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题目是——生:(齐)《有的人》。师: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参加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回到家里有感而发之作。既然是一首诗,那么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2.
诗词与其他文艺形式一样,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艾青在《诗论》中说:“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雕塑?”这种造型,这个心灵的雕塑就是指诗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人所能感觉到的物质的形态与特征。朱自清在《诗与感觉》一文中指出:“任何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而成的让人产生联想的艺术境界。意境型问答题是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最常见的题型。该题型的提问的一般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或“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师:这首七绝诗大家已经读得很熟了,诗题的意思也已经弄明白了,现在请同学们4人一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对诗的前两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小组讨论) 师:讨论好了?每组推荐一位代表,谈谈你们的理解。 生:诗的前两句有点题的作用。诗题是“江畔独步寻花”,诗人究竟在何处“寻”到“花”的?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两句作了交代。 师:真会读书!老师为你们高兴。生:这两句主要写了黄四娘家花多。师:从何得知?生:第1句“黄四娘家花满蹊”中的“花满蹊”写的是花把通往黄四娘家的路径都遮住了;第2句“千朵万朵压枝低”中的“…  相似文献   

5.
感受诗情:拥抱神气涌荡的心海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还有一位古人说:“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鲁迅说:“诗歌本来是抒发自己热情的。”普希金说,诗人的任务是用“火样的激情把人们心灵照亮。”这些中外名家的见解,都生动地说明了感情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说诗意是诗的灵魂,那么,诗情就是诗的血肉。没有血肉,灵魂何以寄托依附?没有诗情,诗意何以得到生动丰满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作文与模仿     
李阳波 《初中生》2010,(7):30-30
有一个人问一位知名的诗人:“怎样才能把诗写好呢?”这位诗人反问他:“那你读过几本诗集了呢?”  相似文献   

7.
【教学实录】一、听放儿歌,放飞诗梦(课前播放儿歌《虫儿飞》的flash,使教室里氤氲着童真的浪漫气息。)师:孩子们,你们都读过诗吗?生:(齐声)读过。师:喜欢吗?生:(部分)喜欢。师:有没有人自己试着写过诗啊?偷偷地、写给自己看,或者给好朋友看的,有没有啊?生:(有的笑,有的摇头)没有。师(笑):孩子们,苏轼老先生告诉我们“诗酒趁年华”。十三四岁,正是多愁薄感、多思多梦的年龄,我们有那么新鲜的想象,有那么丰富的情感,有那么热烈的心跳,怎么能够不读诗不写诗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和笔师一起放飞诗梦,让我们一同来为你的天空挂上一枚诗歌的太阳。  相似文献   

8.
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三首诗,请同学谈谈初读这三首诗的感受。 生:三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生:每首诗的三四联都让人觉得非常悲凉。 师:三四联其实写的都是景物,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悲凉呢?这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写景抒情。大家思考一下:这三首诗到底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板书。要求用一个字填空)  相似文献   

9.
教学情景再现: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时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杨万里送别林子方的时候写的一首诗,那么,诗中应该写一写两个人的送别话语,但是杨万里却跟林子方谈起的是西湖接天的莲叶和别样红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在短暂思考之后,学生的发言集中于这样几个方面:“杨万里写莲叶荷花是一种借景抒情。”“写莲叶和荷...  相似文献   

10.
一、点词读句 师: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看黑板,诗的题目是—— 生:《牧童》。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有没有渎一读这首诗啊?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在《论中国诗》中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作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的确,中国古典诗歌巧用疑问句式去传情达意的例子比比皆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疑问句或如余音绕梁,让人久久回味;  相似文献   

12.
渝文 《下一代》2014,(12):46-47
张、李:小张、小李,上台一鞠躬。 张:小李,你刚刚嘴里一直念念有词,是在背书吗? 李:对呀!我刚刚写了一首诗,你要不要听听? 张:好哇!  相似文献   

13.
意境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酋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题步骤:第一,描绘诗中的画面;第二,概括氛围特点;第三,分析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怀念愤怒     
一位明朝学人认为只有人过五十才能读懂杜甫,他大概看到了杜甫诗的厚重沧桑感。我的意见刚好相反,人过四十,风流俊逸的杜牧是真的老了:而杜甫则不同.马齿越损,诗的精神越年轻。何以故?杜牧中年后的诗作鲜有愤怒,而杜甫的诗从未远离愤怒。  相似文献   

15.
一、课堂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属于文学范畴。我对文学和诗的感受是: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板书)。文要写出人来,诗要写出情来;无人不成文学,无情不成诗学。因此,表达诗人的感情是诗歌的核心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一下鉴赏古诗怎样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去把握呢?我的观点是:意象传出诗人情(板书课题),即通过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当代的自然山水诗应当如何写?青年诗人张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组诗《夜马》是一组思想容量很大的诗,自然也是一组很耐读的诗,我们读了以后,觉得值得思考的东西很多。此诗的主题是什么?好像具有多重主题;但我认为诗人主要是探讨自然本身的神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动物的共处,  相似文献   

17.
花人擅胜诗     
现实中我们常看到或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女友(或妻子)问男友(或丈夫):“如果我和你的母亲同时掉到水里.你在只能救一人的情况下,你先救谁?”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几千年的问题,古代女亍一也经常问男子:“我比花谁美?”一古一今颇有异曲同奏之雅.古人把这一问写入诗中.便是花人擅胜诗。  相似文献   

18.
闺中怀人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这首诗或某联诗句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答题步骤:先答闺中怀人之情,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如有手法当结合诗句指出手法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君习 《考试周刊》2010,(12):49-50
泱泱中华,诗教传承几千年,今天每每看到冲刺试题、作文命题中郑重声明诗歌除外。可见现在的语文教育缺乏诗教,肚里算有点墨水的人,有多少人还有“诗”这个概念?有多少人还在读诗?  相似文献   

20.
在重视科学的现代,人人关心的是实际的问题,关心的是每一样东西有什么用。这是一种实用的态度用这种态度来看诗,就会觉得诗没什么用。不过,如果你问:这世上有什么东西能够增进人类的同情心,能够使人有更敏锐的感受力,能够训练人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