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几年,对郭小川的诗歌评价出现了“降温“的现象,认为郭诗代表偏狭的文学观念,无较高的审美价值,缺乏独立思考。笔者认为文学的价值观并不完全一致。只要作品满足了客体的需要(当然是健康的)就具有自己的价值。文学的价值也应与时代联系起来。郭小川的诗在当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的需要,自然极有价值,况且其有独到价值的名篇至今流传。郭小川的诗虽有失误,但主要方面现在看来还是体现了一代大诗人的独到见解和思想惑情。这一点恰恰使他的诗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作品。新时期的诗歌的巨变之一在于诗人们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加强了主体意识。其实这种变化与郭小川当年的探索是分不开的。郭小川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可轻易加以贬低。  相似文献   

2.
郭小川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创造了两种新诗体:"长短句体"和"郭小川体";郭小川在创作中巧妙运用押韵,对偶等修辞手法,表现自身对诗歌形式的创新诉求.  相似文献   

3.
“战士的心永远跳动”.这是诗人贺敬之写在《郭小川诗选》英文本序开篇的赞语.郭小川的形象,是战士、诗人的形象.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他的诗歌创作是令人注目的,郭小川的名字无可争辩地占据着重要篇章.只要把小川的诗放在他所歌唱的时代里去考察,就会真正理解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才会正确评价他在新诗发展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郭小川是当代优秀的诗人,在诗歌形式上他苦心研讨,勇于创造。本文第一部分,对郭小川的新诗体“长短句’和“长廊体”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较高的评价。作者不仅考察了郭小川新诗体同我国古代诗词曲赋的源流关系,而且与现、当代诗歌形式作了一些对比,指出他在新诗形式上的探求和创新,反映了诗人的艺术向往与美学理想。本文第二部分,对郭小川诗歌中的用韵以及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热情赞扬了诗人在追求诗歌形式美方面的新建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册上,郭小川和贺敬之的名字是与政治抒情诗的繁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作品在群众中广为传诵,对我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两面旗帜。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为了正确地认识这两位生活经历、创作道路、艺术风格都极为近似的诗人的独特贡献,本文试从诗歌的思想性、抒情性及意境的创造等方面,对达两位诗人的作品加以粗浅的比较,以求教于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6.
赵宁 《时代教育》2009,(9):127-128,161
汉代是中国继秦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这个时代的文学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宏大的风格.汉代郊庙诗歌是繁花似锦的汉代文学中的一匹黑马,历来未被人重视,但其实它仍具有独特的闪光点.郊庙诗歌脱胎于颂诗,为帝王巩固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内容一是对生命短暂的忧伤以及对成仙的向往,二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企盼,三是通过宣扬礼乐制度让臣民敬畏君主臣服君主.在艺术特色上,郊庙诗歌也有其独特之处.郊庙诗歌将宗教迷信、敬神求仙与社会的现实政治需要结合在一起,具有文艺的教化目的,又有统摄万邦的精神,是汉代礼乐秩序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刘丽娜 《辅导员》2012,(33):53-54
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是一项快乐又严肃的学习活动。诗歌鉴赏的内容很宽泛,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来说,主要应对每首诗歌作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一、了解作家风格作家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在特定时代中,有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格,表现在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家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就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作家,风格也不一样,因为他们各自生活的经历,个性特  相似文献   

8.
郭小川的诗歌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精髓,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书写了世间美好的事物,使其诗歌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功能。人们读了郭小川的诗歌,能够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找到信心和力量。本文从道德美、人格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透彻的阐述,为郭小川诗歌的赏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韩两国自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甚深。在诗歌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对韩国诗歌的创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韩国诗的形式、内容、技巧等深受中国诗的影响。中韩两国诗学的承传踪迹是余光中、郑芝溶二人"乡愁"意识生发的背景,他们同有"失国"感,但在精神层面上的感受却又有不同,前者是"有国不能归",后者是被异族殖民的"亡国"。因此,二人的"乡愁"主题中"寻根"与"无根"是他们的精神源点,但二者在"失国"的精神状态中对乡愁的表达和乡土的想象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在《乡愁》作品中通过意象实验、语言运用以及诗情内蕴的营造,来表现出"乐观"与"悲伤"两种相异的诗学风格,是他们乡愁诗的气质和基调。  相似文献   

