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梁遇春对兰姆随笔的翻译和介绍,对中国的兰姆随笔译介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兰姆随笔在题材、笔调、情调、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梁遇春随笔有深刻影响。梁遇春和兰姆的随笔在题材范围、情调、体裁及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差异,是他在创作上超越兰姆的体现,是他真正把握了随笔创作的灵魂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兰姆是英国随笔艺术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新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梁遇春是一位深得兰姆精髓的作家,他也被称为中国的"兰姆"。本文首先概述兰姆和梁遇春散文的创作情况,接着从题材、文体、人生哲学三个方面阐述兰姆对梁遇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有中国的伊利亚(兰姆)之称的现代散文作家梁遇春,以英国随笔作家兰姆谈话体随笔为结构基础,建造了一种类似的文体,但在创作和人生态度等方面却表现出与后者日趋明显的背离关系.本研究试图表明,外来影响的关键作用是为民族文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复兴提供形式起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梁遇春的散文深受英国小品文的影响,特别是兰姆的影响,有苦痛也有微笑,文字随意、率真,富有理趣.同时,把梁遇春的散文与同样受英国小品文影响的周作人、林语堂、鲁迅的散文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宁珊 《文教资料》2009,(8):14-15
梁遇春短暂的生命在中国现代散文上留下了韶华的一笔。梁遇春的散文受到了英国散文的影响,尤其是英国散文大师兰姆的影响,但他的散文里又透露着他独有的灵性和智慧性。他通过自己的眼睛在人生的路上清楚地看着人生,并且用随意的文字、不受拘格的体裁发抒他的人生感受。本文以梁遇春的代表作之一,散文《途中》为例,对此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查尔斯·兰姆是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伊利亚随笔》(1823)和《伊利亚随笔续集》(1833)是他对英国文学宝库的伟大贡献。伊利亚是兰姆的笔名。他正是以两集随笔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闻名的。他给我们留下的五十多篇优秀散文,全是无拘无束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想和随笔。兰姆充分发挥了随笔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7.
作为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查尔斯兰姆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被世人所熟知。他的代表作《伊利亚随笔》,创作风格独特,艺术特色鲜明,在浪漫主义时期众多文学著作中独树一帜。本文旨在探讨《伊利亚随笔》中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兰姆本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伊利亚随笔》;第三部分分析兰姆《伊利亚随笔》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汪精玲 《学语文》2014,(2):48-49
正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文学评论、儿童故事、随笔以及书信。兰姆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书,是他与姐姐合著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则是建立在《伊利亚随笔》和《伊利亚随笔续编》这两部散文集上。兰姆散文在中国的译介,陆陆续续,从零星的篇章到精选的译本,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9.
热爱读书和对英国文学略有所知的人大概听说过查尔斯·兰姆这个名字。提到戏剧,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提到小说,我们知道狄更斯,提到英国的散文和随笔,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兰姆。  相似文献   

10.
梁遇春的散文是中国化的随笔 (Essay) ;是传统的小品文所追求的“短而隽”和西方崇高精神以及浸染着现代意识的美学观 ,凭借汹涌流转的想象相融合而成的一个矛盾体 ,处处都有一个“我自己”在里面。梁遇春生命追求的游离特征也许在现代性的背景上才更能展示其灵魂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一代宗师,其小品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或针砭时弊风情,或揭露人性弱点,或抒发生活感悟,或体察世态人生,诙谐幽默中展示着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这种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梁实秋先生的出身、经历、文学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和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早就被人视为饮食散文的精品,读之深沉隽永,耐人寻味.它们同是谈吃,作品中常常有共通之处,都有故乡情怀、平民情怀、生活情怀蕴于其中,这与两们作家的士大夫情怀和自由主义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周作人的饮食散文,可以从淡淡的闲适中品味到苦味、涩味,而梁实秋却以乐生的态度去感悟人生三味.  相似文献   

13.
吴趼人与梁启超关系钩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趼人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向被视为由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代表作.吴氏的不少小说,也是在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始连载.从有关史料看,吴趼人不仅于1904年在日本招待过梁启超,而且他的小说<胡宝玉>从题目、构思以至章节设计与梁启超的<李鸿章>均有相似之处,明显受到梁的影响,二人从行迹到心迹遇合说明吴趼人的小说创作是对梁启超维新理想的呼应.  相似文献   

14.
魏晋之际清谈的盛行对论文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萧梁时期是骈体论文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对于南朝的繁荣,北朝的论文创作却极为贫乏,留存至今的论文寥寥无几。骈体论文因受声律和对偶等形式限制,要在逻辑论述上与散体角胜,常须借助排比句式,以疏通文气,增强说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分析《十七大报告》中的排比句翻译并根据程镇球先生的政论翻译理论和部分英汉对比理论提出政论文中排比句的翻译策略,以期于更好地指导政论文翻译。  相似文献   

16.
金克木晚年创作的散文不仅数量多。质最高,而且思维方式独特。他的文章力克中国人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习惯把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纵横比附、予以贯通。笔者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之为“会通”。本文从打破时空界限这一角度切人,对金克木的会通思维模式进行梳理,从而使读者认识到金克木散文中的广阔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把清代学术思想的“繁荣”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比勘,进而将清代看作是中国的“古学复兴时代”。对此,许多学者认为梁氏是从清代学术变迁的层面来比附西方的“文艺复兴”,只看到了二者表层的相似性。这自有其道理。但梁氏在进行这一比附的同时,进一步把握了二者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的共性。此种共性就是梁氏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津津乐道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从废名将梁遇春视为“六朝之才”的评价引起,探讨了梁遇春文学接受背景中传统文学的内应作用,并从梁遇春的小品文观及其散文特色、创作心态等多方面分析他与魏晋六朝文学的牵连,认为这位现代文坛极其西化的散文家其实接续着六朝文的流风余韵。  相似文献   

19.
施蛰存与晚明小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选编《晚明二十家小品》,除倚文谋生外,还与周作人倡导明人小品密不可分。该选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为以风趣为主、注重表现人格风骨的文字与倡性灵、反复古的文学见解。施氏景仰王思任的人格气节,推崇张岱小品文的艺术风格。在散文表现人物奇僻个性及吸取诗歌抒情性特征方面,施氏与张岱颇有相似之处,但施氏的散文渗入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技法,比明人小品写得更细密、婉曲一些。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是一个反对克罗齐的批评家 ,这导致他们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截然不同。但梁实秋与克罗齐之间 ,又在情与理的关系 ,文学工具说 ,如何理解文学批评等问题上有着相近的观点 ,这源自于他们二人本有相近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