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晚唐五代作家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暨武夷茶文化史上最早的咏茶诗,对研究福建及武夷茶文化早期历史极具文献价值。诗中的"地仙"所指,学界大多释为"作者自指",也有学者推测徐夤诗中的"采摘新芽献地仙"是"一种祭祀茶神的仪式,所祭或为陆羽否?"其实,徐夤诗中的"采摘新芽献地仙"句,确为一种祭茶仪式,只不过所祭的"地仙"并非"陆羽",而应为武夷仙人"武夷君"。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中国茶艺的美学理念进而展开了对武夷岩茶的品质鉴赏和武夷茶艺审美评析.旨在开发出武夷山蕴涵深厚的儒、释、道学文化和历史悠久的乌龙茶茶艺美学,以达到弘扬民族茶文化精神,发展武夷山茶旅游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武夷岩茶的"岩韵"?如何认定与表述之?茶界与学界众说不一,莫衷一是。所谓"岩韵",是指武夷岩茶在品饮过程中所产生的以感官体验、化学特征、诗性精神及审美升华为内容的从生理感官到精神审美的综合感受。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将其应用于设计地方特色商品包装的做法,也日益被消费者所认可,这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策略。在深入分析武夷景观的审美特征基础上,研究武夷景观在特色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从包装的图形、色彩和造型要素方面,总结武夷景观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与手法,为武夷山其它特色商品的包装设计提供实际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武夷冻茶霉菌的分布情况,采用镜相分析和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对霉菌进行菌相分析及优势菌种鉴定。结果表明,冻茶中主要菌属有曲霉属、毛霉属、根霉属和青霉属,其中青霉属为优势菌属;对随机分离纯化的青霉进行ITSrDNA鉴定,鉴定结果为壳青霉(Penicillium.crustosum Thom)。分析结果可为微生物污染途径分析以及改进冻茶的冷藏工艺条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曹颖 《初中生辅导》2014,(19):90-92
好山好水配好茶,武夷山水一壶茶.武夷山除了山水秀丽,更因盛产茶叶而闻名于世,这里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素有“茶叶王国”的美誉.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相传,这是彭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而彭祖长生不老,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这个传说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  相似文献   

7.
与茶有缘的文人很多,其中大多数是受惠于茶,茶滋润了他的人生,是人应该感谢茶。而有的人,他的智慧和才华照亮了茶、提升了茶,对茶可以说是有知遇之恩、升华之功,这就是茶该感谢人了。苏东坡就是后者,而且是后者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曹颖 《初中生辅导》2014,(14):44-45
正作为武夷山景区的门户,武夷宫中除了刻有武夷开山之祖彭武、彭夷的名字的石碑,还有全国最大的纪念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建筑物——朱熹纪念馆。朱熹(1130-1200)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这个地方除了好山、好水、好人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朱熹何许人也?他是南宋人,祖籍在风光优美的江西婺源,字元  相似文献   

9.
基于炭焙—电烘焙技术的武夷岩茶烘焙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君  李细荣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8):70-71,139
探讨了炭焙、电烘焙武夷岩茶的工艺特点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设计了炭焙—电烘焙相结合的茶叶烘焙机总体结构及恒温加热自动控制电路,对试制的样机进行茶烘焙试验,具有很好的效果,提升了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武夷山某茶企的实际需求,采用.NET C#、SQL Server 2005、ADO.NET等技术开发了一个武夷岩茶销售管理系统。目前该系统运行良好,有效提高了企业整体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白玉蟾是宋代内丹南宗第五代祖师。嘉定(1208—1224年)间,他居武夷山时曾与自号“懒翁”的武夷山冲佑观主管苏森情趣相投。在武夷山或浙江金华山,他们相互唱酬,品藻风月,诗酒往来。两人彼此了解,结下深厚情谊,并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武夷山是近代世界红茶的主要产地,而临近武夷茶区的福建省会福州是晚清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和近代东南沿海重要的传教基地.美国新教传教士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1824-1880)在华传教十余载,其传教活动的进行与福州茶叶贸易发展的兴衰紧密相连.后来他一度放弃传教,在福州茶叶贸易兴盛期间担任美商琼记洋行(Augustine Heard&Co.)的茶商翻译,直接参与晚清茶叶贸易的全过程.本文以卢公明的传教活动为主线,通过他与茶叶关系的个案研究,对传教士从商现象以及茶叶与福音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闽北的武夷山区延伸至俄罗斯莫斯科,全程达5万多公里.本文试以这条中俄商道上的茶叶流动为线索,以"物的民族志"方式来讨论在物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过程中,一种地域性产品是如何在世界图景中获得新的文化意义的.从文化视野里来看18-19世纪中叶的武夷茶叶在俄罗斯的商贸流动,它就不仅仅只是一条商路的拓展、财源的通道或者仅仅是欧洲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应将其向海外的流动视为物质离开其原生型土壤,经过异域语境的重塑后而获得一种新的"本真性"(authenticity)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杨时虽为著名理学家,但在文学领域也有一定成就,对南宋武夷文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同其对理学的贡献密切关联,主要表现在:一、立雪程门树立尊师重道榜样;二、滋兰树蕙培养人才数以千计;三、诗文创作开武夷文学一代宗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武夷山特有的岩韵文学、书画作品、陶瓷艺术、宗教礼仪等多种文化形式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些文化形式与岩茶之间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将独具地域特色的武夷文化融入到岩茶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这对丰富武夷岩茶包装的表现形式,提高武夷岩茶品牌的文化内涵,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对武夷山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和旅游资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释、道茶礼俗文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茶礼俗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禅宗重视"坐禅修行",佛家茶礼以茶修性,清静寂灭,通过"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道家茶礼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通过静观自然美景来陶醉自我,升仙成道。通过列举和阐述三教茶礼俗文化表现,反映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温控炭焙对武夷岩茶生化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控炭焙结合传统炭焙的优点,并结合现代温度控制技术,对于保持茶叶品质的稳定和高效利用能源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武夷岩茶为材料,在130℃、120℃和110℃温度下分别烘焙6h,分析不同炭焙温度对武夷岩茶水仙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温控炭焙130℃6h处理的茶样感官审评得分最高。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呈下降趋势,水浸出物含量差异不显著。汤色RGB值CK处理最大,A3处理最小。  相似文献   

18.
随着茶文化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入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国现代茶文化学科初步形成。运用文献综述描述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推进措施,通过对武夷学院个案分析,阐述茶文化经济学科建设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动因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