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琴于200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琴器"之上。在琴制上,是将"道"与"器"完美结合,依易学"观物取象"之理而造,其深意是"君子所以比德",其中包含着五音、五行、五端、五事及至人体五脏之间的相互映衬、相辅相成的关系;良质美材与用工精良是琴材之美的核心,良质美材是取天地之灵气,精工细作使琴成为承载着文人精神的"作品";弦与徽是使琴能够发出动听感人声音的关键,古人通过七弦、徽位与声律关系的"弦象"问题,将古琴琴器之美,上升到道德层面。  相似文献   

2.
古琴,又称七弦琴。考其创制,相传有伏羲、神农、黄帝等“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说法。绵延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堪称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拨弦乐器。证诸中华元典,如《尚书》、《礼记》、《左传》等典籍,颇多与琴有关的记载。至于《诗经》里的“琴瑟”之句,比比皆是,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纵观古琴艺术发展史,上自先秦,下迄明清,名曲名谱不胜枚举,名师名家传承不绝。“士无故不撤琴瑟”,在以礼乐为本,至隋唐以后形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格局中,古琴以其无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登堂入室,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喜爱。琴棋书画并列四事,古琴位居其首,琴道琴艺已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中感荡心志、宣泄幽情的载体,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国宝家珍。  相似文献   

3.
故宫博物院"金漆花鸟琴"为清宫旧藏古琴,与其它传世古琴不同,它的漆地表面有用金粉和颜料描绘的龙纹、花鸟、山石等纹饰,琴上龙纹图案,琴侧的花菱纹,琴面和琴背的花卉等,均与传统中国漆器上的纹饰存在明显差别,具有日本纹饰的显著特征。从髹漆工艺看,琴上纹饰和花鸟图案,创作技法上采用日本平莳绘、高莳绘、色粉莳绘等不同莳绘的髹漆技法。考察日本古琴发展及中日贸易关系,江户时代(1603—1867年)后期,古琴在日本颇为流行,并一度在日本成为一种时尚,古琴文化的发展在日本达到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张"金漆花鸟琴",具有江户时期日本莳绘漆器的艺术风格,应该就是受中国古琴在日本盛行风气影响的产物,它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莳绘工艺品,而后流入中国,并为宫廷所收藏。此琴进入清宫的时间,当在乾隆末期前后。  相似文献   

4.
孙伟 《兰台世界》2014,(12):185-186
七弦琴曲《潇湘水云》是宋代浙派宗师郭楚望的代表作,结构完整,跌宕起伏,是我国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古琴作品。在琴曲中,郭楚望充分抒发了自己对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担忧,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相似文献   

5.
七弦琴曲《潇湘水云》是宋代浙派宗师郭楚望的代表作,结构完整,跌宕起伏,是我国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古琴作品。在琴曲中,郭楚望充分抒发了自己对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担忧,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相似文献   

6.
故宫博物院"金漆花鸟琴"为清宫旧藏古琴,与其它传世古琴不同,它的漆地表面有用金粉和颜料描绘的龙纹、花鸟、山石等纹饰,琴上龙纹图案,琴侧的花菱纹,琴面和琴背的花卉等,均与传统中国漆器上的纹饰存在明显差别,具有日本纹饰的显著特征。从髹漆工艺看,琴上纹饰和花鸟图案,创作技法上采用日本平莳绘、高莳绘、色粉莳绘等不同莳绘的髹漆技法。考察日本古琴发展及中日贸易关系,江户时代(1603—1867年)后期,古琴在日本颇为流行,并一度在日本成为一种时尚,古琴文化的发展在日本达到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张"金漆花鸟琴",具有江户时期日本莳绘漆器的艺术风格,应该就是受中国古琴在日本盛行风气影响的产物,它是日本江户时期制作的莳绘工艺品,而后流入中国,并为宫廷所收藏。此琴进入清宫的时间,当在乾隆末期前后。  相似文献   

