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幼儿表现自己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价值、自我能力的需要。但在生活中,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画、手工作品,从不愿意给别人看,也从不保存。他们的父母也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出趟”,“明明觉得很好,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都有自我表达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不仅用语言来表现自己.也常用音乐的手段,用声音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正处在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正是心理学上讲的“青春逆反期”。在这个阶段,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普遍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个孩子了,对家长的唠叨和老师的教育有一种天然的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意见不再是无条件地执行。而这个时期的少年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他们喜欢冒险,富于幻想,在学习上开始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思想品德上,也有了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诸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嘉心良 《家教指南》2005,(10):30-31
“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从小就干家务活儿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他们从小就懂得干好一件工作是多么有价值,每完成一项工作是多么让人快意。如果孩子学会了为家庭奉献,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会从中受益。当孩子能够分担家里…  相似文献   

5.
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玩也就成为他们探究奥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据心理学理论分析.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而玩游戏是众多兴趣中最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并唤起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欲望的方式。在玩中.儿童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如何带着孩子用“游戏”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这很值得我们教师探讨。笔者就自己的经验谈谈在教学中的操作。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生发展中存在着“没有自我”的问题,“没有自我”本质上是没有真实自我,是一种虚假自我。拥有虚假自我的个体仿佛戴着“面具”在生活,极大地影响个体的健康自我成长。与虚假自我相对应的是真实自我,真实自我是健康自我的基础。培养孩子的健康自我首先要让孩子拥有展示真实自我的能力,而自发性是真实自我以及健康自我的核心力量,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以非线性教学和非标准答案等保护学生的自发性,创设可以表达真实想法、呵护学生自发性的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7.
对于儿童来说,正确认识自我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儿童最初是通过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这个“别人”主要指孩子心目中最权威的人、最亲近的人,比如:老师、父母、好友等等。由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稳定,因而,“别人”的正确评价,对于儿童正确认识自我,具有强烈的暗示、引导作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呢?本刊特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给读者朋友做指导:  相似文献   

8.
范晓萍 《福建教育》2005,(6A):50-51
自我表现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形式。自我表现能力是个体展示自我才能博得他人认同,从而增强自信心的一种重要能力。幼儿不仅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有较强的表现欲,展现自己的能力,是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价值、自我能力的需要。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幼儿在家里自我表现很好,可是在幼儿园集体面前就不敢也不会表现自己。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在专业领域中的表现。教师专业自我的确立首先有赖于社会文化的改造与建设,其次有赖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还需要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追求。“专业自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具有内在性和原发性,具有强大的主动力量和持久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形成“我是谁”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自尊心极强的阶段,面对一系列的当众屈辱,一般孩子都承受不起这样沉重的打击。更何况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而父母如果仍然像以往一样要求他、批评他,只会起到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负作用,使孩子的问题更趋严重。即使一些孩子眼下不出现异常,也可能成为以后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本案中的李铭从小是一个听话、省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是容易受伤害的孩子,他们往往不善倾诉内心的苦闷。对于这种性格的孩子,父母尤其要关心他们内心的感受。在家庭教育中,建议父母:从小要允许孩子适当顶嘴。不要一昧要求孩子“听话”。实际上,父母在家里也代表了“权威”,孩子跟父母“顶嘴”需要“反抗权威”的勇气.所以,“顶嘴”的孩子也更具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1.
父母离异,孩子的情绪有一段混乱的时期。有的孩子会变得消沉、沮丧;有的孩子会表现出生气、退缩、自卑或攻击行为;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快乐。不管他们“变好”还是“变坏”,任何不寻常的表现都表示你的孩子需要有人帮助。这时离异父母应怎样帮助他们呢?一、离婚后,尽可能不要改变生活方式。完全改变生话方式可能对你有些好处,但却会毁了孩子。他们需要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事实上你也可能需要。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都有自我表达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不仅用语言来表现自己,也常用音乐的手段,用声音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在幼儿园我们常组织音乐欣赏活动,孩子通过听优美的乐曲,然后大胆地想像音乐中的各种形象,再自由地用动作表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这时孩子会陶醉在自己的想像之中,开心地做动作,这也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因此我们要努力让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孩子出生以后,我们的角色和身份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仅仅是自己,生活重心会迅速而猛烈地转移到孩子身上。我们努力地去抚养、照料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甚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放弃了自我的需求与成长,比如为了孩子辞职陪着孩子上学,或为了孩子的课外班,放弃自己出差或者外出旅游的机会,或是为了照顾孩子,连朋友、同学聚会也不参加了。我们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这样做对孩子、对自己真的好吗?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需要,我们除了是父母,更是我们自己,同样需要被照料。  相似文献   

14.
现在学校里一些学生好像茶壶里的饺子一般自我封闭的情形,让人对替他们的健康成长担起心来:大多数学生们对他人或自己不正常的言行变得“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习以为常,同伴之间的是是非非也很少有孩子向别人提起;课上举手争相发言的习惯也逐渐弱化,许多老师不得已只好使出最后的“法宝”——或者点名发言,或者自说自话……育人岂能像“茶壶煮饺子”?教育活动只有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面对着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孩子,育人者又如何能倾听到他们的们的心声呢?  相似文献   

15.
汤爱仙 《成才之路》2010,(15):31-31
学生自我评估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过程。美国学者巴里斯和爱丽丝合著的《培养反思力》一书中写道:评估应该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估原则”“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获得他们对该评估活动和情景的认同,引发学生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应该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管理自己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和你做朋友     
班上有一群孩子。他们从不跟我说话,见了我也不打招呼,甚至在我的课堂上,他们也从不举手。他们或许是畏惧我,或许是抵触我。总之他们和我之间有距离。而小雨就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小雨总是在下课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我微笑着走过去:"怎么了?有什么事跟老师说说?"小雨一句话也没有。  相似文献   

17.
所谓自我形象 ,是一个人所形成的对自己整体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评价 ,即在心目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如何 ,如何看待自己、评价自己 ,影响到一个人潜能的发挥。本文仅就如何帮助学生培养个人的自我形象谈点看法。心理学家曾向一些参与实践的人呈现若干描写个性品质的形容词 ,让他们从中有选择地用这些形容词为自己“画像” ,结果发现 :那些精神病患者 ,77%的人选出不利于自己的形容词 ,如“不安的”、“烦燥的”、“孤独”等来形容自己 ;而正常的人中 70 %选择了诸如“诚实”、…  相似文献   

18.
章月娥 《家长》2014,(11):30-31
正自我中心意识强的人是孤独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表现得独来独往,在竞争中孤军作战,他们有时可能独享其乐,但更多的时候却在独受其苦。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些人把过错都推给别人,从不反省自己;他们在任何场合都想成为主角;喜欢钻牛角尖;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不屑一顾,冷嘲热讽、态度傲慢。其实,他们那是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  相似文献   

19.
自我解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向自己解释学习内容的知识获得过程。该文解释了“自我解释”的含义、总结了自我解释的类型、比较了几种自我解释产生的认知机制、归纳了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了关于自我解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未来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是浸润着教育者爱心的教育。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初为人师都是倾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真心。但是我们的爱,真的就是学生们成长必需的阳光、雨露和沃土吗?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需求?思考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个体,他们是有自我需求、自我思想的"人"!并不是一群心甘情愿接受我们"无私的爱"的私人物品。尊重个体、互相尊重才是我们教育的实质。孩子们不止需要传授知识的良师,更需要陪伴他们、尊重他们的益友。蹲下身子,和我们的孩子一起经历他们的成长。请把我们无心拿走的幸福——尊重、信任,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纯粹的爱中,自由呼吸,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