么,我是万万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16.
俗文学是明代最受关注的文体,文人将其真挚自然、浅显俚趣的风格引入雅文学创作,使得雅文学表现出明显的俗化倾向。从诗的俗化、词的俗化、文的俗化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万历年间雅文学的俗化倾向,揭示晚明文坛俗化的整体风格,表明明代由雅入俗的审美标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梅鼎祚是明中晚期“雅俗兼长”的布衣文人,20世纪以来对他的研究基本上是“崇俗黜雅,俗热雅冷”。学界研究主要围绕梅鼎祚俗文学展开,并在生平、戏曲、小说方面取得了丰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自问世以来一直很受欢迎,影响经久不衰,其作品本身也拥有出色的艺术成就,按理应跻身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之列。但长久以来文学界给它的定位并不高,这与它的通俗性有关。其实,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藩篱,并且这“藩篱”更不应成为阻碍优秀的俗文学作品被认为是经典作品的潜在因素,经典作品应该好看耐读,是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歌向现代歌词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人们文化生活的歌词,在现、当代文学史中没有其地位。它应当是现代文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因为从其影响和社会功能上或者与诗的渊源关系上看,都应有它的地位。它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手法高妙,现当代文学史应确立歌词的文学地位,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世俗的俗文学嬗变为雅文学。  相似文献   

20.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论范畴之一。将历代关于"雅"的论述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雅"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富于变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审美典范,"雅"对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文学文本的审美风格、文学创作的原则、文学鉴赏的标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内涵和审美意旨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是文学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研究古代文论中的"雅"范畴对指导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发展现代文学理论、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