10.
任何语言的诗歌首先都是因其语言形式而存在的。没有独特的形式就没有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本文针对当代诗歌形式的特殊性,从当代诗歌形式的重要性、当代诗歌的发展、以朦胧诗为例探讨当代诗歌形式的转变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阮籍与庚信两位诗人的现存诗歌中均有以五言古体为创作形式的咏怀诗,二人的咏怀诗都体现了在高压政治统治下郁郁寡欢的苦闷矛盾心理,反映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感想。但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不尽相同和受时代风的影响也不同,二人的咏怀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党的第一代与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提出了自己有独特见解的思想主张,两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又有创新与发展的问题。两位伟人都从加强党的整个队伍建设、从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以及如何建国、兴国、强国等方面来论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两人思考的着眼点,思考的社会价值观,思考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国内外环境不同,因此考虑问题的思路、理念与采取的方式方法又有差异。他们的思想主张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郭小川是新时期的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家,他的三部长篇叙事诗是突破时代禁区的创作,在十七年文学中有独特的价值。作为长篇叙事诗,这三部诗歌的爱情题材,独特的女性视角,情与理的矛盾都表现得较为充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郭小川的名字无疑可以进入最优秀的诗人之列.即使是在九十年代的今天,尽管诗歌园地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我仍敢肯定,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能够超越郭小川的新人.  相似文献   

15.
"自我"在确证、实现自己中所体现出的为他属性,在我们看来,可以称之为人的公共性.对于人的公共性及其实现,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说古代的公共性是"自我"缺失、遮蔽的抽象的公共性,那么近代公共性就是"自我"越位和错位的负的公共性.现代公共性虽然实现了某种转型,但由于其所导致的相对主义后果,不仅有人发出主体性黄昏的哀叹,而且有入主张主体"死"了,甚至有人主张人都"死"了;因而不免给人造成又回到了缺失自我的古代公共性之嫌.20世纪以来,政府通过转变职能来弥补和纠正由于个人原子化、自我错位、越位所造成的负公共性或公共性缺失除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外,反而引发了政府自身的公共性的危机.因此,就人的公共性及其实现进行探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诗歌史上,余光中和徐志摩都是及其重要的诗人,研究他们的诗歌对于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徐志摩是二十世纪初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对于后来余光中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意义。徐余两人同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主题、结构形式和比喻意象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奥涅金和贾宝玉虽然是两个国家两个不同的艺术形象,但他们都是社会的"多余人".他们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社会的悲剧人物,都具有叛逆性的性格.不同的是他们在反对现实的方式,对爱情的态度以及最后的归宿都不同.  相似文献   

18.
沈佺期、宋之问是初唐后期的重要诗人,其继承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创作了大量既众体皆备、又精工严密的诗歌,使五、七言诗在律化方面臻于成熟并最后定型,并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内容而使得形式与内容高度结合,还提高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技艺、手法,进而形成其独特诗风,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两人因此而齐名,故史称"沈宋"或"沈宋体"。  相似文献   

19.
张东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2):72-76
《报任安书》与《出师表》是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两篇文章,是两个处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身份不同的人所写的,反映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迥异。但却在思想基础、情理、感情、文学等方面又有其通同之处。他们都是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无论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以及文风等方面都对后世文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白和威廉·布莱克都是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两人各自均在中英两国甚至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诗歌中都饱含了丰富的想象力、飘逸的语言、壮美的意象和炽热的感情。他们的诗歌丰富和灿烂了世界文学,他们的作品不仅深刻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也透露了对现实社会的批评。本文将从两位诗人的生平介绍、诗歌主题内容、诗歌体裁和诗歌风格四个方面展开对比分析和解读,从而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这两位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