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人的面部表情中,眼睛的表情功能最为出色。教学时,教师巧妙地运用眼神,能使师生的心灵达到默契,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运用眼神组织教学呢? 一、运用眼神表达感情。眼神能敏捷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教师组织教学时,常常要铺情设境,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情绪  相似文献   

2.
税礼 《课外阅读》2011,(6):238-238
语言和眼神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体育教师常将语言和示范相结合,让学生既能听又能看;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最关键的却在于眼神,眼神虽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也属一种体态语言,能传递师生潜在的心声,披露心灵的微妙情感,促进心灵的沟通。特别是在广阔的运动场上,用语言和眼神就是体育教师有效调控课堂的手段之一。因此,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常用有效的语言和眼神去教学,充当体育活动的向导,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以至于在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老师的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反映情感状态的寒暑表。老师的目光是学生成长的太阳,老师对学生的爱,除了用言语表达外,往往能通过眼神反映出来。有时,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眼神却能微妙地传递。这说明眼睛在师生感情的交流中,确实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教师通过眼神的各种变化,透视、表达出内心的不同感  相似文献   

4.
闫安 《成才之路》2012,(23):18-19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是心灵的语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老师的眼神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是语言的重要助手和补充,运用得当,可获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组织调控功能上课开始,教师走入课堂,用庄重亲切的目光扫视全班学生,会立即把学生的心收拢,使喧闹的教室马上安静下来。在教学中,教师专注的目光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学习情绪,对疑难问题的理解情况,教师都能通过环视学生的目光观察到,进而对教学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眼神     
如果说学生的眼睛是其心灵的窗户,那么老师的眼神就是照进这扇窗户的缕缕阳光。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语言教学外,适宜的身体语言,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诸多身体语言中,眼神的独到之处是无可媲敌的,它不受时间、地点、对象等的限制。无论是教育教学,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投去适宜的眼神,教师都会得心应“眼”。  相似文献   

6.
常言说“:眼睛会说话”。这是因为眼睛的神态变化,即眼神的变化能表达各种各样具体、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有时能传递有声语言和其他肢体语言无法传递的信息,它是一种微妙而神奇的交流与表达的方式。因此,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恰当地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神,就能收到多方面的实际效果。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起到组织教学的积极作用课堂上当某些学生在随意说话、做小动作或干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时,教师在突然停止讲课或加重讲课语调的同时,再向学生投以警示、严肃、不满的眼神,能制止这些学生的说话和骚动;而对那些听课注…  相似文献   

7.
人人皆知,眼睛(眼睛-眼神)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的态度。课堂中教师的眼神可以在教师和同学之间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教与学之间产生共振,同时也搭起了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让学生在舒畅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课堂,是一个师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这种活动指向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们通常会追求课堂的有效或高效。不过,我们把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追求定位为"生动",有时候,可以为"生动"而牺牲一些眼前的"有效"。这种认识,源于我的一次经历——多年以前,我一直认为,作为教师,我的任务是讲明白,学生的任务是听明白。为了保证让学生专心听,我们制定了课堂纪律。除了纪律,我的眼睛还不断扫描每一个学生,或用眼神、或用问题、或用其他我能用的手段提醒走神的学生。至于个别开小差严重的学生,眼神  相似文献   

9.
声乐是一门特殊的、抽象的音乐学科,它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在声乐课堂上学习发声技巧的主要手段,是师生间知识传递与反馈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语言的应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在现今的文献资料中,对声乐教学语言的研究比比皆是,但大多是围绕传统意义上的"有声语言"(在教学中,以"说"为传播方式的,能够被学生听见、有音响效果的语言称之为有声语言),而忽略了另外一种,在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的语言——面部语言。面部语言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做出的具有指导教学作用的眼神、面部表情和唇部语言,本文将结合实例,对这几种面部语言类型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疑问、好恶及赞成与否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一个赞赏鼓励的眼神可以让一个学习落后的学生树立信心,一个轻含责备的眼神可以让调皮的学生行为收敛,一个真诚关怀的眼神可以打开一扇封闭的心门,一个平和友好的眼神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1.
周超 《考试周刊》2013,(11):195
<正>眼神,言下之意就是眼睛传神,是一种非语言表达的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无声语言,教师可有效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意,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艺术地使用眼神可有效地组织教学,改善师生关系,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雄辩的口才,还要有美妙的体态语言,而眼睛语言就是其中的一种.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语言,恰当利用眼神来帮助教学,常常会收到出神入化的作用.下面就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眼睛语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眼神与教学     
眼睛,历来有“心灵之窗”的美誉。这是因为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往往会从眼神中表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眼神同样能够反映他们的心理活动,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它为教学工作服务。 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使它成为教学语言的辅助手段。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自己的眼神,就会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在走  相似文献   

14.
教师情感化语言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的带有情感性质和色彩的语言.教师情感化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数不胜数.亲切而温柔的语言易于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关注的眼神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慈爱激励的目光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且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开启学生的心智……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于与学生的交往,因为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眼神,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会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人们常说有较高教学艺术的教师长了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就说明高明的教师善于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肢体语言是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是促进师生之间正常愉快交往和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肢体语言的运用,有时胜似万语千言,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殷庆化 《考试周刊》2010,(10):183-183
肢体语言是一种非语言因素,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做出的表情、动作和姿势的总和。课堂的肢体语言是教师在语言艺术的基础上,为达到教学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艺术。它在政治课堂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那些语言难以描述.而学生又有必要知道的内容,运用眼神或手势等肢体语言,学生就能心领神会。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对方,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并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这就是暗示。暗示是人类一种固有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往往具有可暗示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正确地运用暗示手段,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暗示有以下几种:一、目光暗示在师生相互接触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传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和其他的信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眼神的种种变化,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  相似文献   

18.
用眼睛说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神是面部表情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它能够表达出许多语言不易表达的复杂、微妙的信息和情感。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眼神对学生进行暗示、传情、授意,能起到有声语言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更要重视教学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体态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三个方面。一、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指伴随在谈话中的眼神、面部表情、头和手脚的动作以及整个身躯的姿态等非语言性的动作。体态语言在交际中可以发挥意在不言中”的美妙作用。教师…  相似文献   

20.
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和推动力,要学生"乐"学而不是"苦"读,应该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始。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比较重要和有效的切入点。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平时实践,谈谈几点做法。一、于创设情境中诱发兴趣教师自觉地和有意识地设计好教学情境,努力打造课堂教学和谐氛围,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应该首先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中间,运用语言、眼神、手势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导生生互动,尽量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利;其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