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诗经》与汉乐府中均有一定篇幅的弃妇诗,由于时代等方面的不同,《诗经》与汉乐府中的弃妇形象也存在很多差异。汉乐府中的弃妇形象类型比《诗经》多,所刻画的弃妇形象比《诗经》中的更为生动饱满,性格特征也更为复杂;在面临被弃命运时她们或者更具有奴性或者反抗更为决绝。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汉代女性所受的礼教约束较之前代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2.
《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以及婚姻给她们带来的悲哀。  相似文献   

3.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著名的夹杂抒情的弃妇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表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受损害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史上的弃妇诗大都写得楚楚动人,以《诗经·国风》中的最典型。本文从《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界定及学界对《诗经·国风》中女子被弃原因的分析,对《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本色"味道进行剖析,对这些弃妇诗"本色"味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求其背后所隐藏的某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房小栋 《考试周刊》2013,(24):11-11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生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本文主要论述了她在恋爱、婚姻、弃妇这三个人生阶段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学中都存在弃妇形象,它们有着众多的共相,但更有众多的"异相".这种异相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被弃后的反抗态度及对待命运的观念等方面.差异背后隐含的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诗经·氓>与李金发的<弃妇>虽然同写"弃妇",但一为典型形象,一为象征形象;前者表现了我国诗歌的古典形态,后者则是现代初期象征派的代表;前者以赋比兴为基本手法,后者以象征为主要手段;前者表现了古代男权社会中妇女的悲剧,后者则写出了现代社会中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史上“弃妇”形象大批涌现,这与专制的男权社会密切相关,具体来自以男性为轴心的家庭形式,来自极欠公平的婚姻形式-一夫多妻制。社会文明的发展,旧的婚姻形式的废止并没有遏制“弃妇”形象的再生,更出现一批不离家的“精神弃妇”,社会道德同情人身被披的女子,而对精神被弃的女子却置若阚闻,这既是男权文化的遗风,更显出传统文化中的“弱者意识”。“道德批判一切”的社会文化氛围,抑制了国民健全人格、强者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弃妇诗和汉乐府中的弃妇诗一脉相承。两者同源于民间,讲述的都是勤劳能干的女性婚后被弃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她们内心的不平之感,从而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同时,两者也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文本中主人公形象各异;其次,女性被抛弃的原因和遭弃后的态度有所不同;最后,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笔者认为,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时代背景和婚姻关系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诗经》、汉乐府之“弃妇诗”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诗经》和汉乐府“弃妇诗”中弃妇被弃原因的解释,历来的“男人喜新厌旧”说不符合作品实际。以宗法社会“无子出妻”的风俗制度为视角,妇人被弃实因*不育。《氓》、《谷风》等诗中弃妇自诉无亏妇德,有功夫家,但却只字不提曾为夫家生儿育女,这证明她没有生育能力,正是被弃原因。《中谷有》、《上山采蘑芜》等诗中的“”、“靡芜”是专治妇人不育症的妇科药物,诗以这种药物起兴,乃是暗示妇人因*妇科病不愈而被弃。《苡》一诗虽非弃妇诗,但诗中女子集体采苡时的欢乐,是对*苡能“令人有子”的迷信,反证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全系于生育。  相似文献   

11.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既是主动积极的,也是被动消极的。她们既自主大胆地追求幸福,享受爱情,却又在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历程中,因遭受到来自礼教的、社会的、男性的压制与阻挠,而难以摆脱被遗弃、被伤害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诗经》约有1/10强的作品描写了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美玉。在《诗经》时代,玉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佩戴爱好,有权有势的贵族佩玉是为了显示奢华排场和表现身份地位,而普通百姓佩玉更多是为了消灾健身以助人长寿,还有王公贵族之间、平民男女之间相互馈赠以示祝福与吉祥。玉器因其润泽以温而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君子比德于玉,要求君子用象征德行的玉来比照自己、警戒自己、把握自己,以时时处处合乎君子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就表明玉佩不仅仅是赏玩的装饰物,而更重要的是作为道德人格的象征,当人们的审美认识逐步提升之后,对玉石的色泽、形态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人们在思维、感受中便拿玉来和人类自身禀赋、特质相比,尤其是拿玉的润泽、温厚、柔和的一面相比,对它产生了一种特别亲近进而尊崇的感情。正是玉的道德象征和人格映影,《诗经》里才不乏对玉的赞美及其以玉喻人之品格的称颂。《诗经》还形象地再现了先民崇拜敬重玉器而将其当作祭祀、婚宴、会盟等重大典礼活动的重要礼器乃至权势的征象,从而传达出"以玉事神"的宗教观念。玉器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内涵,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诗经》里丰富而独特的玉文化非但为我们了解当时特定的风俗民情提供了鲜活的资料,而且对后世民众的精神品格乃至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分析男女之间的情感游戏,结合歌剧《图兰朵》揭示语言与图像在男女关系中所形成的创伤性文化的危害性,希望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多一份反思,多一份建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诗经》的情爱类诗歌分为原始气息浓郁的性爱之歌、个体情感为主的情爱之歌、渐入樊笼的抑郁之歌、无可奈何的弃妇悲歌等四类来加以分析和考察,简要地探讨了各类诗歌所反映的男女关系状况,及因此而反映出的时代生活特征。关键词:《诗经》;情爱诗;原始;文明  相似文献   

16.
书中之书《圣经》本是妇女寻求平等自由的福音,但当我们诠释经文时,便会发现菲勒斯中心的文化现象在《圣经》中赫然存在,其中的女性形象或者在履行完父权制功能后从叙述中消隐,或者遭到漠视、歪曲和凌辱,另外还塑造了一些反面女性形象,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这部作品的男权话语下女性的失语和受歧视的地位.对《圣经》中女性形象的菲勒斯批评解读对于当今世界妇女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构建两性平等的和谐社会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诗歌的起源问题,有史以来,历代论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诗经》时代汉水流域的诗歌创作和流传不仅异军突起,而且蔚然成风,成为一方诗歌沃土。正是在这沃土之上,才处处响起了《诗经.周南.召南.鄘风》嘹亮的歌唱,才从汉水流域的大山腹地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武双全的著名诗人尹吉甫。尹吉甫的出现,即便不能说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与汉水流域有否渊源关系,至少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彰显了汉水流域厚重而突出的诗歌传统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诗上承春秋的用诗又不同于春秋,下起两汉四家说诗又不同于四家说诗,既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有关孔子言行论述的著作:《论语》《孔丛子》以及上海博简《孔子诗论》中不难看出。孔子的说诗的特点被后世或继承或弃置,这之间虽有着它深刻的历史因素,但对后世的影响仍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诗经》兴象中的各种动植物具象,在其自然特性和视知觉特性背后,隐藏着丰富、复杂而神秘的原始宗教的观念内容,这些观念内容是诗经兴象争诗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重要纽带。透析这些内容既是整体解读诗经的关键,更是认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起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朱子的治《诗》理念可以从治《诗》宗旨、立场和原则三个方面来观照。朱子的治《诗》宗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熔铸新篇;三是指导为人为学,以便学者切己体察。朱子治《诗》,持经学立场,但又兼顾文学立场,以经学立场凌驾于文学立场之上。朱子的治《诗》原则可以概括为:一、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由训诂求义理,二者兼顾;三、简洁;四、多闻阙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