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作为传统文化主导思想的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宋明时期得以传播和普及,其主要原因就是将教化的思想内容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从而“化民成俗”,取得了“大众化”的实际效果。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相结合,还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使之真正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并成为普通百姓和整个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当时该刊并不显眼,作者来源亦很狭窄,发行量也并不大。《新青年》的名声鹊起,及至发展成为一场规模宏大,影响全国知识界的思想启蒙运动,是在其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帜以后的事,这与胡适的介入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探讨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的示范意义,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  相似文献   

3.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当时该刊并不显眼,作者来源亦很狭窄,发行量也并不大。《新青年》的名声鹊起,及至发展成为一场规模宏大,影响全国知识界的思想启蒙运动,是在其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帜以后的事,这与胡适的介入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探讨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的示范意义,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4.
1917年到1920年是中国新学理论发难、探讨以及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以《新青年》为阵营,围绕着学革新问题分成了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两大学改良派系。本试图通过还原、分析这两大改良派系的分歧、对立,来说明陈独秀、胡适的学主张分别代表了新学发生期的两种不同建设思路和模式;进而说明中国新学中的两大创作阵营——“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分别是陈独秀、胡适艺术思想的承担、实践。  相似文献   

5.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敦煌文献考察了社会生活的经验与规则在唐宋时期对于敦煌大众的意义.对敦煌大众来说,社会生活的经验与规则既是常识,又是思想,更是一种秩序和制度,因此,知识不是思想的背景,而是与思想的统一.由此出发,通过对流行于敦煌地区的通俗读物的分析,并将其纳入思想史的视野,探讨在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中真正影响敦煌大众生活的知识与思想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苍凉暮年:胡适的两难选择与勉为其“择”张先贵有道是,人生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在人生、天地这个舞台上,人人都在演戏,只不过有种种区别而已。胡适也不能例外。“胡适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是复杂而又曲折的,可以说,在不少方面,他都是以喜剧始,以悲剧终,中间则不...  相似文献   

8.
温利 《今日教育》2013,(5):39-39
偶读集录胡适散文、随笔的《读书与胡说》一书,对这位“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位中心人物”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初期,胡适被冠以“资产阶级思想代表”,那场对他全面否定的批判运动后,人们曾一度对其噤若寒蝉。然而,从唯物主义的历史眼光来看,胡适在文学、史学、教育等诸多学术领域中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他一生毁誉双重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福建与台湾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舞台。“九一八”事变后,在“树立科学的文化”“致力地方的历史”等学术语境影响下,福建协和大学福建文化研究会创办、出版学术刊物《福建文化》,传播海洋物质文明、海疆管理机制、海洋人文思想、海洋精神品格,建构海洋文化认同,培植民族自信力;并通过田野调查、公开讲演、学社沙龙、乡村服务等公共传播渠道拓展海洋文化知识的社会影响。其所倡导实践的“历史的眼光” “科学精神”“分而为之”的学术传播理念,为中国海洋文化“科学化”进程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胡适在五四时期参与的文学论争主要有两类:新文学建设论争和文化政治论争。新文学建设论争中,胡适以学者的态度、试验的精神倡导“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创作、理论虽不乏幼稚和欠缺,但推进了整个新文学运动发展,胡适本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整理国故”论争为代表的文化政治论争中,继续秉持学者作风的胡适却成为新文化的“叛逆”。此间胡适论争角色变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思想、学术的倒退,而是时政潮流选择的变化,文学和文学论争的标准常常是在文学之外的。  相似文献   

11.
一、试从乾嘉考证之学盛行的政治背景上看胡适“反理学”的历史渊源。二、胡适在宣传费密的反“道统”学说中所表露的反人民本质。三、胡适在曲解顾炎武思想和汉视王船山志度中所表露的反爱国主义本质。四、胡适在宣传费密的“反义理”学说中所表露的腐朽利己主义本质。五、胡适在曲余戴东原哲学中所表露的腐朽利己主义本质。自从我们展开了对胡适的批判以后,关于胡适在政治行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历史方法等方面的反动本质,差不多都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胡适这个帝国主义走狗的买办官僚,在这些方面的重大欺骗,已没有人相信了。可是我们对于他在学术各方面的反动阵地,还不能说已经在到彻底肃清的地步。胡适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及其当代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发掘“各个时期”的历史之迷 ,而在于更深刻地研究人们生活于其间的“这一个”社会 ,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 ,对社会历史的分析要实现“实然”和“应然”的统一 ,具体地分析社会历史进程。马克思历史哲学的这一思想 ,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当代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头、通灵宝玉与贾宝玉之“人生梦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中,“石头”的故事是贯穿全书的,它是作者所精心安排的一篇富有寓意的神话,是所谓的“荒唐言”。此一“荒唐无稽”的故事在《红楼梦》之整个艺术结构中的作用,乃是至关重要的,它所具有的思想上之意义和美学上之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将“石头的神话”与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梦幻”相结合,体现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的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感受,体现了他对于人生之价值和意义的执著不懈的探索和追求,同时,还体现了他的进步的世界观和杰出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4.
书架     
《今日教育》2012,(9):45-45
《胡适的理想国:胡适人生告自文录》 “梦想作大事业,人或笑之,以为无益。其实不然……今日大患,在于无梦想之耳。”“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  相似文献   

15.
人权运动时期胡适思想评析赵慧峰胡适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他在以新文化运动的骁将驰聘于20世纪中国文坛的同时,也在政治领域中留下了复杂多变的人生轨迹。深入探讨胡适的政治活动,具体分析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是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16.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提出了自己的女性主义观念。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大陆胡适研究的兴起,胡适的女性主义思想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出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著述,这一课题已成为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面对我国种种社会矛盾问题,在新文化阵营领导人内部发生了分歧,并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场争论对探索当时中国的出路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回顾“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过程,梳理胡适的思想并对之进行评价,能够为我们解决当前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以“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生命观是梁漱溟思想的核心。梁早年笃信佛学认为欲望是人生的一切,由于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人生基本是苦的。受其父亲和当时西化浪潮的影响,他又从佛入儒并认识到,苦与乐与欲望无关,而全视乎生命的活泼流畅。生命是动的是活的相续,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心思”,但“心思”仅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在生命不起作用。梁的生命观受柏格森的影响甚大,但将生命归结为意欲却有失偏颇,而意欲与理智也很难分开;强调人生应向内追求固然不错,但任何生命意义的设置和实现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且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上海商业化、城市化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女性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她们打破几千年来“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思想束缚,纷纷踏上就业之路。就业使女性迈出了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并有了一定的经济消费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妇女自由出入于消闲娱乐场所之风。女性的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对晚清上海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男女平等的观念孕育而生,而且对女性自身的发展也有非凡意义。本文拟就晚清时期上海女性走上社会对近代中国、特别是对女性自身发展之影响作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改革方案。作为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部分,胡适的考试思想形成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不仅汲取传统考试文化的精髓,也受到改良主义思潮和西方测量理论的影响,极具时代特色。他重视考试文化建设,倡导人们重建“考试信仰”;在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历史功绩的前提下,主张建立“弹性主义”的考试制度、科学的“考试任官”制度、严格的考铨制度和考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考试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胡适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改革路径中所形成的考试思想,不仅对民国考试制度的实施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我国当前考试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