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工作取得了很大突破,但要从根源上帮助贫困生脱贫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精准扶贫下高校需要建立协同、精准、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探索"隐形"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以实现"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心"。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产生了新思路。贫困生群体一直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焦虑、抑郁、敌对化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日趋凸显。在精准扶贫模式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主要体现在经济扶助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贫困生资助工作深入融合的缺失,导致了贫困生群体极端化心理问题的多发性。"互联网+"视域下,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民化、构建高校贫困生精准认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教育模式、实现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化,是使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应对中的意义,及如何采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做出应对三个方面,寻求缓解并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逸萍 《莆田学院学报》2006,13(6):36-38,50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分析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导致原因的基础上,阐述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应该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5.
赵桂 《文教资料》2010,(2):229-230
高校贫困生作为校园中的特殊人群,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主要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联系实际,探讨了促进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职高专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高职高专贫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比非贫困生差;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关系;贫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卑、抑郁、封闭、人际交往障碍。应通过加大扶贫力度、改善育人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成立特困协会等有效措施,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摆脱贫困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贫困,缺乏素质教育,受家庭、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贫困生存在着自卑、焦虑、忧郁、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要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上,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贫困生作为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与非贫困生相比有明显差别,表现出抑郁、自卑、冷漠等心理健康疾患.通过对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探究,提出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贫困扶助基金,拓展解困工作思路,实现贫困生经济、心理双脱贫.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对贫困生真情关爱,从思想上教育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从经济上扶助、生活上体贴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内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刘鲲 《考试周刊》2008,(17):53-54
本文在时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物质基础、思想教育、校园氛围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时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收费制度的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与经济窘迫相伴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存在自卑、孤独、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高校应重视贫因生的“心理脱贫”工作,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实现资助机制的多渠道化,避免贫困循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消费观,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实现政府、社会、高校和贫困生四者联动,增强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感恩心态和习惯。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使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贫困生资助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实证明对于贫困生的关心和帮助孤立地从经济上帮助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在物质解困的同时,心理的关爱和理解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民族院校贫困生的资助措施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大规模的扩招和缴费上学制度的推行,民族院校贫困生的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全国13所民族院校采取了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措施,但仍远不能解决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高校体制改革;构建以高校为主的资助体系;通过推行弹性学制、建立专门的资助办公室等协调贫困生资助工作;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教育资助税收减免等相关法律;做好心理咨询和“精神资助”等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4.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会对贫困生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渗透积极思想,增强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鼓励贫困生拓宽人际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15.
心理疏导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重要功能之一,是对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旨在培养贫困生的自尊、自信、自立与自强,增强幸福感,帮助贫困生实现由"他助"转为"自助"。心理疏导的德育价值不容忽视,同时其实现途径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因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的休学、退学人数约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0%左右。大学生心理疾病已成为突出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针对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出发,高师院校可以从四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抓住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即领导重视;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干预网络系统;三是以心理咨询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四是激活各种教育载体,营造心理健康的氛围。  相似文献   

17.
姜松梅 《培训与研究》2008,25(10):95-97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与势在必行的工作。学校应开展以“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学生个体应关注自我心理健康,以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8.
学生有学业适应的问题,跨专业给研究生带来了更严重的学业适应问题。鉴于此,通过跨专业研究生学业适应心理问题的各种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从加强对跨专业学生学业的指导;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加强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三方面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引起各学校和学生对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心理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新世纪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存在亟待解决的八个问题:重视的程度不足,给予的关注和研究太少;文化客位影响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的研究;研究者偏重于定量的研究,片面追求数据的获得;研究中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实践地结合;缺乏对概念的阐释和规范;研究中误将“普通大学生”作为“贫困大学生”的对照词;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的分析和研究;缺乏对研究结论的评价和检测。展望未来,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身,更要关注问题的解决;既要关注到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又要关注到它对大学生意志的磨练、自立自强个性的养成、责任感的树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并访谈。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总分和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民族差异;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总分和需要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长期处于心理困惑、内心冲突的人是咨询首选对象;面对心理困难时,大学生倾向选择好友、父母进行求助,部分自己承受;对心理咨询师的首要要求是思想品德好,希望咨询室放松、安静、舒适、温馨;大学生会根据不同的咨询内容选择不同性别、年龄的咨询师,且面谈咨询成为首选咨询方式;大部分人希望高校心理咨询免费,但认为测量和治疗可适当收费。研究初步结论认为,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的态度与要求将为西北地区高校更优质地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