7.
"君弦"指古琴第一弦,是基于琴弦与五声的象征意义而言,不能与五声对应的具体音高及其比例关系混淆。通过妙玉口中的"无射律"可以推知,黛玉调弦换调后所用的弦式是紧五慢一调,这与黛玉弹琴时的情感、情绪正相呼应。这一情节的设计,不仅反映了后四十回有意模仿前八十回的写作风格,也展现了作者接续前八十回故事框架及人物命运走向的努力。然而,与前八十回相比,作者对古琴专业知识、专业文献与小说人物、情节之间关系的处理,显得"消化不良",对前八十回情节的呼应和故事框架的接续,也过于刻意。这意味着,后四十回作者有着高度自觉的"续书"意识,使得百二十回《红楼梦》成为了相对完整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正县,是中国行政区划和政府管理体制中的基本单元。"县制"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在两千多年的世事沧桑、王朝更迭、治乱循环诸多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地方制度虽屡经变化,但"县制"基本保持了稳定,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历行不废,可见县制是不二选择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最佳运行机制,在维系中国社会的稳定和促进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与繁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9.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1):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期,古琴的审美价值取向却与现代不同.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更替的角度略论这一时期古琴文化功能和审美角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古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孕育出古琴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宋代时期,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文人、僧人因在古琴上有共同的审美追求而交往密切,尤其出现了儒佛相容的现象,为琴僧师传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对北宋琴僧师传体系的琴乐传习进行研究,以期为古代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琴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泛的乐器之一,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存世的古琴图像和古琴实物资料可以为证。就目前所知,相关图像分别见于孙吴朱然墓漆盘、佛爷庙湾西晋墓彩画砖、南昌东晋墓彩画漆器、顾恺之《斫琴图》、邓县学庄彩画砖、南京西善桥刘宋墓模印砖画、丹阳萧齐三陵模印砖画、大同北魏宋绍祖墓石椁内壁彩绘画、巩县北魏石窟寺造像、杨子华《校书图》等;实物则有日本正仓院藏金银平文琴等,均具很高的参考价值;另有一些存疑图像、伪作之器及学界误释者,亦有助于澄清史实,推进古琴历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古琴乐师朱权,是中国历史上生命的沦落与艺术的创作呈鲜明对照的特殊人物,他将古琴艺术与戏曲理论相结合,建立了曲品式批判体系。通过追溯朱权,折射了中国明初戏曲从资料记录阶段向理论描述阶段的迈进。  相似文献   

13.
孙伟 《兰台世界》2014,(5):96-97
古琴乐师朱权,是中国历史上生命的沦落与艺术的创作呈鲜明对照的特殊人物,他将古琴艺术与戏曲理论相结合,建立了曲品式批判体系。通过追溯朱权,折射了中国明初戏曲从资料记录阶段向理论描述阶段的迈进。  相似文献   

14.
岭南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在高度都市化的珠三角地区,岭南古琴文化空间具有与当代社会生活异质而又并置存在的独特性,体现出当代古琴传承人和爱好者们个人和团体的经济能力、政治地位、社会号召力,是当代都市的"异质空间",体现了岭南琴人的行为、经验、心理状况、集体记忆。这种作为文化记忆场所的"异质空间"具有特定的生成条件。根据古琴文化与文化生态条件的相关程度进行区分,具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生态条件的整合即构成了古琴的"文化生态壁龛",它超越了实体空间的范畴,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心理内涵:岭南琴人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洞见;士人的审美品位、风度与道德情操;相关的古琴文化知识。对古琴文化进行活态传承保护的空间基础就是建设岭南古琴文化生态壁龛,使文化形态、审美内涵、空间整合、社会生活条件和群体关系等文化要素得以有机地组织起来,这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艺术在当代保护、传承的生态依据,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生存、发展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和丰富,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现象在博物馆得以重现,古琴雅集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博物馆人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依据个人所见所思,阐释了古琴雅集与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的关系,并提出了古琴雅集在博物馆如何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2):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古琴音乐文化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无论是古琴的音乐演奏、文化的建构或者是琴学思想的传播在宋代都得到了空前发展。本文对宋代古琴音乐的发展之路、古琴和皇室以及士大夫的关系以及北宋方外琴人进行了分析,并对《琴史》作出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之时,是中国制瓷业发展历史上较为特殊的时代,通过文人画的审美趣味为瓷器艺术增色不少,在浅绛彩瓷的装饰和器型上实现了创新发展,展现了该时期瓷画的崭新面貌。  相似文献   

19.
合作学习思想在中国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其核心思想是主张学习者之间的互相讨论及互相学习。"一人教战,教成十人"、稷下学宫中的"期会""、鹅湖之会""、小先生制"是中国历史上合作学习思想的典型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167年,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开始进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帝刑制改革.是奴隶制"五刑"向封建"五刑"制过度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