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大国围绕油气资源和通道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油气地缘竞争也逐渐呈现出海陆角逐均势发展、供求关系多元化和油气合作区域化的新趋势.文章分析了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地缘政治风险.提出中国在拓展海外油气供应渠道的过程中,应把握"有限扩张"原则,在全球的能源竞争格局和区域能源竞合大势中"避风就势.联合抗衡".这些策略将有助于中国在世界油气地缘封锁中成功突围和实现油气供应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一、 全球地缘经济的演变对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影响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及国家集团间的政治、军事关系逐渐淡化乃至消除,地缘政治观念开始为地缘经济观念所取代,国际竞争已经由军事竞争转变为科技、经济的竞争,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亚太的一些国家和地区80~90年代初经济发展最快,逐渐成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东亚地区还发生了包括中韩建交、中俄关系改善、中日关系稳步发展,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以及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缓和等一系列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准备了客观条…  相似文献   

3.
冰冻圈地缘政治时代的到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导致冰冻圈的快速融化,并由此引发对冰冻圈特别是北极地区资源和航道控制权的争夺,世界正进入一个由气候变化驱动的地缘政治时代。文章在分析冰冻圈地缘政治形成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冰冻圈地缘政治(学)的内涵及特征;并从现实主义视角分析近20年来发生在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态势,包括北极五国对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的竞争,以及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围绕北极资源、航道控制展开的军事部署和斗争。最后,提出了中国参与冰冻圈国际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礼茂  李红强 《资源科学》2009,31(10):1633-1639
中国周边国家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周边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中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与周边的东亚、东南亚、中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在油气领城的合作和竞争,并分析了其地缘政治影响,主要结论包括:①东亚主要是中日之间的能源竞争,竞争态势近期有进一步加剧之势,中远期如果不考虑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因素,两国在海外的油气争夺会趋于缓和;②东南亚的油气合作取决于南海领土争端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只要争端不成为地缘政治操作的工具,南海的油气合作才有可能;此外,中国需要在南海首先开发起来,然后才能谈得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否则只能是"搁置争议、别人开发";③中亚应成为中国周边油气合作的重点,中亚地缘上与中国接壤,进一步向西可延伸到中东、里海,中亚是中国平衡俄罗斯能源影响的重要因素,只有与中亚的合作进展顺利,才有效牵制俄罗斯能源地缘政治工具的作用发挥;④俄罗斯不是一个十分可靠的能源合作伙伴,只能是中国能源的重要补充,不能作为主要依靠.  相似文献   

5.
赵丹琦  杨小芬 《科教文汇》2008,(32):210-210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着重阐述了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潜在威胁,最后从构建安全的国际环境、周边环境、国内环境和加强国防力量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地缘政治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时代的到来继承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地缘政治的理论与现实,地缘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深刻地改变了大国关系以及相互力量的对比,地缘政治的内涵、外延以及逻辑上出现相关变化。对于中国来说,要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机制建设,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防止信息霸权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妥善处理地区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态势及中国的政策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郎一环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8,30(12):1778-1783
石油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地缘政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石油供给与消费的地理分布及空间运输通道是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基本条件,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对三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决定因素。未来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呈多极化趋势。对格局演变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主要有美国、OPEC、俄罗斯等,他们共同控制着石油世界。发展中消费大国的影响力正在成长,已经对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应对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中国需要制订石油地缘政治战略规划,应对“一超多极”格局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以多元化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减少对个别地区的依赖,分散风险,应对石油供应安全风险;充分发挥中国地缘政治优势,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加强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加强与亚太地区主要石油消费国(日、韩、印)的合作,共同应对石油供应安全挑战;加大深海油气、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应对未来油气资源短缺。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总结既有地缘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缘政治理论的不足之处,认为既有地缘政治理论宏观性太强,理论缺乏国际伦理基础,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现实。文章将经济学的外部性概念引入地缘政治领域,提出了地缘战略外部性概念,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地缘战略会产生外部性,且外部性随国家的规模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大而变大;通过负外部性最小化可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负外部性最小化应该成为地缘战略优化的目标。地缘战略具有外部性的特点对地缘战略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文章认为,地缘战略研究应将区域或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应探索建立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加强地缘政策及其效果的系统性研究;重视地缘政治的历史案例研究。文章以负外部性最小化为指导原则分析了守成大国和我国(新兴大国)的地缘战略选择,认为正外部性最大化是守成大国最核心的地缘战略利益,遏制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是守成大国的霸权战略思维。文章分析了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我国"一带一路"地缘战略应该注意的重大问题:(1)加强世界和周边区域地缘政治格局的系统性研究,努力实现地缘战略负外部性最小化。(2)尊重西方守成大国的地位和利益,增加同西方守成大国的交流沟通,降低因形势误判而发生正面冲突的概率。(3)切实提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领域的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加以自己为核心的地缘政治体系的层次和外围国家的数量,绝不追求地缘政治地位的正外部性(霸权利益)。(4)借鉴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及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增加地缘政策储备,为化解可能出现的地缘政治危机提供足够多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9.
李红强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9,31(10):1647-1653
近些年来,中亚因其丰富油气资源和独特地缘战略地位引发了激烈的大国博弈,揭示和探究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对于理解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各国对中亚战略调整和制定中国利用中亚能源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释中亚油气资源及其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地位的基础上,以中国在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力量变化为主线,并结合各国对中亚能源的争夺,对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刻画了各演进阶段的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和各国对中亚能源的争夺局势,阐释了中国对中亚能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中国力量在格局演变中的变化.最后,从中亚能源出口国、进口国和输送过境国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对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石油进口运输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岩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8,30(12):1784-1790
稳定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石油进口中存在的过分依赖海路、航线单一等问题是能源运输安全的薄弱环节,是威胁国内能源稳定供应的潜在隐患。本文根据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进口来源数据,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进口石油线路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石油地缘政治态势,并对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和中亚等重点区域运输线路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对中国石油运输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石油进口运输安全方面的确存在过度依赖海运和马六甲海峡航道的风险,但目前情势是可控的;作为新兴的石油消费市场,中国对既有的国际石油产销格局的影响并不必然构成冲击,可以通过协调国家关系,以良好的参与者姿态逐渐融入国际石油市场;中国未来较为理想的石油运输格局是形成东部沿海、西北、东北和西南四个能源进口方向,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海陆并重”、风险分散的进口运输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