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简称"历博")每年制作一部影像作品,以记录民俗文化、制作"影像民俗志"。这项工作是本馆研究人员研究工作中的一环。另一方面,历博也曾与日本文化厅合作制作民俗文化作品,其对象是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制作则委托电视台、影像制作公司进行。除此之外,也有民间电视台拍摄民俗文化相关的纪录片作品并播出。本文将探讨日本的历博、文化厅、影像制作公司、民间电视台等不同主体的影像制作手法及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存在方式。另外,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些被UNESCO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本文也将思考在现代全球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我们看到很多原生态文化,在一种单一化、标准化的全球性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迅速的衰落了。这些问题经有识之士多方呼吁,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的多样性。近日,浙江省在经过多方调查整理后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包括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民间表演艺术类以及民间造型艺术类、民俗风情类共64个项目在政策、资金等因素上给予了很大的倾斜,以期保护这些频临失传的民间技艺。那么作为我们电视人,如何充分利…  相似文献   

3.
七月十五汤和节是为纪念明朝抗倭民族英雄汤和(1326-1395),而流传于温州地区的最具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节日,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特殊性,通过对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市县级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市县级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存在重视不足、不同地区建设不均衡、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和规范以及专业建设队伍等问题。结合新近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应加强数据库规范建设,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引入多元运作机制等措施,加强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6.
张玉祥 《档案》2014,(5):29-32
本文首先从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民俗和传统医药等方面论述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中华文化圈;其次从有利于完整地保护和共享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探讨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优越性;最后从档案馆积极参与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国内合作等角度提出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市县级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存在重视不足、不同地区建设不均衡、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和规范以及专业建设队伍等问题。结合新近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应加强数据库规范建设,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引入多元运作机制等措施,加强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8.
民间文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之“物质性”的遗产即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包括建筑遗址等,注重的是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体”传承,意在引导人类自身注重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情感和智慧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因此,对其保护必须讲究“活”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特别是保护好那些创造、拥有和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生生的人.是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贵州省档案界的同行们深谙此道,他们在保护抢救水书、山林契约档案时.把着眼点首先锁定在“人”上,随时注意突显“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职能与重要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近期,由《浙江档案》杂志社编著的《传人——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集萃》一书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8个方面生动地记录了27位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代表的学艺经历、艺术创作和表演历程以及从艺心得等。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作为"传承性"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声音"的身份渐入传媒视野。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化的表现、影响以及弊端进行浅析,为大众传媒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2010,(3):73-77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产业化"或缺乏保护而加快失落的背景下,民众的主体性、民众的文化自觉、民间力量的热情显得弥为珍贵。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开发保护中的民间自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12.
粤东北兴宁与连平忠信盛行的元宵"吊灯"习俗,以各姓氏在宗祠内举行隆重仪式悬挂竹制纸质的五彩花灯为核心。客家花灯的制作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具有特定的季节性和家族内师徒传承的特征。客家宗祠内举行的"吊灯"仪式,以追求热闹和展示宗族实力为目标,间接带动了客家花灯的竞争性消费,促使这项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地方政府顺应旅游市场开拓的需要,积极推动客家花灯与"吊灯"习俗的申遗工作并获得成功。民营企业抓住客家"吊灯"习俗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主题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了客家花灯产品的创意开发。粤东北客家花灯制作工艺的活态传承与自媒体时代"吊灯"习俗的广泛传播,正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保护和抢救上。档案部门作为文化事业单位亦投身其中,承担责任。然而,诚如许多文章所述,档案部门此种责任的担当,多被视为一种“介入”式的职能扩展,始终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边缘地带。本文试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析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及其保护形式做更深层次探讨,以期能更好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周星 《文化遗产》2013,(2):1-10,157
民间信仰是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共同关心的重要学术课题,本文在详细归纳了民间信仰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由于无神论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一直面临着"合法性"问题的困扰。民间信仰获得合法性的路径,除了"民俗化"、"宗教化"之外,近年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了"文化遗产化"的新动向。通过对一些经典性研究个案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举措.漯河是中原文化古城之一,曾经是历史重镇、水旱码头,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各种民间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漯河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整理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基本情况 1.1 种类、数量状况.经过文化部门普查统计,目前,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共涉及14个门类,3457项,其中语言文字258项,民间文学1432项,民间美术60项,民间音乐302项,民间舞蹈207项,传统戏曲81项,曲艺43项,传统手工技艺268项,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108项,民间习俗267项,民间信仰29项,民间知识32项,传统医药120项,其他250项,从中筛选出1780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的备选项目.  相似文献   

16.
黄华 《档案管理》2020,(1):52-53
戏剧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戏剧资源非常丰富,当前戏剧种类超过了400个,但因为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很多戏剧尤其是民间戏剧正在消亡,迫切需要加以挽救。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承担载体的职责,很多民间戏剧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都是归功于档案的作用。基于此,要更加重视对民间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和保护,使其永葆生机,为子孙后代留下这宝贵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7.
庆元县素有"中国廊桥之乡"的美称.据考证,庆元廊桥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庆元先民在建廊桥、用廊桥、护廊桥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廊桥历史文化.目前,境内共有廊桥90多座,包括石拱廊桥、木平梁廊桥、伸臂叠梁式廊桥、八字撑木平梁廊桥、木拱廊桥等.2007年,庆元木拱廊桥营造技艺被列入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被列人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廊桥作为一种民间公共建筑,历史上一直没有受到官方重视,因此正史上缺乏详细的记载,如今,加强有关廊桥历史文化资料的抢救性收集已经成为各方共识.  相似文献   

18.
通俗地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现已濒临失传的技艺及习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建档对象,不仅能够反映出文化的独特性,更能够系统全面地描述民族文化的成长历程,对今后的文化研究活动,甚至对整个地区的民族活动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近年来境况不佳.现代影像媒介兼具艺术与传媒的双重身份,是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这一观点,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性的关系、"影像转化"过程中的本体性危机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应实现话语权的双向契合、编码层的紧密缝合以及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20.
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壮  谭宏 《新闻爱好者》2007,(12):22-23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的报道对象进入了我国传媒的视野。特别是2006年,国家宣布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及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围绕“文化遗产日”和“国家名录”,从传统纸质媒体到电视甚至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无处不在,成了传媒关注的焦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